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01 筆查詢結果
匯率制度
財稅行政|
11/3/2017
一、固定匯率
(一)意義
一般又稱為釘住匯率,乃指國家依官定價格的範圍內買賣外匯,使外匯匯率維持於某固定水準。若遇國際收支有基本失衡時方調整到另一固定水準,此稱為可調整的固定匯率。
(二)優點
1.在固定匯率下,匯率可高估或低估,適應國家情況之需要。
2.由於匯率穩定,有促進國際貿易之功能。
3.在此制下,政府可藉管制,直接解決國際收支之惡化問題。
(三)缺點
1.合理的平價,難以訂定。
2.不能維持匯價的安定。
3.平價的變更難以順利進行。
4.此制對投機者有益,故易引起國際貨幣的風暴。
二、浮動匯率
(一)浮動匯率之意義
1.浮動匯率就是自由波動匯率,政府不對匯率干涉,讓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由民間的自由市場依據供需原則來決定的一種國際匯率制度。
2.浮動匯率最主要的特色為政府不施任何干涉,其基本原理則是透過匯率變動,直接影響國際經濟交易的數量,以維持國際收支之平衡,並使匯率穩定。若外匯需求增加,供給減少,或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失衡,則匯率將上升,即該國貨幣貶值;反之,則匯率下跌,該國貨幣升值。
3.在浮動匯率下...
知識
國際收支
財稅行政|
11/1/2017
一、國際收支之意義
國際收支為某一定時間,本國居民與外國居民間各種經濟交易的有系統記錄。所謂經濟交易包括物品與勞務的交易、資本的移動、片面轉移、黃金與通貨的增減等。
二、特點
(一)此處所謂居民指國內各經濟單位,包括個人與政...
知識
勞動市場
財稅行政|
11/1/2017
勞動市場的劃分
(一)勞動參與率(Participating ratio of labor)
勞動參與率= 勞動力 /15歲以上的人口
(二)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
失業率= 失業人口/勞...
知識
通貨膨脹
財稅行政|
11/1/2017
一、定義
指一般物價水準持續而且顯著地上漲。一般物價水準視情況可由三個指標來判定:
(一)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二)躉售物價指數(WPI)
(三)國民所得平減指數(GNP or GDP deflator)
一般來說,只要物...
知識
簡單凱因斯模型之乘數原理
財稅行政|
11/1/2017
一、乘數(Multiplier)
(一)定義
當社會未達充分就業時,總支出AE發生變化,導致所得之變化呈倍數擴張。
(二)成因
依據簡單凱因斯模型,假設Y=C+I,C=C0+bY,I=I0
總支出函數:AE=(C0+...
知識
國民所得與物價指數
財稅行政|
11/1/2017
一、國民生產淨額(Net National Product,NNP)
國民生產毛額減去折舊(Depreciation,D),為整個社會的淨產岀—
NNP=GNP-折舊(Depreciation,D)
=C+(I-D)...
知識
GNP與GDP
財稅行政|
11/1/2017
一、定義
(一)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
一國全體國民,在一定的期間內,新生產出來之最終財貨與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
1.一國全體國民:
居住在國內與國外的本國國民,不包含居住在國內的...
知識
AD-AS模型
財稅行政|
11/1/2017
一、總合需求曲線AD
為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下的產物,代表在不同物價水準與所得水準之下,經濟體系對商品總需求量的變化,即IS與LM均衡點之移動軌跡。
(一)AD之推導
假設原本之物價水準為P0,LM=LM(P0),與IS相...
知識
政策有效性
財稅行政|
11/1/2017
一、財政政策(一般情形)
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愈大LM曲線愈平坦,財政政策愈有效。
當LM=LM1時,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IS右移到IS',產出所得自Y0增加到Y1,故產出所得因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的幅度為(Y_0 Y_1 ...
知識
IS-LM模型
財稅行政|
11/1/2017
一、商品市場均衡(IS)
當經濟體系之投資=儲蓄I=S時,商品市場呈現均衡狀態,商品沒有超額供給與超額需求。在經濟體系中,消費C與投資I為主要的支出項目,且支出又會帶動景氣,若景氣好,則產岀增加,所得隨之提高。因此,產岀或是所得,以Y...
知識
利率期限結構
財稅行政|
11/1/2017
一、YTM公債殖利率曲線
債券殖利率走勢,已被視為未來市場利率走向之主要指標。隨著期限之不同,殖利率走勢亦有所差異,透過以下4種殖利率曲線型態,說明隨到期期限的增加,殖利率之走勢為何—
(一)水平曲線:
各種期限不同之公...
知識
投資與儲蓄對利率之影響
財稅行政|
11/1/2017
投資與儲蓄對利率之影響
(一)消費函數
凱因斯消費理論消費為所得的函數—
C=F(Yd),C為消費,Yd為可支配所得
1.定義:
凱因斯提出「基本心理法則」—
消費隨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增加...
知識
第 13 至 24 筆, 共 101 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