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所得與通貨膨脹-3

作者:元 林

國民所得與通貨膨脹-3

國際收支

一、國際收支之意義

國際收支為某一定時間,本國居民與外國居民間各種經濟交易的有系統記錄。所謂經濟交易包括物品與勞務的交易、資本的移動、片面轉移、黃金與通貨的增減等。

二、特點

(一)此處所謂居民指國內各經濟單位,包括個人與政府。
(二)經濟交易指有價值的物品、勞務、資產的交換移轉。
(三)通常限於一定時間之內。
(四)國際收支平衡,即借方與貸方相等。

三、國際收支表

(一)意義:
若將國際收支的各種項目,依會計記帳方式,分別列入借方與貸方,借方項目為此年中外國人對本國人的各種債權,貸方項目則為本國人對外國的債權,可得國際收支平衡表。編製國際收支平衡表有助於政府了解當時的國際交易情況,作為決定貿易、外匯及貨幣政策的參考。
(二)國際收支平衡表重要項目:
中央銀行自1997年後即依照國際貨幣基金(IMF)第五版國際收支手冊的規定,編製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

四、國際收支失衡時的調整方法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方法有四:
(一)調整匯率
在逆差失衡時,須提高匯率(貶值);反之,降低匯率。
(二)改變相對價格
以調整國內絕對價格,即改變國際相對價格來改善國際收支失衡。
(三)調整相對的所得水準
逆差失衡可因本國所得相對減少而獲得改善(因進口是所得的函數)。
(四)直接管制
以直接管制國際收支或其他部門,以促成國際收支平衡(如限制外國商品輸入)。

匯率制度

一、固定匯率

(一)意義
一般又稱為釘住匯率,乃指國家依官定價格的範圍內買賣外匯,使外匯匯率維持於某固定水準。若遇國際收支有基本失衡時方調整到另一固定水準,此稱為可調整的固定匯率。
(二)優點
1.在固定匯率下,匯率可高估或低估,適應國家情況之需要。
2.由於匯率穩定,有促進國際貿易之功能。
3.在此制下,政府可藉管制,直接解決國際收支之惡化問題。
(三)缺點
1.合理的平價,難以訂定。
2.不能維持匯價的安定。
3.平價的變更難以順利進行。
4.此制對投機者有益,故易引起國際貨幣的風暴。

二、浮動匯率

(一)浮動匯率之意義
1.浮動匯率就是自由波動匯率,政府不對匯率干涉,讓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由民間的自由市場依據供需原則來決定的一種國際匯率制度。
2.浮動匯率最主要的特色為政府不施任何干涉,其基本原理則是透過匯率變動,直接影響國際經濟交易的數量,以維持國際收支之平衡,並使匯率穩定。若外匯需求增加,供給減少,或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失衡,則匯率將上升,即該國貨幣貶值;反之,則匯率下跌,該國貨幣升值。
3.在浮動匯率下,市場機能有機會充分發揮作用,以促進經濟資源的有效利用;平衡國際收支,消除匯率壓力;官方無須外匯準備,無國際流動性問題的存在,並可促進自由貿易的實況。
4.外匯價格變動後,進出口之增減究竟將達到何種程度,視此種進出口商品或勞務國內外供需彈性而定。
(二)優點
1.平衡國際收支,消除外匯壓力:
浮動匯率足以消除國際收支的困難,使外匯供需平衡;雖有某種程度的波動,但不致使國際收支發生順、逆差,也不致對匯率產生壓力。
2.無須官方外匯準備,故無國際流動性問題的存在:
政府無須保有外匯準備,民間可經由正常交易及短期投機行為影響匯率及外匯持有量,而決定的匯率及外匯存量將恰為本國所需,政府無須干預。故因固定匯率及政府干涉波動幅度而產生之國際流動性不足問題將不存在。
3.提高國內政策的自主性:
在浮動匯率下,國際收支平衡與否將直接導致匯率變動,且可自動實現平衡目標。故在決定國內政策時,可不考慮國際收支的影響,使國內貨幣政策更易於協調,更易於實現經濟安定的目標。
4.促進自由貿易的實現:
浮動匯率下,降低關稅經由提高匯率,同時使輸出輸入增加,不致引起暫時性失業,實現自由貿易的目標。
(三)浮動匯率的缺點
1.浮動匯率經常波動,產生不確定感,使得進出口商在其應收應付款上沒有固定的依據。
2.增加國內政策的不安定:
在浮動匯率之下,當國際收支為逆差失衡時,匯率將上升,使國內價格上升,引起工資增加,造成物價上升,使本國物價較外國價格為高,形成國際收支逆差。
3.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發揮調整的效果:
浮動匯率,是希望藉由匯率調整,改變生產因素的分配及消費與投資的比例等,來平衡國際收支,但此段過程牽涉到資源移動性消費、國外市場建立、國內產業改變等,並非輕易可以達成。
4.對外匯率經常變動,可能使一國的幣信降低。
5.欲使各國同時放棄釘住匯率而採行浮動匯率,牽涉到許多經濟、非經濟因素,並非容易。

