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的基本概念

作者:三民補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控制的基本概念

控制的基本概念

 

一、何謂控制

   (一)基本概念

        控制又稱為管制,是管理機能的最後一個步驟,要確信所安排的工作都能正確的加以執行,針對計劃將各項工作處理的結果加以評核,然後採取必要的改正措施,使工作結果能照計劃達成。控制是 PDCA 中 C 到 A 的過程,目的在於確保策略執行及回饋

   (二)有效控制的原則

         1.保持與目標相關:控制應與規劃所做的目標相關。無關的項目不應列入控制範圍,若列入無關緊要的項目則稱為過度控制。反而產生反效果。

         2.建立良好的回饋機制:結果的回饋及反應須及時且正確。控制系統與管理人員間應有良好的溝通系統。

         3.預警能力:控制系統一旦可能或已經發生問題,應立即發出警告,並有處理的措施。

         4.經濟效益:設立控制系統時必須符合經濟效益,若成本過高則該尋求其他方案,有時則使用例外管理。例外管理是考量經濟效益 性的管理方式;於生產管理上所謂的 ABC 管理也是為了經濟效益性。 

         5.數量化管控:目前管控方式以數量控管為主要方式。雖數量方法有其侷限,但仍是較為客觀且容易事後分析的做法。

         6.保持彈性:好的控制系統要能隨時調整,以適應外在環境的變遷。

         7.易讀易懂,強化溝通:控制系統使用或呈現的結果,應該簡單易懂,方便管理者使用,才不會流於形式。

         8.提供修正措施:有效的控制系統不但能指出問題所在,還要能提供修正的措施。

   (三)有效控制系統的特徵

        Richman & Farmer 所提出的五個特徵:

        1.相關性:即控制之績效項目。若包括有某些不相干或無關緊要之標準在內,即屬於過度控制。

        2.效率性:設置控制系統時,必須利用成本效益分析評估,其價值是否一致,亦稱為控制之經濟性考量。

        3.安全性:控制系統一旦發生問題,應有立即警告與處置措施。

        4.數量性:若控制系統所用標準及資料數量化,則控制效率大為增加。

        5.反應性:控制系統與管理人員之間應有良好的溝通方式與反應。

   (四)控制的程序

        1.設立績效標準(Plan):控制的目標要回溯至規劃,規劃時產生目標,基於設定之目標產生衡量績效標準。衡量績效標準的建立應包含兩層面:績效指標項目的決定、績效指標要求水準的高低。績效標準可以金額或數量表示,於擬定標準時也會同時擬定誤差範圍,此範圍內產生的結果視為可以接受的結果。

        2.依據標準執行及衡量績效(Do,Check):依規劃目標執行並依設定績效標準對實際實行成果加以評估,其過程包括:資訊收集、分析及比較。依據標準衡量執行結果最簡單的方法是採個人觀察,但隨工作或責任越加繁重時,直接觀察的方法也會產生困難,此時其他間接的控制方法如:預算、統計報告、圖表等就是相當重要的工具。

        3.推算偏差並實施改正措施(Action):將實際結果與預期結果比較分析,藉以瞭解目標是否達成,或兩者差距多大。當實際績效與預期目標計劃相差過大時就必須追究原因及責任,以採取彌補的手段。

   (五)控制不良的反應

        1.本位主義:本位主義發生在控制標準設計不當,未能達到組織目標,反而使各部門只在乎自身目標的達成,不在乎與其他部門是否協調。

        2.短視近利:控制的壓力也會造成過分強調短期因素的現象,管理者為達到控制的標準,容易只關注於自己的任務,忽視組織整體目標。為短期的利益而忽略長期利益。

        3.流於表面:控制常會被執行者視為表面文章,不確實執行或為符合標準自行添加不實資訊。

        4.影響士氣:標準選擇若不當、管理者為改善部門效率,常會加緊控制導致例行工作大增。對員工的嚴密督導也會導致員工士氣低落,甚至因排斥而反抗控制系統。

二、控制的型態

   (一)依時間分類

         1.事前控制(Precontrol Phase):事前控制又稱前瞻控制或投入控制。管理者在決定目標前,先行評估組織的技術及資源,確保目標的可行性,並做事前之預防。事前控制可預防問題發生,為較理想的控制方式,但此控制方式需要即時且正確的資訊,對管理者來說有相當難度,故大多仍採另外兩種類型的控制方式。政府編列的預算即為事前控制的一種。

         2.持續控制(Continuing Control Phase):持續控制或稱事中控制、即時控制。工作進行中,隨時掌握及檢討進度,即時修正行動的偏差,讓管理者在損失未造成前即時改正問題。平時主管的監督即為一種持續控制。

         3.事後控制(Postcontrol Phase):事後控制又稱回饋控制或產出控制,指工作行動發後,對已經產生的偏差採取行動,屬於「亡羊補牢」的辦法,雖是較無效的控制方式,但常常也是唯一可行的方式。其優點有:

           (1)幫助管理者瞭解規劃是否有效:若發現實際與預計結果差距很大,以後訂定新計劃時就會更加注意。

           (2)加強員工工作動機:事後控制可以告知員工他們的表現如何。

   (二)依控制的對象分類

         1.功能性控制:行為控制、財務控制、營運控制。以控制企業各項功能為主的控制稱為功能性控制。

         2.因素控制:對工作中的有關因素或資源加以控制,例如成本控制、時間控制、品質控制、數量控制等。

   (三)依控制手段分類

         1.直接控制:顧名思義就是主管直接控制下屬的行為。平時的監督控制就是直接控制。

         2.間接控制:間接控制或稱制度性控制,由制度設計面著手,藉由制度控制部屬。

 

 

 

國營事業招考資訊免費下載》

年終最高4.4個月─台電招考免費資料索取

網友狂推!國營CP王─中油招考免費資料索取

單一國營事業開缺最多─郵局招考免費資料索取

鐵飯碗最新資訊》台電招考 台酒招考 國營聯招 郵局招考

優惠資訊》

加入三民輔考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三民輔考FB社團討論》【國營事業招考】交流討論專區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