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念與經濟指標 (一)

作者:齊名揚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經濟觀念與經濟指標 (一)

經濟觀念與經濟指標 (一)

 

總體經濟的基本概念

一、經濟的運作流程

     經濟的運作可從家計部門、企業部門、金融機構與政府部門等四個部門來觀察其流程。

     1. 企業部門為了生產商品與勞務,以便銷售給家計部門,因此雇用家計部門的勞力;而家計部門因提供勞務而獲取工資或報酬,故有能力購買企業部門生產之商品與勞務。

     2. 加入政府部門後,家計部門與企業部門須支付稅捐給政府,以換取政府提供之公共財服務。

     3. 加入金融機構後,家計部門可將所儲蓄之金額存入金融機構並獲取利息收入,而企業部門也從金融機構獲取所須資金,以從事生產商品與勞務,同時須支付利息給金融機構。

     4. 故經濟運作的四部門,每個即是供給者也是需求者。

     5. 在個人理財規劃中,家計部門是需求面的主要探討對象;家計部門提供勞力以賺取工作收入,也提供儲蓄以賺取理財收入,為了生活所需向企業部門購買商品,也向政府繳納稅捐以換取公共財之服務。

二、國民所得

     1. 國民生產毛額 (GNP)=民間消費 (C)+ 投資 (I)+ 政府支出 (G)+ 出口 (X)- 進口 (M)

     2. 國民生產淨額 (NNP) =國民生產毛額 (GNP)-折舊 (D)

     3. 國民所得 (NI) =國民生產淨額 (NNP)-企業間接稅 (IBT)

     4. 個人所得 (PI) =國民所得 (NI) -公司利潤 (CP) +移轉性支付 (TP)

     5. 個人可支配所得 (DI) =個人所得 (PI) -個人所得稅 (PIT)

     6. 國內生產毛額 (GDP):指特定期間內,「國內」各種生產資源從事經濟活動的最終市場價值。

     7. 國民生產毛額 (GNP):指特定期間內,「一國國民」各種生產資源從事經濟活動的最終市場價值。

     8. 近年來國內生產毛額 (GDP) 用來做為跨國性比較,比國民生產毛額 (GNP) 更為普遍。

     9. GDP +國外要素所得收入淨額= GNP

三、經濟成長率

     1. 通常為 GDP 或 GNP 的實質成長率,同時經濟成長率為衡量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非常重要的指標。

     2. 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率通常低於開發中國家。

四、通貨膨脹之指標 - 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1. 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是應用最廣泛的通貨膨脹指標。

     2. 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是以和消費者 ( 站在消費者立場 ) 有關之財務與勞務等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

     3. 當 CPI 上揚時表示通貨膨脹壓力變大,會增加利率調升的可能性。

     4. 不論是股市或債市,當 CPI 高於預期為利空,低於預期為利多。

     5. 通貨膨脹對匯率的影響較不明顯。

     6. 長期合理的通貨膨脹率可設為 2%至 5%。

     7. 設定理財報酬率時,其投資報酬率>通貨膨脹率。

     8. 躉售物價指數 (WPI):是用來衡量生產者所面對的採購品的物價狀況之衡量指標,所以它是站在生產者的層面來衡量物價。

     9. 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與躉售物價指數 (WPI) 之差異 WPI 的衡量因子中只包括財貨在內,而 CPI 則含括了最終的商品及勞務在內。

五、總體經濟模型

     1. 若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全球原料成本下跌、科技之進步與生產力之提升將造成生產成本減少生產利潤變多,進而增加生產者生產之意願,故總供給增加促使總供給曲線向右下方移動,進而帶來產量增加、物價下跌。

     2. 若國際原油價格高漲、全球原料成本上漲,將造成生產成本增加生產利潤變少,進而減低生產者生產之意願,故總供給減少促使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進而帶來產量減少、物價上漲。

     3. 政府可以透過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來影響整體需求,進而移動整條總需求曲線。

     4. 當政府採取擴張政策,增加政府支出與減稅的政策,將導致總需求增加,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進而帶來產量增加、物價上漲。

     5. 當政府採取緊縮政策,減少政府支出與加稅的政策,將導致總需求減少,總需求曲線向左下方移動,進而帶來產量減少、物價下跌。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一、貨幣政策的各項指標