三、伸縮性匯率

(一)意義
為了避免浮動匯率所帶來的不安定性等缺點,許多國家都採取外匯安定基金或外匯平衡帳等方式,以政府機構買賣外匯的活動,間接管制匯率的升降,此種制度稱為伸縮性匯率制度。
(二)調整國際收支的過程
在逆差失衡時,即外匯需要大於供給時,以本國貨幣買回外匯,使外匯供給增加,以維持匯率安定,並達成國際收支平衡。順差時,則賣出外匯。
(三)優點
1.外匯買賣的操作,避免匯率的經常波動。
2.當國際收支長期失衡時,亦可藉匯率的調整,而促進平衡。
(四)缺點
1.藉外匯買賣來調整匯率,在數量須作準確的判斷,此並非容易。
2.缺乏固定匯率的安定性,亦失去浮動匯率發揮自動調整作用的優點。
3.容易引起他國採取相同的行動。

四、機動匯率

(一)性質
我國採用的制度。有人謂其為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有人謂為浮動匯率。茲分析其性質如下:
1.此制之本質仍為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因我外匯市場仍不具備浮動匯率市場之三條件:
(1)匯價由市場決定。
(2)利率由市場決定(我國市場利率仍非完全由市場決定)。
(3)買賣外匯自由(我國市場之外匯買賣仍非絕對自由)。
2.充其量我們只可說此制為我國由固定匯率走向浮動匯率之歷程,或是嚴格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二)央行的介入方式
1.逆勢操作與順勢操作:
若央行企圖緩和匯率走勢(如緩升、緩貶),反之即為順勢操作。
2.沖銷:
若央行介入外匯市場後並未改變貨幣供給量,則為沖銷式干預。若有改變,則為非沖銷式干預。
(三)優點
1.避免國際通貨膨脹的傳播。
2.增強我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
3.國際收支平衡的自動調節。
4.緩和外匯存底累積對貨幣供給額的壓力。
5.匯率可適應經濟情況機動調整。
6.強化企業體質,改善經濟結構。
上述優點,以匯率由市場決定為原則,現行機動匯率制度,匯率由五家買賣外匯指定銀行代表於每營業日上午九時會商決定,故是否能達成上項優點,頗值得懷疑。
(四)缺點
機動匯率制度類似於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其主要目的一方面要求合理的匯率,避免外匯累積過多所造成對貨幣供給量的壓力,另一方面又期望匯率安定,以免影響國貿的發展。換言之,機動匯率希望兼顧匯率的合理與安定,因此,為了達成上項雙重目標,在做法上也就出現了下列缺點:
1.為進行匯率干預,中央銀行不得不持有相當的外匯存量,而且其干涉能力愈大,外匯存量愈多,因而不能避免外匯存量變動對貨幣供給量所造成的壓力。
2.匯率干涉的幅度及時機,都是人為決定的,會導致心理與投機的匯率不安定,而有礙國貿的發展。
3.在干涉匯率之下,未必是合理的匯率,貿易順差仍然存在,國內財政與貨幣政策不能不因應貿易順差而進行被動的調整,故真正自主的經濟政策仍無法建立。

IS-LM-BP模型

IS-LM模型系同時由經濟體系的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決定均衡所得與利率,此為封閉型經濟體系。若經濟體系為開放型經濟體系,則該經濟體系的均衡所得與利率,亦同時受到淨出口的影響。

一、國際收支平衡線(BP)

(一)定義:
能使國際收支達到均衡的所有利率與所得組合連成的曲線。
(二)特性:
在此曲線上,商品之淨出口,加上資本之淨出口總值為0。

二、內外均衡

當IS、LM、BP同時相交時,即決定內外均衡。

Mundell與Flemming命題

一、Flemming命題(1962)

