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概述 (一)

作者:洪正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行政法概述 (一)

行政法概述 (一)

 

一、行政法之概念界定

   (一)概念界定

         行政法關係即行政法上法律關係。前大法官吳庚將此概念界定如下:

         1.國家、地方自治團體或其他公法人與人民之間。

         2.行政主體相互間。

         3.行政主體與受監督之法人或團體或人民相互間所成立之行政法上法律關係。

   (二)法律關係發生的要素

         必須具備以下要素才能提起確認法律關係存否之訴:(行政訴訟法第 6 條第 1 項)

         1.兩個以上的當事人。

         2.受法律規範。

         3.基於具體個案事實。

   (三)行政法之性質

         普通法,國內法,原則上是公法,以國家行政行為為規範對象,也以人民在行政權下的權利義務為規範對象。

   (四)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

         1.憲法揭示原則: 包括民主國原則、法治國原則及福利國原則。

           (1)民主國原則:就是主權在民原則

           (2)法治國原則:就是法律優位原則及法律保留原則

           (3)福利國原則:就是國家必須致力於縮短貧富差距、平衡經濟上之強者及弱者、以及救濟需要救助之人,以建立公平社會秩序。

         2.法律優位原則:

            指任何行政行為均不得違背國家現行有效之法令,包括憲法、條約、法律、習慣、判例及命令,並依此而導出法源位階理論,亦即,下位階法源不得牴觸上位階法源,否則無效,如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11 條規定,法律不得牴觸憲法,命令不得牴觸憲法或法律,下級機關訂定之命令不得牴觸上級機關之命令。

釋字第 598 號解釋文[節錄]

無須報經上級機關之核准。此等權限授予之規定,逾越 64 年 7 月 24 日修正公布之土地法第 37 條第 2 項之範圍,並牴觸同法第 69 條之規定,與憲法第 23 條法律保留及第 172 條法律優位原則有違,均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至遲於屆滿一年時,失其效力。

         3.法律保留原則:

            亦即行政行為不得逾越法律授權之規定及範圍,如依行政程序法第 4 條規定,行政行為應受法律及一般法律原則之拘束。因此,法律授權必須明確

釋字第 443 號理由書[節錄]
關於人民身體之自由,憲法第 8 條規定即較為詳盡,其中內容屬於憲法保留之事項者,縱令立法機關,亦不得制定法律加以限制…,而憲法第 7 條、第 9 條至第 18 條、第 21 條及第 22 條之各種自由及權利,則於符合憲法第 23 條之條件下,得以法律限制之。至何種事項應以法律直接規範或得委由命令予以規定,與所謂規範密度有關,應視規範對象、內容或法益本身及其所受限制之輕重而容許合理之差異:諸如剝奪人民生命或限制人民身體自由者,必須遵守罪刑法定主義,以制定法律之方式為之;涉及人民其他自由權利之限制者,亦應由法律加以規定,如以法律授權主管機關發布命令為補充規定時,其授權應符合具體明確之原 則;若僅屬與執行法律之細節性、技術性次要事項,則得由主管機關發布命令為必要之規範,雖因而對人民產生不便或輕微影響,尚非憲法所不許。又關於給付行政措施,其受法律規範之密度,自較限制人民權益者寬鬆,倘涉及公共利益之重大事項者,應有法律或法律授權之命令為依據之必要,乃屬當然。

         4.平等原則:

            如依行政程序法第 6 條規定,行政行為,非有正當理由,不得為差別待遇。

釋字第 666 號理由書[節錄]
憲法第 7 條所揭示之平等原則非指絕對、機械之形式上平等,而係保障人民在法律上地位之實質平等,要求本質上相同之事物應為相同之處理,不得恣意為無正當理由之差別待遇。法律為貫徹立法目的,而設行政罰之規定時,如因處罰對象之取捨,而形成差別待遇者,須與立法目的間具有實質關聯,始與平等原則無違。

         5.行政自我拘束原則:

            即是行政機關於作成行政行為時,如無正當理由,應受合法行政先例所拘束。

         6.禁止恣意原則:

            即是禁止不合理之專斷。

         7.明確性原則:

