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

作者:洪正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

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

 

一、社會變遷

     變遷是每個社會一定會發生的現象,它改變的不只是器物生活, 也深深影響了我們的社會制度價值觀念

   (一)器物變遷

        變遷是人類生活的常態,從原始時代到現代,幾千年來,人類社會不斷的改變與進步,尤其兩百年前發生的工業革命與現代的資訊革命,更是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而社會變遷最明顯的現象, 是器物生活的改變。

   (二)社會制度與價值觀念的變遷

        社會變遷不只是器物生活上的改變,也可能帶動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的改變。不過社會制度與價值觀念的變遷速度比較慢,比較不容易體會到。例如汽車的發明,帶給我們許多生活上的便利, 為了因應汽車的發明,便需要訂定健全的交通規則,這就是器物的改變帶動了制度的改變。然而雖已訂定了交通規則,卻還是有許多車禍發生,原因就在於駕駛人錯誤的行車觀念與習慣,還有空氣污染、廢車處理等嚴重的環保問題,這些都需要社會制度價值觀念調整,才能解決。

   (三)引進新制度與新價值觀

        引進新的社會制度或新的價值觀念,也可能形成社會變遷。例如西方的教育制度民主制度兩性平等觀念傳入之後,對我們的社會也造成很大的改變。

二、社會階層化

   (一)定義

        社會階層化可以說是將社會分化、社會結構及社會動力結合起來的研究。所謂「階層化」(Stratification),就是把社會分成幾層(或階層),而使位於各層的人擁有不同量的稀有且可欲的資源或酬賞。階層化不但指個人間的不平等,而且也指一群人之間的不平等,如相同的教育或職業水平的一群人。這些不平等存於社會結構之內,並且可能會一代接一代地傳下去。社會階層化 (Social Stratification)以不同的特權、聲望、影響和權力的角度為根據,在一個社會體系中所形成相當恆久的地位和角色的等級。 社會階層化包括由個人擔當的實際職務所產生的不平等,也可能是因為某人或某團體對資源具有較高的權力和控制而產生的不平等,或二者兼有之。

   (二)分層的主要因素

        1.「財富」(Wealth):

           是指人們所擁有的一切,即屬於一個人或團體的每件事物的價值總和。

        2.「所得」(Income):

           則是指人們所得到的金錢,亦即一個人或團體所獲得的金錢的總額。

        3.「權力」(Power):

           係指能使別人的行動符合自己意願的能力,即使別人不願意也得做。只要是人類事務,都可以發現某些人比其他人更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權力的運作有兩種層次:「人際層次」(Interpersonal Level)與「全社會層次」(Societal Level)。 在人際層次上,權力是在直接而面對面的關係中運行的,在這個層次上行使權力,往往只能對直接有關聯的人產生立即的結果。但是,當個人或團體行使其權力時,會影響到社會的許多元素,即使不是所有的社會元素,這種權力是全社會性的。

        4.「聲望」(Prestige):

           是指「一個人或一輩人對他們認為超過水準的表現或才能,所給予的一種尊崇、敬意、或贊同」。就此而言,聲望不僅讓人覺得自己有價值,並受人尊敬;而且也讓人覺得自己受到別人的讚美和推崇。在所有聲望的來源中,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是「職業」(Occupation)。

   (三)社會階層的主要類型

        階層體制在人類文明史上雖然以不同的型態出現,基本上有三種形式:喀斯特、封建與階級體制。

        1.喀斯特系統(Caste System):

           是印度階層體制的特色,為一種封閉的社會階級系統,彼此之間有極端的區別,保持一定的距離,有極嚴格的限制,如彼此不准通婚。社會不允許個人經由他們自己努力,以獲取更高的社會地位,即地位是世襲相承的,一個人的社會位置是基於歸屬或遺傳特徵而取得,且是終身固定的。喀斯特是地位團體所表現的最極端形式,其決定於經濟資源和權力的使用。韋伯認 為喀斯特是不同種族團體生活在相同社區中的一種安排,彼此無社會互動,只有基於生活上的需要才偶而接觸。在喀斯特系統中,出生是決定個人階級身分唯一的條件,不可能產生社會流動,人民可以改變他們的身分,但不能改變其喀斯持。

        2.封建制度的貴族系統(Closed Class System):

           社會階級主要建立在家庭地位,而非個人能力與成就上。個人流動機會甚少,個人地位傾向於依據規定的標準,現代工業社會中,甚少發現封建制度,乃因封建制度對於依賴才能及個人特點的經濟系統有高度的反功能。如歐洲封建時代的身分系統, 以及印度的喀斯特系統,南非的種族隔離系統。

        3.階級制度的開放系統(Open Class System):

           個人的社會階級地位是由個人的努力與能力而來,非出生的因素所決定。在這種系統中具有自由垂直流動的機率相當高,其等級主要由成就地位所決定,並且其上升或下降在個人的一生及世代之間都經常發生。以階級為主軸的階層體制乃是工業化的產物,亦是現代社會的特色。現代社會的階層體制,其階層之間的界線相當模糊,地位的種類很多,因此,任何有才幹、有進取心的人都有向上晉升的機會。大體而言,階級社會是一個開放流動的階層體制,與喀斯特社會、封建社會截然不同。 個人的努力、資歷與技術是決定其階層位階的首要因素,「成就地位」是取得社會地位或階級身分的主要模式。

