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 (一)

作者:黃彥勳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公共政策 (一)

公共政策 (一)

 

壹、公共政策

   一、定義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用來解決公共問題的方法。以下列舉幾位學者的界定:

      (一) 戴伊 (T. R. Dye)

            公共政策是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的任何行為。

      (二) 伊斯頓 (D. Easton)

            公共政策是政府對社會價值從事權威性分配的行為。

      (三) 安德森 (Anderson)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機關或人員,為處理一項問題所採取的有目的行動方案

      (四) 鍾斯 (C. O. Jones)

            公共政策可分為「問題進入政府」、「政府的行動」、「政府對付問題」、「政策對政府的影響」、「解決問題或改變」五個階段。

   二、研究的起源

         1951 年,政策科學之父拉斯威爾 (Lasswell) 與賴納 (Lerner) 合著《政策科學:範圍與方法的最近發展》一書,開啟了政策科學運動,促使公共政策演進成一門系統化的學科。

   三、研究之目的

         吳定認為,研究公共政策的目的有:

      (一) 順應世界各國的潮流。

      (二) 提高決策品質、行政績效與國家競爭力。

      (三) 解決 3E 危機 ( 環境 (Environment)、能源 (Energy) 及經濟 (Economy) 危機 )。

      (四) 成為有效政府應具備的 5R 特性

            1. 回應性 (Responsiveness)

               對民眾需求要有回應。

            2. 代表性 (Representation)

               政府作為需能代表全體民眾的利益。

            3. 可靠性 (Reliablilty)

               政府作為需能獲得人民信賴。

            4. 責任性 (Responsibility)

               政府需對自己的所有作為負責。

            5. 務實性 (Realism)

               政府需從實際面作為,以解決問題為目的。

   四、運作階段

         公共政策的運作過程可以區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政策問題界定(問題形成階段) 政策規劃  政策合法化  政策執行  政策評估

   五、類型

         零和賽局      非零和賽局

           重分配           分配 

            管制          自我管制

         學者羅威 (Lowi) 與沙力斯伯瑞 (R. Salisbury) 將公共政策的類型分為:

         分配性政策

         賽局類別:非零和賽局

         定義:政府分配利益予某標的團體

         舉例:社會福利政策

         重分配性政策

         賽局類別:零和賽局

         定義:將某標人口的利益或成本轉移給另一標人口享受或承擔。

         舉例:採累進稅率的綜合所得稅、全民健保

         管制性政策

         賽局類別:零和賽局

         定義:政府設立特定之原則或規範,來管制特定標的人口之活動。

         舉例:環保政策、出入境管制

         自我管制性政策

         賽局類別:非零和賽局

         定義:政府對某標的團體之活動方式,僅設立原則性規範,而要求其對細節進行自我管制。

         舉例:大學自治

         補充

         零和賽局 (zero-sum games)

         在參與各方的競爭下,各方的收益和損失加總值永遠等於「零」。亦即「任一方的收益必然造成另一方的損失」。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而是想盡辦法「損人利己」。「剪刀石頭布」就是標準的零和賽局。

         非零和賽局 (non-zero-sum games)

         在參與各方的競爭下,各方的收益和損失加總值不等於「零」。損害他人與自身獲利不存在對等關係。故雙方存在「雙贏」的合作可能。

貳、公共問題

   一、發生原因

      (一) 市場失靈

            受某些外在因素的影響,使市場在自由運作下無法達到應有效率。常見引起市場失靈的因素有:

            1. 自然獨占 (natural monopoly)

                某產業因生產的「規模經濟」特別顯著,以致自然形成之壟斷。

            2. 外部性 (externality)

                當一個經濟個體行為的負面結果透過非市場因素而影響到其他人,且受影響者無法透過市場向施害者求償。如工廠排放污水影響下游養殖業。

            3. 公共財問題 (public goods)

                由於公共財有以下特性,使民間企業不願或無能力提供,而需由政府介入解決:

               (1) 無法排他性

                    指無法禁止他人享受該財貨。

               (2) 非對立性

                    財貨可讓多人共用而效用不會減少。

               (3) 擁擠性

                    當財貨的消費者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後,會造成其它消費者的不便,例如上下班時段的公路擁塞現象。

         4. 資訊不對稱性 (information asymmetry)

            消費者因資訊或專業之不足,而無法與生產者在市場上立於公平合理之地位。

      (二) 政府失靈 (government failure)

            當市場失靈時,政府雖可介入干預,但受限於代議政治本身之缺陷、政府官員與民代之私心、利益團體介入等因素,實際上往往未能帶來理想效果,甚至引發更多問題,此即稱「政府失靈」。

         補充

         代議政治常見問題

         一、滾木立法 (log- rolling legislation)

               立法人員在表決法案時相互交換利益,以協助對方法案通過為代價,來換取己方法案的通過。

         二、肉桶立法 (pork-barrel legislation)

               立法人員各自提出有利於獲取選票的議案,透過附加在大型的共同計畫中,並在各地民意代表相互支持下,獲得通過。

   二、政府面對公共問題的態度

      (一) 遏阻發生

            當問題發生時,就設法動員社會上支持該機關的力量,把問題壓抑下去。

      (二) 任其發生

            在公共問題出現時,政府立場此時可說是消極的,因政策是非曲直在此時尚不明顯,無法作成決策,再者政府決策時總希望決策能獲全民支持,因此在情勢尚不明瞭時並不決策,而任其發生。

      (三) 鼓勵發生

            政府會協助民眾界定問題,但只扮演旁觀的協助者角色。

      (四) 促其發生

            政府面對公共問題最積極的態度。極力主導公共政策運作的過程。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高普考 一般警察特考 鐵路特考

優惠資訊》

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