(一)假設
1.本國商品與進口商品的外幣價格均為1。
2.政府採固定匯率且完全沖銷,以維持貨幣供給不變。
如:若新台幣升值,則在固定匯率之下,央行將買進外匯,釋出新台幣,然而此舉恐使新台幣之貨幣供給增加,因此央行將同時進行公開市場操作,收回過剩之新台幣。
3.靜態預期。
4.資本在國際不完全移動。
(二)命題內容
1.若資本移動速度較快,則財政政策在固定匯率的乘數,將大於浮動匯率的乘數若BP較平坦,則在固定匯率之下,財政政策效果,大於浮動匯率下的效果;反之,若資本移動速度相對較慢,則財政政策在固定匯率的乘數,將小於浮動匯率的乘數若BP較陡峭,則在固定匯率之下,財政政策效果,小於浮動匯率下的效果。
2.無論資本移動性大小為何,貨幣政策於浮動匯率制度下之效果,均大於財政政策。
(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對所得之影響效果(資本不完全移動下之IS-LM)
1.財政政策:
(1)資本移動速度較快:
A.在固定匯率制度下:
資本移動速度較快國際收支線較平坦,BP斜率小於LM,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IS右移到IS',均衡點自e移到e'均衡點位於BP上方,存在國際收支順差,亦即外匯資金流入本國,使本國貨幣(新台幣)有升值壓力,而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央行必須維持新台幣匯率不變,因此,為了不讓新台幣升值,央行必須進場釋出(賣出)新台幣,買入外匯。然而,在市場上釋出新台幣,又會造成國內貨幣供給增加,故央行此時須透過公開市場操作(發行債券)的方式,收回市場增加的新台幣,使貨幣供給不變,故LM不變,所得Y0增加為Y1。
B.在浮動匯率制度下:
央行無須維持新台幣匯率不變,故不在市場上進行買賣外匯的動作,均衡點e'位於BP上方國際收支順差,在外匯流入之下,造成新台幣升值,導致本國進口大於出口,淨出口X-M減少,同時在進口增加之下,又使得外匯流岀增加,故IS與BP同時左移到IS''與BP''均衡點自e'移到e'',使得最後所得只從Y0增加為Y2。
當資本移動速度較快時,財政政策於固定匯率下對所得的影響效果,大於浮動匯率:(Y_0 Y_1 ) ̅>(Y_0 Y_2 ) ̅
(2)資本移動速度較慢:
A.在固定匯率制度下:
資本移動速度較慢國際收支線較陡峭,BP斜率大於LM,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IS右移到IS',均衡點自e移到e'均衡點位於BP下方,存在國際收支逆差,亦即資本流岀本國外匯淨流岀,使外匯需求增加,導致本國貨幣(新台幣)有貶值壓力,而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央行必須維持新台幣匯率不變,因此,為了不讓新台幣貶值,央行必須進場買入新台幣,釋出外匯。然而,在市場上買入新台幣,又會造成國內貨幣供給減少,故央行此時須透過公開市場操作(買回債券)的方式,對市場釋出新台幣,使貨幣供給不變,故LM不變,所得Y0增加為Y1。
B.在浮動匯率制度下:
央行無須維持新台幣匯率不變,故不在市場上進行買賣外匯的動作,均衡點e'位於BP下方國際收支逆差,亦即外匯淨流岀,使外匯需求增加,造成新台幣貶值,導致本國出口大於進口,淨出口X-M增加,同時在出口增加之下,又使得外匯流入增加,故IS與BP同時右移到IS"與BP",均衡點自e'移到e'',使得最後所得只從Y0增加為Y2。
當資本移動速度較慢時,財政政策於浮動匯率下對所得的影響效果,大於固定匯率:(Y_0 Y_2 ) ̅>(Y_0 Y_1 ) ̅
2.貨幣政策:
(1)資本移動速度較快:
A.在固定匯率制度下:
資本移動速度較快國際收支線較平坦,BP斜率小於LM,政府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LM右移到LM',均衡點自e移到e'均衡點位於BP下方,存在國際收支逆差,亦即外匯資金自本國流出,使本國貨幣(新台幣)有貶值壓力,而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央行必須維持新台幣匯率不變,因此,為了不讓新台幣貶值,央行必須進場買入新台幣,釋出外匯。然而,在市場上買入新台幣,又會造成國內貨幣供給減少,故央行此時須透過公開市場操作(買入債券)的方式,對市場釋出新台幣,使貨幣供給不變,故LM仍為LM'不變,所得Y0增加為Y1。
B.在浮動匯率制度下:
央行無須維持新台幣匯率不變,故不在市場上進行買賣外匯的動作,均衡點e'位於BP上方國際收支逆差,亦即外匯淨流出,使外匯需求增加,造成新台幣貶值,導致本國出口大於進口,淨出口X-M增加,同時在出口增加之下,又使得外匯流入增加,故IS與BP同時右移到IS'與BP',均衡點自e'移到e'',使得最後所得只從Y0增加為Y2。
當資本移動速度較快時,貨幣政策於浮動匯率下對所得的影響效果,大於固定匯率:(Y_0 Y_2 ) ̅>(Y_0 Y_1 ) ̅
(2)資本移動速度較慢:
A.在固定匯率制度下:
資本移動速度較慢國際收支線較陡峭,BP斜率大於LM,政府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LM右移到LM',均衡點自e移到e'均衡點位於BP下方,存在國際收支逆差,亦即資本流岀本國外匯淨流岀,使外匯需求增加,導致本國貨幣(新台幣)有貶值壓力,而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央行必須維持新台幣匯率不變,因此,為了不讓新台幣貶值,央行必須進場買入新台幣,釋出外匯。然而,在市場上買入新台幣,又會造成國內貨幣供給減少,故央行此時須透過公開市場操作(買回債券)的方式,對市場釋出新台幣,使貨幣供給不變,故LM仍為LM'不變,所得Y0增加為Y1。
B.在浮動匯率制度下:
央行無須維持新台幣匯率不變,故不在市場上進行買賣外匯的動作,均衡點e'位於BP下方國際收支逆差,亦即外匯淨流岀,使外匯需求增加,造成新台幣貶值,導致本國出口大於進口,淨出口X-M增加,同時在出口增加之下,又使得外匯流入增加,故IS與BP同時左移到IS'與BP',均衡點自e'移到e'',使得最後所得只從Y0增加為Y2。
當資本移動速度較慢時,貨幣政策於浮動匯率下對所得的影響效果,大於固定匯率:(Y_0 Y_2 ) ̅>(Y_0 Y_1 ) ̅

