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產法 (九) - 民法

作者:洪正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財產法 (九) - 民法

民法

 

二、債之效力

   (一) 給付:

         1.債務人責任:

           (1)債務人就其故意或過失之行為,應負責任。過失之責任,依事件之特性而有輕重,如其事件
               非予債務人以利益者,應從輕酌定。(民法第 220 條)

           (2)債務人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者,其責任依民法第一百八十七條之規定,以行為
               時有識別能力為限,與其法定代理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行為時無識別能力者,由其法定
               代理人負損害賠償責任。(民法第 221 條)

           (3)故意或重大過失之責任,不得預先免除。(民法第 222 條)

           (4)應與處理自己事務為同一注意者,如有重大過失,仍應負責。(民法第 223 條)

         2.履行輔助人責任:

           債務人之代理人使用人,關於債之履行有故意或過失時,債務人應與自己之故意或過失負同
           一責任
。但當事人另有訂定者,不在此限。(民法第 224 條)

   (二) 債務不履行:

         1.態樣:

           (1)給付不能

               A.因不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者,債務人免給付義務。(第 225 條第 1 項)

               B.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者,債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
                  (民法第 226 條第 1 項)

           (2)不完全給付

               A.瑕疵給付: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為不完全給付者,債權人得依關於給付遲延或給
                  付不能之規定行使其權利。(民法第 227 條第 1 項)

               B.加害給付:因不完全給付而生前項以外之損害者,債權人並得請求賠償。(民法第 227
                  條第 2 項)

           (3)給付遲延。(民法第 229 條~第 241 條)

         2.債務不履行侵害人格權之賠償:

            債務人因債務不履行,致債權人之人格權受侵害者,準用第一百九十二條至第一百九十五條
            及第一百九十七條之規定,負損害賠償責任。(民法第 227-1 條)

   (三) 債之保全:

         1.債權人之代位權

           (1)債務人怠於行使其權利時,債權人因保全債權,得以自己之名義,行使其權利。但專屬於債
               務人本身者,不在此限。(民法第 242 條)

           (2)前條債權人之權利,非於債務人負遲延責任時,不得行使。但專為保存債務人權利之行為,
               不在此限。(民法第 243 條)

         2.債權人之撤銷權

           (1)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債權者,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
               (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

           (2)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者,以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
               情事者為限,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民法第 244 條第 2 項)

           (3)前條撤銷權,自債權人有撤銷原因時起,一年間不行使,或自行為時起,經過十年而消
               滅。(民法第 245 條)

   (四) 契約:

         1.締約過失之責任:

            契約未成立時,當事人為準備或商議訂立契約,而有法定情形者,對於非因過失信契約能成
            立
致受損害之他方當事人,應負賠償責任。惟此損害賠償請求權,因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民法第 245-1 條)

         2.契約標的給付不能之效力:

            以不能(自始客觀不能)之給付為契約標的者,其契約為無效。但其不能情形可以除去,而當
            事人訂約時並預期於不能之情形除去後為給付者,其契約仍為有效。(民法第 246 條第 1 項)

         3.契約之確保:

           (1)定金:

               訂約當事人之一方,由他方受有定金時,推定其契約成立。(民法第 248 條)

           (2)違約金:

               當事人得約定債務人於債務不履行時,應支付違約金(民法第 250 條第 1 項)。違約金依
               其性質,又可細分為以下種類:

               A.損害賠償額預定性違約金:

                 (A)違約金,除當事人另有訂定外,視為因不履行而生損害之賠償總額。其約定如債務人不
                      於適當時期或不依適當方法履行債務時,即須支付違約金者,債權人除得請求履行債務
                      外,違約金視為因不於適當時期或不依適當方法履行債務所生損害之賠償總額。(民法
                      第 250 條第 2 項)

                 (B) 預定性違約金之目的在於以違約金作為債務不履行所生損害之賠償總額預定,故具損害
                      填補
之功能,故與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僅得擇一請求。亦即以違約金作為損害賠償總
                      額,請求違約金後即不得再請求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