三、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

   (一)定義

        是指個人在社會大眾認為高低不等的位置裡,由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的移動過程。一般說來,階層化體系分派人選的過程裡有完全「封閉社會」(Closed Society)與完全「開放社會」(Open Society)兩種極端型態。在完全封閉的社會裡,個人出生或家世就已完全決定他在階層體系上的地位,這種與生俱來的地位稱為先賦地位歸屬地位(Ascribed Status)。在完全開放的社會,個人出生或家世無法預測其長大時的地位,個人的成就主要來自努力或才能,這種後天力爭上游而得的地位稱為成就地位贏得地位(Achieved Status)。完全封閉或完全開放的社會只是一種「理想型」(Ideal Type),在現實社會並不存在。現實社會中,或多或少都蘊含有這兩個類型的分派原則,這意味著個人在社會位置的流動中,無論是向上爬升或向下降,個人本身的努力與家庭背景都會影響,只是每個社會所強調的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在越高度發展的社會,分派原則越依賴個人努力取得的成就地位。

   (二)社會流動類型

        1.垂直流動與水平流動:

          (1)垂直流動(Vertical Mobility):

              由一個階層到另一個階層的上下流動。垂直流動又可以分成兩種:

              A.上升流動(Upward Mobility):由下層階級高升上層階級的流動。

              B.下降流動(Downward Mobility):由上層階級下移至下層階級的流動。

          (2)水平流動(Horizontal Mobility):

              在同一階級或地位上流動,而非層次間的問題,也就是職業或角色之改變,而非階級的改變。

        2.代間流動與代內流動:

          (1)代間流動(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依據社會階層改變之時間來看,指親子兩代間在社會階層上的差距;也就是父母與兒女之間的職業地位改變,或是比較兩代以上家庭成員的社會地位之不同。若是年輕一代之地位高於老一輩的社會地位,稱為上升的代間流動;反之,稱為下降的代間流動。

          (2)代內流動(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又稱為事業流動(Career Mobility),這是追蹤一個社會成員在其個人生命過程中社會位置轉變的狀況。通常個人隨著教育程度的提升及年齡的提高,其所得、職業聲望及權力都有上升現象。

        3.結構性流動與循環性流動:

          (1)結構性流動(structural mobility):

              指由於社會結構的變化而引起的大規模社會流動。例如,澳門製造業萎縮,工廠北移,大批工人轉移到較為興旺的旅遊酒店服務行業,造成結構性流動。結構性流動的特點是大規模,急劇的社會流動,容易造成結構性失業。

          (2)循環性流動(circulation mobility):

              指完全因個人因素而造成的社會流動。

   (三)影響社會流動因素

        1.機會結構:

           有些社會因其階級制度之性質,例如:組織結構嚴密而缺乏彈性,因而缺乏社會流動的機會,喀斯特社會就幾乎完全沒有階級流動的可能。

        2.人口過程:

           人口移動影響人口的再分配,如城鄉間的人口流動,又在一個允許自由移動的地區,個人常會改變其環境,而外來移民顧意自動或被動地從事聲望較低的工作,會激發當地人口上升流動。人口出生率與社會階層恰成反比,由於上層人口出生率低,即使他們全部子女都保留上層位置,尚有餘地容納由下層上來的人。即差別生育率有助於垂直流動。

        3.技術變遷:

           當技術的進步改變了職業結構時,會使某層次的人口被驅逐或被吸引到另一層次,特別是自動化的衝擊。世界上各工業化國家,社會流動率所受到的政治體系和社會價值的影響,顯然沒有技術革新和工業化所帶來結構因素之影響大。而西方國家的職業結構形狀由金字塔型轉變成橢圓形,其原因約為:

          (1)家族企業為大眾企業所取代。

          (2)公司生活的科層化。

          (3)雇用大學畢業生為管理人員。

          (4)以競爭作為躍升的基礎。

        4.不同的社會化:

           人們移動慾望和對機會的自覺和社會化經驗有密切關係,家庭和教育是兩個重要的社會化機構,因為一個人的價值、信仰、自我概念、角色扮演方式及言辭模式對於社會流動非常重要, 而家庭和學校則是培養社會化經驗的重要機構。

   (四)社會流動的途徑

        1.職業:上升流動的最普遍方式,可能是取得一項聲望較高的職業,個人可經由職業階梯而改變其社會地位。

        2.經濟成就:個人能成功的獲得金錢,將會有助於上升流動,因為財富普遍受到人們的尊敬。

        3.教育:教育漸漸成為社會流動的重要因素,在許多情形中,不僅教育程度重要,受教育品質也相當重要,從聲望較高的學校畢業,個人會有更好的機會以提高他的職業及社會地位。

        4.權力:社會權力的來源有許多方式,如職業、財富、教育、參與政治也是權力取得的方式,權力的取得和增加會擴大個人操縱其環境的能力,因而提高社會地位。

        5.家庭結構:子女數越多,則子女成功的機會就會減少,而反之,子女愈少,父母就會給予更多的注意和更好的教養,因此,控制家庭子女數也可使子女有較好的社會流動機會。

        6.婚姻:婚姻本身可能是上升或下降流動的一個重要來源,視配偶的地位而定。

 

 

 

國營事業招考資訊免費下載》

網友狂推!國營CP王>>中油招考免費資料索取

單一國營事業開缺最多>>郵局招考免費資料索取

年終最高4.4個月>>台電招考免費資料索取

鐵飯碗最新資訊》中油招考 郵局招考 台酒招考 台電招考

優惠資訊》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資訊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