二、Mundell命題(1963)

(一)假設
1.本國商品與進口商品的外幣價格均為1。
2.政府採不沖銷政策。
3.靜態預期。
4.資本在國際完全移動。
(二)命題內容
1.財政政策在浮動匯率之下,完全無效,但在固定匯率之下最為有效。
2.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之下,完全無效,但在浮動匯率之下最為有效。
(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對所得之影響效果(資本完全移動下之IS-LM)
1.財政政策:
(1)在固定匯率制度下:
資本完全移動國際收支線為水平線,BP斜率小於LM,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IS右移到IS’,均衡點自e移到e'均衡點位於BP上方,存在國際收支順差,亦即外匯資金流入本國,使本國貨幣(新台幣)有升值壓力,而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央行必須維持新台幣匯率不變,因此,為了不讓新台幣升值,央行必須進場釋出(賣出)新台幣,買入外匯。然而,在市場上釋出新台幣,又會造成國內貨幣供給增加,故LM右移到LM'(不採沖銷政策),形成新的均衡點e'',所得Y0增加為Y2。
(2)在浮動匯率制度下:
央行無須維持新台幣匯率不變,故不在市場上進行買賣外匯的動作,均衡點e'位於BP上方國際收支順差,在外匯流入之下,造成新台幣升值,導致本國進口大於出口,淨出口X-M減少,同時在進口增加之下,又使得外匯流岀增加,故IS與BP同時左移到IS''與BP'',均衡點自e''移到e,使得最後所得仍停留在Y0。
當資本完全移動時,財政政策於固定匯率下對所得的影響,最為有效,而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則完全無效。
2.貨幣政策:
(1)在固定匯率制度下:
資本完全移動國際收支線為水平線,BP斜率小於LM,政府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LM右移到LM',均衡點自e移到e'均衡點位於BP下方,存在國際收支逆差,亦即外匯淨流出,使本國貨幣(新台幣)有貶值壓力,而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央行必須維持新台幣匯率不變,因此,為了不讓新台幣貶值,央行必須進場買入新台幣,釋出外匯。然而,在市場上買入新台幣,又會造成國內貨幣供給減少,故LM'又移回LM(不採沖銷政策),均衡點仍為e,所得Y0不變。
(2)在浮動匯率制度下:
央行無須維持新台幣匯率不變,故不在市場上進行買賣外匯的動作,均衡點e'位於BP下方國際收支逆差,亦即外匯淨流出,造成新台幣貶值,導致本國出口大於進口,淨出口X-M增加,同時在出口增加之下,又使得外匯流入增加,故IS與BP同時右移到IS'與BP,均衡點自e'移到e'',使得最後所得Y0增加到Y2。
當資本完全移動,貨幣政策於固定匯率下對所得的影響,完全無效,而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則最為有效。

三、歸納整理

(一)資本移動速度較快者(BP較平坦)
1.財政政策於固定匯率下對所得之影響效果,大於浮動匯率。
2.貨幣政策於浮動匯率下對所得之影響效果,大於固定匯率。
(二)資本移動速度較慢者(BP較陡峭)
1.財政政策於浮動匯率下對所得之影響效果,大於固定匯率。
2.貨幣政策於浮動匯率下對所得之影響效果,大於固定匯率。
無論資本移動速度為何,貨幣政策於浮動匯率下對所得之影響效果,均大於固定匯率!
(三)資本完全移動(BP為水平線)
1.財政政策於固定匯率下對所得之影響效果,最為有效,而在浮動匯率下,則完全無效。
2.貨幣政策於浮動匯率下對所得之影響效果,最為有效,而在固定匯率下,則完全無效。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