               B.懲罰性違約金:

                  當事人得另於契約訂定懲罰性違約金之內容。懲罰性違約金之目的為強制契約相對人履行
                  債務
,故懲罰性違約金與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得併為請求。亦即債務人債務不履行時,債
                  權人除得主張違約金外,並得請求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

         4.契約之解除:

           (1)解除權發生之原因:

               A.非定期行為給付遲延之解除契約:契約當事人之一方遲延給付者,他方當事人得定相當期
                  限催告
其履行,如於期限內不履行時,得解除其契約。(民法第 254 條)

               B.定期行為給付遲延之解除契約:

                  依契約之性質或當事人之意思表示,非於一定時期為給付不能達其契約之目的,而契約當
                  事人之一方不按照時期給付者,他方當事人
得不為前條之催告,解除其契約。
                  (民法第 255 條)

               C.因給付不能之解除契約:

                  債權人於有第二百二十六條可歸責債務人之給付不能情形時,得解除其契約。
                  (民法第 256 條)

           (2)解除權行使之方法:

               解除權之行使,應向他方當事人以意思表示為之。契約當事人之一方有數人者,前項意思表
               示,應由其全體或向其全體為之。解除契約之意思表示,
不得撤銷。(民法第 258 條)

           (3)契約解除之效力:

               契約解除時,當事人雙方依規定有回復原狀之義務。解除權之行使,不妨礙損害賠償之請
               求。當事人因契約解除而生之相互義務,準用第二百六十四條至第二百六十七條之規定。
               (民法第 259 條~第 261 條)

           (4)解除權消滅之原因:

               A.解除權之行使,未定有期間者,他方當事人得定相當期限,催告解除權人於期限內確答是
                  否解除;如逾期未受解除之通知,解除權即消滅。(民法第 257 條)

               B.有解除權人,因可歸責於自己之事由,致其所受領之給付物有毀損、滅失或其他情形不能
                  返還者,解除權消滅。因加工或改造,將所受領之給付物變其種類者,亦同。
                  (民法第 262 條)

         5.契約之終止:

            有關契約終止權之行使方法及效力,乃準用解除權之規定。(民法第 263 條)

         6.雙務契約之效力:

           (1)同時履行抗辯權

               因契約互負債務者,於他方當事人未為對待給付前,得拒絕自己之給付。但自己有先為給付
               之義務者,不在此限。(民法第 264 條第 1 項)

           (2)不安抗辯權

               當事人之一方,應向他方先為給付者,如他方之財產,於訂約後顯形減少,有難為對待給付
               之虞時,如他方未為對待給付或提出擔保前,得拒絕自己之給付。(民法第 265 條)

         7.雙務契約給付不能之效力:

           (1)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之事由,致一方之給付全部不能者,他方免為對待給付之義務;如
               僅一部不能者,應按其比例減少對待給付。前項情形,已為全部或一部之對待給付者,得依
               關於
不當得利之規定,請求返還。(民法第 266 條)

           (2)當事人之一方因可歸責於他方之事由,致不能給付者,得請求對待給付。(民法第 267 條)

   (五) 情事變更原則:

           契約成立後,情事變更,非當時所得預料,而依其原有效果顯失公平者,當事人得聲請法院
           增、減其給付或變更其他原有之效果。前項規定,於非因契約所發生之債,準用之。
           (民法第 227- 2 條)

 

 

 

 

考試資訊》  

一般警察特考 行政警察 消防警察

大學生畢業即就業專區》

夢想從校園起航–選對考試類科,一次成功達陣!

線上諮詢》各種考試疑問歡迎詢問

優惠資訊》

【年後轉職薪方向】三民挺你追夢,課程最高優惠8000元

【國考1+1 ‧ 挺你不孤單】函授、面授課程全面85折起

【公職國營一點通 全國行動講座】資深專員線上免費諮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