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貨 (二)
作者:洪健凱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存貨 (二)
存貨評價
一、成本流動假設
依據成本原則,使存貨達到可供銷售狀態下的一切必要合理支出,均屬存貨成本。
定義 | 優點 | 缺點 | |
個別認定法 | 銷貨成本個別認定。 | ||
平均法 | 定期盤存制下採加權平均法。 永續盤存制下採移動平均法。 |
企業淨利較能反映真實之 獲利能力(企業難以操縱損 益)。 |
實務上不會平均出售存貨。 |
先進先出法 (FIFO) |
以較早進貨之成本 優先計算銷貨成本。 |
期末存貨金額接近現實成本。 | 於物價上漲期間之銷 貨成本低估。 |
後進先出法 (LIFO) ※IFRS 不使用 |
以最近進貨之成本 優先計算銷貨成本。 |
於物價上漲期間之銷貨成本 較真實。 |
期末存貨金額接近歷 史成本。 |
依據恆等式➜銷貨成本=期初存貨+本期進貨 期末存貨。
(一) FIFO
1.於物價上漲期間:
先進貨的成本相對較便宜,後進貨的成本相對較昂貴,故先進先出法 FIFO 下之銷貨成本總額
↓,期末存貨總額 ↑,而後來進貨尚未出售的存貨成本總額較高。
2.於物價下跌期間:
先進貨的成本相對較昂貴,後進貨的成本相對較便宜,故先進先出法 FIFO 下之銷貨成本總額
↑,期末存貨總額 ↓,而後來進貨尚未出售的存貨成本總額較低。
(二) LIFO(IFRS 不使用)
1.於物價上漲期間:
先進貨的成本相對較便宜,後進貨的成本相對較昂貴,故後進先出法 LIFO 下之銷貨成本總額
↑,期末存貨總額 ↓,而後來進貨尚未出售的存貨成本總額較低。
2.於物價下跌期間:
先進貨的成本相對較昂貴,後進貨的成本相對較便宜,故後進先出法 LIFO 下之銷貨成本總額
↓,期末存貨總額 ↑,而後來進貨尚未出售的存貨成本總額較低。
(三) 損益之操縱
若公司採後進先出法 LIFO,則在物價上漲期間,因後進貨的存貨成本較高,且優先售出,故銷貨
成本總額 ↑,如此便可使當期淨利 ↓,使應付所得稅 ↓。
二、成本流動假設對財報表達之影響
物價上漲 | FIFO | LIFO(IFRS 不使用) |
期末存貨 | ↑ | ↓ |
銷貨成本 | ↓ | ↑ |
所得稅 | ↑ | ↓ |
稅後淨利 | ↑ | ↓ |
現金流量(稅後) | ↓ | ↑ |
銷貨成本 | 損益接近歷史成本 | 損益接近現實成本 |
存貨 | 接近現實成本 | 接近歷史成本 |
存貨錯誤更正
仍舊以公式思考即可。
銷貨成本=期初存貨+本期進貨-期末存貨。
或銷貨成本+期末存貨=期初存貨+本期進貨。
一、期末存貨錯估
(一) 本期期末存貨高估
銷貨成本↓=期初存貨+本期進貨-期末存貨↑
◎ 銷貨成本低估,並造成本期損益高估,導致保留盈餘 R/E 高估。
(二) 本期期末存貨低估
銷貨成本↑=期初存貨+本期進貨-期末存貨↓
◎ 銷貨成本高估,並造成本期損益低估,導致保留盈餘 R/E 低估。
(三) 對第二年累計數之影響
本期期末存貨=下期期初存貨
1.本期期末存貨↑=下期期初存貨↑
(1) 本期期末存貨高估,則本期銷貨成本低估,本期損益高估。
(2) 下期期初存貨高估,則下期銷貨成本高估,下期損益低估。
◎ 一高一低,二期自動抵銷,對保留盈餘無影響。
2.本期期末存貨↓=下期期初存貨↓
(1) 本期期末存貨低估,則本期銷貨成本高估,本期損益低估。
(2) 下期期初存貨低估,則下期銷貨成本低估,下期損益高估。
◎ 一低一高,二期自動抵銷,對保留盈餘無影響。
二、本期進貨錯估
(一) 進貨未入帳,但期末盤點正確
進貨即對外購貨,故直接涉及應付帳款。若進貨未入帳,則使應付帳款 A/P 低估。
此外:銷貨成本↓=期初存貨+本期進貨↓-期末存貨
◎ 銷貨成本低估,並造成當期損益高估,導致保留盈餘 R/E 高估,進一步使得資產負債表高估。
(二) 進貨未入帳,期末盤點亦短少
若進貨未入帳,則使應付帳款 A/P 低估,且期末存貨盤點亦短少,故在本期進貨與期末存貨皆短
少相同金額之下,最後求得之銷貨成本為正確金額:
銷貨成本=期初存貨+本期進貨↓-期末存貨↓
◎ 銷貨成本正確,當期損益正確,故保留盈餘正確。
