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市場

作者:林林元

勞動市場

勞動市場的劃分

 

(一)勞動參與率(Participating ratio of labor)

勞動參與率= "勞動力" /"15歲以上的人口" 

(二)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

失業率= 失業人口/勞動力=失業人口/(失業人口+就業人口)

(三)非勞動力

家庭主婦、失去工作能力者、退休人員…等。

(四)失業(Unemployment)

指全國15歲以上人口當中,目前沒工作、正在找工作,且也可以立即工作的人。
摩擦性失業:
又叫過渡性失業。由於勞動力缺乏流動性、就業市場訊息不完全,以及想另謀高就之勞工比例提高等因素,造成待業人口增加。
季節性失業:
產業有淡旺季之分,淡季時造成的暫時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
因產業結構轉變,致使部分勞工無法適應新的結構與技術,而被迫離開職場所造成的失業。
自然失業: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是不可避免,而兩者相加,即為自然失業。
自然失業率= (摩擦性失業人口+結構性失業人口)/勞動力=自然失業人口/勞動力
循環性失業:
因景氣循環波動至衰退或蕭條,總體有效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業。

(五)勞動市場均衡

勞動需求
實質工資(W)= (名目工資(W))/(物價(P))
工資上漲,根據需求法則,勞動需求(資方)減少。
n^d=n^d (W/P)
勞動供給
工資上漲,根據供給法則,勞動供給(勞方)增加。
n^s=n^s (W/P)
均衡工資與就業量
當勞動需求等於勞動供給,此時可決定均衡的工資與均衡的就業量(充分就業水準)。此時是在實質工資可以自由上下調整的前提下,工資不具有僵固性。

(六)對失業之解釋

1.古典學派
(1)工會干預。
(2)政府干預。
(3)自願性失業。
古典學派認為,價格機能受到干預乃是非自願性失業存在的原因,因此,只要放寬干預,令工資自然調整,失業便可以解決。而非自願性的失業就不存在,社會上的均衡是處於一種「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的情況,沒有閒置資產,充分就業是常態不是特例。
    在工資不具有向下僵固性之下,工資可自由上下調整,故無「非自願性失業」,充分就業為常態。
2.凱因斯學派
若工資向下調整,則勞工必定會到工會團體的抗爭,因此工資只能往上,不能往下調整,工資具有向下的僵固性。雇主即勞動需求者在無法調降工資之下,為了節省整體之勞動雇用成本,便減少勞動雇用量,進而造成失業,故主張「非充分就業為常態」。

(七)奧肯法則(Okun’s Law)

由美國經濟學教授奧肯(Arthur Okun)所提出,係用以衡量一個社會經濟成長與失業率間的比例關係。當實際失業率(U),超出自然失業率(Un)1%時,則會造成實際產出(Y)與充份就產出(Yf)差距3%。其中,Y與Yf得以GDP或GNP進行估算。
1.條件:
當實際GDP和充分就業GDP之差距愈大時,失業率會愈高,故預期失業率波動幅度,會隨實際GDP與充分就業GDP間差距之變動而變動。
2.公式: 
實際失業率(U)超出自然失業率(Un)1%時,將使實際產出(Y)與充份就業產出(Yf)差距3%。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