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產法 (一) - 民法

作者:洪正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財產法 (一)  - 民法

民法

 

財產法

民法上所謂的人指得以享受權利負擔義務,於法律上具有人格的權利義務主體。

一、自然人

     指得享受權利並承擔義務之個人,為權利義務之主體。

   (一) 權利能力:

         享受權利,得為權利主體之資格。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民法第 6 條)

   (二) 行為能力:

         指得獨立為有效法律行為之能力。態樣如下:

         1.完全行為能力人:

           (1)年滿二十歲之成年人。(民法第 12 條)

           (2)未滿二十歲,但已結婚之未成年人。(民法第 13 條第 3項)(註:110 年 1 月民法修正通
               過,將成年年齡下修為
十八歲,刪除未成年人得結婚之規定,並定於 112 年 1 月 1 日施
               行。

           (3)受輔助宣告之人,原則上不因此喪失行為能力,僅為特定法律行為時,應經輔助人同意。但純
               獲法律上利益,或依其年齡及身分、日常生活所必需者,不在此限。
               (民法第 15-1條、第 15-2 條)

         2.無行為能力人:

           (1)未滿七歲之未成年人。(民法第 13 條第 1 項)

           (2)受監護宣告之人。(民法第 15 條)

         3.限制行為能力人:

           年滿七歲以上之未成年人。(民法第 13 條第 2 項)

   (三) 死亡宣告:

         1.實質要件:

           (1)須失蹤人已失蹤。

           (2)須失蹤人生死不明。

           (3)須生死不明狀態繼續一定期間:

               A.一般失蹤者:失蹤滿 7 年後。

               B.80 歲以上失蹤者:失蹤滿 3 年後。

               C.遭遇特別災難之失蹤者:特別災難終了滿 1 年後。(民法第 8 條)

         2.形式要件:

           (1)須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請。

           (2)須由法院宣告。

   (四) 人格保護:

         1.權利能力及行為能力,不得拋棄。(民法第 16 條)

         2.自由不得拋棄。自由之限制,以不背於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為限。(民法第 17 條)

         3.人格權受侵害時,得請求法院除去其侵害;有受侵害之虞時,得請求防止之。前項情形,以法律
           有特別規定者
為限,得請求損害賠償慰撫金。(民法第 18 條)

         4.姓名權受侵害者,得請求法院除去其侵害,並得請求損害賠償。(民法第 19 條)

二、法人

     由法律所創設,具有人格之社會組織,得為權利及義務主體。

   (一) 社團法人:以社員的集合為中心

         1.營利法人:以營利為目的之社團,其取得法人資格,依特別法之規定。(民法第 45 條)

         2.公益法人:以公益為目的之社團,於登記前,應得主管機關之許可。(民法第 46 條)

   (二) 財團法人:以獨立財產為中心

         1.財團法人需有一定之捐助財產,按照捐助章程規定,由活動之機關(董事),依特定之目的,管
            理該特定財產。財團於登記前,應得主管機關之許可。(民法第 59 條)

         2.依民法總則規定法人之登記,其主管機關為該法人事務所所在地之法院。(民法總則施行法第
            10 條第 1 項)

 

物與物權

一、物

   (一) 意義:

         乃人體之外,人類所能夠支配的有體物或自然力。權利主體是,權利客體則是

   (二) 種類:

         1.不動產與動產:

           (1)不動產謂土地及其定著物。不動產之出產物,尚未分離者,為該不動產之部分。
               (民法第 66 條)

● 最高法院 63 年度第 6 次民庭庭推總會議決議(一)
民法第六十六條第一項所謂定著物,係指土地之構成部分,繼續附著於土地,而達一定經濟上目的,不易移動其
所在之物而言。

           (2)動產:為不動產以外之物。(民法第 67 條)

釋字第 93 號  特定之輕便軌道為不動產? 
解釋文  輕便軌道除係臨時敷設者外,凡繼續附著於土地而達其一定經濟上之目的者,應認為不動產

         2.主物與從物:

           (1)主物:

               具獨立效用之物,即無須他物之存在而得獨立發生效用之物。且主物之處分,及於從物。
               (民法第 68 條第 2 項)

           (2)從物:

               非主物成分常助主物效用,而同屬於一人者,為從物。但交易上有特別習慣者,依其習
               慣。(民法第 68 條第 1 項)

         3.天然孳息與法定孳息:

           (1)天然孳息:

               謂果實、動物之產物及其他依物之用法所收穫之出產物(民法第 69 條第 1 項)。有收取天然
               孳息權利之人,其權利存續期間內,取得與原物分離之孳息(民法第 70 條第 1 項)。

           (2)法定孳息:

               謂利息租金及其他因法律關係所得之收益(民法第 69 條第 2 項)。有收取法定孳息權利之
               人,按其權利存續期間內之日數,取得其孳息(民法第 70 條第 2 項)。

 

 

 

 

考試資訊》  

一般警察特考 行政警察 消防警察

大學生畢業即就業專區》

夢想從校園起航–選對考試類科,一次成功達陣!

線上諮詢》各種考試疑問歡迎詢問

優惠資訊》

【年後轉職薪方向】三民挺你追夢,課程最高優惠8000元

【國考1+1 ‧ 挺你不孤單】函授、面授課程全面85折起

【公職國營一點通 全國行動講座】資深專員線上免費諮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