資產負債表 | 損益表 | 下期淨利 | ||||
存貨 | 權益 | 銷貨成本 | 銷貨毛利 | 本期淨利 | ||
期初存貨高估 | - | 低估 | 高估 | 低估 | 低估 | - |
期初存貨低估 | - | 高估 | 低估 | 高估 | 高估 | - |
期末存貨高估 | 高估 | 高估 | 低估 | 高估 | 高估 | 低估 |
期末存貨低估 | 低估 | 低估 | 高估 | 低估 | 低估 | 高估 |
存貨後續評價
存貨日後的合理價值,不可能永遠等於當初進貨時之原始成本價。
主要評價方式
一、成本與淨變現價值孰低法
(一) 定義
1.重置成本:
目前購入相同存貨所需之成本。
2.淨變現價值:
在正常情況下之估計售價減除至完工尚須投入之成本及銷售後之餘額。
3.公允價值:
雙方對交易事項已充分了解並有成交意願,於正常交易下據以達成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之金額。
(二) 評估原則
1.存貨之成本應逐項與淨變現值比較,但若為同一類別之存貨,亦可分類比較。
2.淨變現價值的決定,應以資產負債表日為準。
3.存貨自成本沖減至淨變現價值之金額,應認列為銷貨成本。
➜存貨出售時,其帳面價值應於認列相關收入時轉列銷貨成本。
存貨其他損失,應於損失發生時認列為費損。
➜存貨成本若高於淨變現值者,則得將其成本沖減至淨變現價值,以符合資產帳面價值不應超過
預期將由銷售或使用可回收金額之觀念。
➜若先前造成淨變現價值低於存貨成本之因素已消失,或有其他客觀因素導致淨變現價值增加
者,則企業應於原沖減金額之範圍內,迴轉存貨淨變現價值增加數,同時認列為當期銷貨成本
之減少。
4.將存貨成本與淨變現價值進行比較,可採用個別比較法或分類比較法,但不得使用總額比較法。
二、毛利法
利用過去的銷貨毛利百分比,估計本期銷貨成本與期末存貨。
(一) 運用時機
1.在定存盤存制下,編製期中報表,或運用毛利法編製預算。
2.期中發生損害事件(例如火災或水災),得運用毛利法估計存貨損失金額。
3.期中查帳運用毛利法查核公司存貨之合理性。
4.帳簿遺失時,可運用毛利法估算存貨金額。
(二) 評估原則
以毛利率估計本期的銷貨成本,再以銷貨成本估算期末存貨。
銷貨收入-銷貨成本
毛利率=──────────────。
銷貨收入
其他後續評價—零售價法
除前述之成本與淨變現價值孰低法、毛利法外,零售價法亦為存貨後續評價的方式之一。
然而,該法嚴格來說,僅適用於百貨業或量販業等零售產業。
一、適用條件
(一) 商品種類繁雜,若採永續盤存制,對各項商品進行記錄,不但耗費成本,且曠日費時。若採定存盤
存制,則難以經常盤點存貨。故零售價法廣為零售業使用。
(二) 大量快速週轉且無法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之金額來決定者,得採零售價法衡量。
(三) 存貨成本係以售價減除適當毛利之金額決定。
二、計算過程
(一) 列出期末存貨計算表,從可售商品零售價中扣除本期淨銷貨,得出期末存貨之零售價。
(二) 將期末存貨零售價乘以成本比率,即可算出估計之期末存貨成本。
三、成本率之計算
依據零售價種類之不同,成本率之計算如下:
名稱 | 計算方式 |
加權平均成本零售價法 | 期初存貨成本+本期進貨成本 ─────────────────────────────────── 期初存貨零售價+本期進貨零售價(含淨加價及淨減價) |
先進先出零售價法 | 本期進貨成本 ─────────────────────── 本期進貨零售價 (淨加價及淨減價) |
加權平均成本與淨變現價 值孰低零售價法 (傳統零售價法) |
期初存貨成本+本期進貨成本 ─────────────────────────────────── 期初存貨零售價+本期進貨零售價(含淨加價不含淨減價) |
先進先出成本與淨變現價 值孰低零售價法 |
本期進貨成本 ───────────────────────── 本期進貨零售價 (含淨加價不含淨減價) |
金融銀行考試資訊》
優惠資訊》
加入FB粉絲團》金融銀行專業教室
暫無討論 |
百科問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