            如依行政程序法第 5 條規定,行政行為之內容應明確。

釋字第 432 號解釋文[節錄]
法律明確性之要求,非僅指法律文義具體詳盡之體例而言,立法者於立法定制時,仍得衡酌法律所規範生活事實之複雜性及適用於個案之妥當性,從立法上適當運用不確定法律概念或概括條款而為相應之規定。有關專門職業人員行為準則及懲戒之立法使用抽象概念者,茍其意義非難以理解且為受規範者所得預見並可經由司法審查加以確認,即不得謂與前揭原則相違。

         8.信賴保護原則:

           (1)誠信及信賴保護之要件:

                A.信賴基礎:有國家行政行為存在。

                B.信賴表現:人民基於國家行政行為而安排其生活或處置其財產。

                C.信賴值得保護:依行政程序法第 119 條規定,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其信賴不值得保護:

                  (A) 以詐欺脅迫賄賂方法,使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處分者。

                  (B) 對重要事項提供不正確資料為不完全陳述,致使行政機關依該資料或陳述而作成行政處分者。

                  (C) 明知行政處分違法因重大過失而不知者。

釋字第 525 號解釋文[節錄]
信賴保護原則攸關憲法上人民權利之保障,公權力行使涉及人民信賴利益而有保護之必要者,不限於授益行政處分之撤銷或廢止,即行政法規之廢止或變更亦有其適用。行政法規公布施行後,制定或發布法規之機關依法定程序予以修改或廢止時,應兼顧規範對象信賴利益之保護。除法規預先定有施行期間或因情事變遷而停止適用,不生信賴保護問題外,其因公益之必要廢止法規或修改內容致人民客觀上具體表現其因信賴而生之實體法上利益受損害,應採取合理之補救措施,或訂定過渡期間之條款,俾減輕損害,方符憲法保障人民權利之意旨。…惟任何行政法規皆 不能預期其永久實施,受規範對象須已在因法規施行而產生信賴基礎之存續期間,對構成信賴要件之事實,有客觀上具體表現之行為,始受信賴之保護

         9.禁止權力濫用原則:

            如依行政訴訟法第 4 條第 2 項規定,逾越權限或濫用權力之行政處分,以違法論。

        10.比例原則:

             亦即行政行為之手段及目的,必須合乎比例,比例原則包含三個子原則,依行政程序法第 7 條規定,行政行為,應依下列原則為之:

            (1)適當性原則:

                採取之方法應有助於目的之達成。

            (2)必要性原則:

                有多種同樣能達成目的之方法時,應選擇對人民權益損害最少者。

            (3)衡平性原則:

                採取之方法所造成之損害,不得與欲達成目的之利益顯失均衡。

釋字第 476 號解釋文[節錄]
人民身體之自由與生存權應予保障,固為憲法第 8 條、第 15 條所明定;惟國家刑罰權之實現,對於特定事項而以特別刑法規定特別之罪刑所為之規範,倘與憲法第 23 條所要求之目的正當性手段必要性限制妥當性符合,即無乖於比例原則,要不得僅以其 關乎人民生命、身體之自由,遂執兩不相侔之普通刑法規定事項,而謂其係有違於前開憲法之意旨。
釋字第 685 號解釋文[節錄]
稅捐稽徵法第 44 條關於營利事業依法規定應給與他人憑證而未給與,應自他人取得憑證而未取得者,應就其未給與憑證、未取得憑證,經查明認定之總額,處百分之五罰鍰之規定,其處罰金額未設合理最高額之限制,而造成個案顯然過苛之處罰部分,逾越處罰之必要程度而違反憲法第 23 條之比例原則,與憲法第 15 條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有違,應不予適用。
釋字第 718 號解釋文[節錄]
集會遊行法第 8 條第 1 項規定,室外集會、遊行應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未排除緊急性及偶發性集會、遊行部分,及同法第九條 第 1 項但書與第 12 條第 2 項關於緊急性集會、遊行之申請許可規定,違反憲法第 23 條比例原則,不符憲法第十四條保障集會自由之意旨。

        11.禁止不當結合原則:

             就是禁止不同事件作不適當類推。

        12.公序良俗:即將民法第 72 條規定:「法律行為,有背於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無效」,納入行政法之一般原則中。

        13.公益原則:

             指行政行為均須符合公益之要求。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高普考 一般警察特考 鐵路特考

優惠資訊》

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