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行政救濟法 (十三)

作者:CHENGXIANG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一般行政救濟法 (十三)

一般行政救濟法 (十三)

 

四、通常訴訟程序

   (一) 基本原則

         1. 處分權主義

            (1) 意義:

                 又稱處分原則、處分主義,指當事人得自行決定訴訟標的及訴訟程序的開始與終結

            (2) 就訴訟程序而言:

                 A.當事人可以自行決定實體法上之權利是否需要透過訴訟實現(起訴與否)。

                 B.當事人可以自行決定程序是否終結。

                  撤回訴訟、認諾、捨棄、和解行為等。

            (3) 就訴訟標的而言:

                 A.當事人可自行決定請求法院審理並作成判決的範圍;當事人未主張之實體法上權利,法院不得進行審理。(不告不理)行政訴訟法 218  準用 民事訴訟法 388

                 B.不違反公益的前提下,經對造同意,當事人可變更起訴內容或追加他訴。行政訴訟法 111

         2. 職權進行主義

            指由法院主導程序的進行。具體表現在送達、傳喚、期日、裁判及各項準備之處置等,法院在形式與實質意義上皆積極推進程序的進展,目的係期能於一次言詞辯論即解決所有爭議,使言詞辯論儘速終結。

         3. 職權調查主義

            (1) 意義:

                 或稱職權探知主義,指於訴訟中,法院依職權調查事實,不受當事人之陳述與主張之拘束,即使當事人不主張的事實,法院亦得加以調查。採行職權調查主義,係因在公行政領域中,相較於行政機關,人民相對弱勢。故賦予法院調查之責任,以確保人民訴權得以完整落實。

            (2) 當事人聲請事證調查:

                 A.原則:法院不得拒絕。

                 B.例外:法院得拒絕之情形如下:

                   (A) 對待證事實已產生相當程度之確信。

                   (B) 當事人所提之證據方法無法釐清待證事實。

            (3) 當事人無「主觀之舉證責任」:

                 由於法院是基於職權而調查待證事實,因此當事人不因未舉證而受不利之判決。換言之,在行政訴訟中免除當事人的主觀舉證責任;惟未免除當事人的客觀舉證責任。

   (二) 起訴

         1. 一般性要件─合法性要件:行政訴訟法 107

            (1) 原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

                 A.訴訟事件不屬行政訴訟審判之權限者。但本法別有規定者,從其規定。(審判權)

                 B.訴訟事件不屬受訴行政法院管轄而不能請求指定管轄,亦不能為移送訴訟之裁定者。(管轄權)

                 C.原告或被告無當事人能力者。

                 D.原告或被告未由合法之法定代理人、代表人或管理人為訴訟行為者。

                 E.由訴訟代理人起訴,而其代理權有欠缺者。

                 F.起訴逾越法定期限者。

                 G.當事人就已起訴之事件,於訴訟繫屬中更行起訴者。

                 H.本案經終局判決後撤回其訴,復提起同一之訴者。

                 I.訴訟標的為確定判決或和解之效力所及者。

                 J.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者。

            (2) 撤銷訴訟及課予義務訴訟,原告於訴狀誤列被告機關者,準用第一項規定。

            (3) 原告之訴,依其所訴之事實,在法律上顯無理由者,行政法院得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

         2. 效力

            (1) 繫屬效力:

                 A.繫屬效力,自起訴書送達法院起算至判決確定、和解或撤回為止。繫屬後,法院對於案件即有作成決定之義務(即判決或裁定)。

                 B.管轄恆定原則:行政訴訟法 17

                   定行政法院之管轄以起訴時為準。

                 C.當事人恆定:

                   (A) 原則:行政訴訟法 110Ⅰ~Ⅲ

                        訴訟繫屬中,為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雖移轉於第三人,於訴訟無影響。但第三人如經兩造同意,得代當事人承當訴 訟。僅他造不同意者,移轉之當事人或第三人得聲請行政法院以裁定許第三人承當訴訟。裁定得為抗告。

                   (B) 例外:行政訴訟法 214Ⅰ

                        確定判決,除當事人外,對於訴訟繫屬後為當事人之繼受人者及為當事人或其繼受人占有請求之標的物者,亦有效力

                 D.原則禁止訴之變更或追加:行政訴訟法 111Ⅰ本文

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

            (2) 延宕效力:

                 A.意義:指原處分或決定之執行,因提起行政訴訟而發生停止執行之效力。然原則上並不發生延宕效力,例外情形始停止執行。

                 B.例外得停止執行之情形:行政訴訟法 116Ⅰ~Ⅲ

                   (A) 其他法律另有規定。

                   (B) 行政訴訟繫屬中,行政法院認為原處分或決定之執行,將發生難於回復之損害,且有急迫情事者,得依職權或依聲請裁定停止執行。

                   (C) 於行政訴訟起訴前,如原處分或決定之執行將發生難於回復之損害,且有急迫情事者,行政法院亦得依受處分人或訴願人之聲請,裁定停止執行。

                 C.界線:停止執行於公益有重大影響,或原告之訴在法律上顯無理由者,不得為之。

            (3) 中斷消滅時效:

                 A.依行政程序法第 131 條第 1 項規定,公法上之請求權,於請求權人為行政機關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因五年間不行使而消滅;於請求權人為人民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因十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B.另依民法第 129 條第 1 項第 3 款規定,「起訴」為中斷實體法上請求權時效之原因,故公法上請求權經提起行政訴訟者,亦發生時效中斷的效果。

   (三) 審理原則

         1. 言詞辯論原則行政訴訟法 188Ⅰ

            行政訴訟除別有規定外,應本於言詞辯論而為裁判。

         2. 直接審理原則

            (1) 為維護言詞辯論之精神,法官須於言詞辯論程序中,直接接觸訴訟資料,包括當事人用以證明待證事實的資料及兩造當事人與被告的證詞等,藉以形成判決所需之心證。

            (2) 法官非參與裁判基礎之辯論者,不得參與裁判。行政訴訟法 188Ⅱ

         3. 公開審理原則

            (1) 目的在於確保法院判決的公正性,透過公開審理,使得一般人民亦可聽審,以昭示審判公正,並增加人民對法的信賴。

            (2) 違反:構成上訴之事由。

                 A.對於高等行政法院判決之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行政訴訟法 242

                 B.有「違背言詞辯論公開之規定」之情形者,其判決當然違背法令。行政訴訟法 243Ⅱ ⑤

         4. 自由心證原則

            (1) 意義:

                 指法官基於自由意志而對證據的證明程度以及事實進行認定。即證明力的認定,原則上法官可自行判斷,不受任何限制。

                 A.自由心證僅限於對「證明力」的判斷。

                 B.此處所謂「自由」是指法官在形成心證的過程中,不受外力的干擾(如詐欺、強暴、脅迫等),乃基於其自由意志判斷。

            (2) 限制:

                 不得違背「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

            (3) 過程:

                 審判,事實上即法官形成心證的過程。即法官對於法院所調查的結果及當事人所提出之證據,加以衡量其證明力之高低,並據以認定本案事實(形成心證),進一步以該事實認定而適用法律,最終作成判決基礎的過程。

   (四) 裁判

         1. 意義:

            訴訟繫屬後法院即有作成決定之義務,而法院所為之決定稱為裁判。所謂裁判,係指裁定判決而言,若由受命法官或審判長所作成之決定則有「裁定」、「命令」、「處置」三類。

         2. 效力:

            (1) 羈束力:行政訴訟法 206

                 A.意義:

                   係指作成判決之行政法院本身受到該判決的拘束,因此在同一審級內,法院不得撤銷變更

                 B.發生時點:

                   (A) 經宣示者:宣示後生效。

                   (B) 不經宣示者:公告後生效。

                 C.中間判決亦有羈束力:

                   中間判決是針對個別爭點所作之判決,因此其羈束力之範圍僅限於該爭點。故就同審級的後續程序中對該爭點皆須為相同認定

                 D.不同審級法院之間亦產生拘束力:

                   (A) 經上訴廢棄原判決而發回原審:此時原判決已遭上級審(最高行政法院)廢棄,故不得再為相同之判決,並應以上級法院為廢棄理由之法律上判斷作為審判基礎。

                   (B) 最高行政法院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確定之事實所拘束:最高行政法院為法律審,原則上不再對事實進行判斷,應以高等行政法院判決確定之事實為裁判基礎。

            (2) 確定力

                 A.形式確定力:

                   又稱不可爭力,係指判決因期間經過而確定後或因當事人於終局判決宣示或公告前撤回上訴,即不得再提起上訴,請求變更、撤銷該判決。換言之,其目的在於阻斷當事人對於判決結果再救濟的可能。

                 B.實質確定力:

                   又稱既判力,係指判決確定後,就判決之內容(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不得另行起訴;且在他訴中,亦不得為相反之主張與攻擊防禦方法。惟僅實體判決,具備實質確定力。

            (3) 構成要件效力:又稱「要件事實效力」,係指某法規之內容由法院對特定事項作成判決,而於該判決確定後,於其他訴訟中得以其作為構成要件之效力。

            (4) 確認效力:係指法院於判決中所為之事實認定以及法律見解,因為法規明文規定,因而得以拘束其他法院以及行政機關。

            (5) 執行力:係指得以確定判決作為強制執行之執行名義。

         3. 裁定:

            (1) 意義:

                 A.與當事人實體法上主張之爭點無關者,皆以裁定為之。

                 B.裁判,除依本法應用判決者外,以裁定行之。行政訴訟法 187

            (2) 類型:

裁定主體 救濟方式 法規依據
審判長 抗告 行政訴訟法 264
受命法官、受託法官 異議 行政訴訟法 266

   (五) 上訴流程圖(以撤銷訴訟為例)

最高行政法院(第二審/法律審/終審)

↑   原判決違背法令,得提起上訴或抗告。

高等行政法院(第一審/事實審)

↑   不服訴願決定,而訴訟標的金(價)額在新臺幣 40 萬元以上,得提起通常訴訟

訴願審議委員會(訴願前置主義)

↑   不服行政機關所作之行政處分。

行政機關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考試門檻低,非警校生、年滿18歲就能考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與行政警察考科相近,還能報考監所管理員 司法特考資料索取

國安情報工作重要,月領上看6萬元 國安局特考資料索取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一般警察特考 司法特考 國安局特考 高普考

優惠資訊》

國考團報月 購課最高折1萬

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