     1. 貨幣供給額

        (1) 通貨淨額=通貨發行額-全體貨幣機構及郵匯局的庫存現金

        (2) M1a =通貨淨額+活期存款+支票存款

        (3) M1b = M1a +活期儲蓄存款

        (4) M2 = M1b +準貨幣

        (5) 準貨幣=定期存款+定期儲蓄存款+外匯存款+郵政儲金

        (6) 存款貨幣係指企業及個人在貨幣機構之支票存款+活期存款+活期儲蓄存款

     2. 準備貨幣

        (1) 係指中央銀行之貨幣性負債,包括存款貨幣機構與郵滙局之存款準備金再加上社會大眾所持有的通貨合計數。

     (2) 準備貨幣之變動,能夠影響存款貨幣機構與郵滙局可貸資金之金額變化,對整體社會信用產生倍數擴張收縮的效果,故又稱強力貨幣或稱貨幣基數。

     3. 外匯存底

        (1) 又稱為外匯準備金,是衡量中央銀行是否有能力控制本國貨幣匯率的指標之一。

        (2) 廣義定義:政府所持有之黃金+政府所持有可兌換外幣+國際貨幣基金之準備頭寸+特別提款權。由於我國未加入國際貨幣基金故對我國而言廣義定義為政府所持有之黃金+政府所持有可兌換外幣+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金+全體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產淨額。

        (3) 狹義定義:國際貨幣基金之準備頭寸+特別提款權。

        (4) 我國 2017 年 7 月底外匯存底為 4384.26 億美元,在世界名排仍居第五高,僅次於大陸、日本、瑞士及沙烏地阿拉伯。

     4. 國際收支

        (1) 定義:國際收支係一種統計報表,它記載在特定期間內一個經濟體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往來狀況。

        (2) 說明:國際收支為影響匯率的重要指標。逆差時本國貨幣有貶值壓力,順差時本國貨幣有升值壓力。

        (3) 分類:

經 常 帳 資 本 帳 金 融 帳

● 商品。

● 勞務。

● 所得。

● 經常移轉,主要是以貿易為主要記錄對象。

● 長期性的資本設備投資。

● 片面的贈與及移轉。

● 直接投資。

● 證券投資。

● 其他投資為主。 

 

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1. 貨幣政策

        (1) 目的:

             A. 避免惡性通貨膨脹。

             B. 避免通貨緊縮。

             C. 刺激經濟成長。

        (2) 工具及效果:

             A. 調整存款準備率。央行調高(低)會減少(增加)貨幣供給。

             B. 調整重貼現率。央行調高(低)會減少(增加)貨幣供給。

             C. 公開市場操作。央行為了收回(放出)台幣可發行(買回)國庫券或央行定存單以減少(增加)貨幣供給。此為影響短期利率最便利且最有彈性的作法。

             D. 外匯市場操作。當央行賣外幣買台幣時讓台幣升值,以減少貨幣供給;當買外幣賣台幣時讓台幣貶值,以增加貨幣供給。

             E. 選擇性信用管制。

             F. 道德勸說。

     2. 財政政策

        (1) 目的:

             A. 降低失業率。

             B. 刺激消費提振經濟成長。

        (2) 工具及效果:

             A. 增加基礎性建設支出。如 60 年代的十大建設,使台灣迅速從全球經濟衰退中復甦。

             B. 增加公共費用支出,如政府推動「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費用型的公共支出效果較為短暫。

             C. 減稅或利息補貼。可刺激民間消費或購屋意願的方式以提振景氣。

三、貨幣政策的效果

貨幣政策工具 緊縮性的貨幣政策 寬鬆性的貨幣政策
調整存款準備率 調高 調低
調整重貼現率 調高 調低
公開市場操作 發行國庫券或央行定存單 買回國庫券或央行定存單
外滙市場操作 新台幣升值(賣外幣買台幣) 新台幣貶值(買外幣賣台幣)
效果 減少貨幣供給利率上升對股市不利 增加貨幣供給利率下跌對股市有利

 

 

 

 

金融銀行考試資訊》

公股銀行招考一覽銀行完整考古題下載

金融基測FIT考訊FIT考古題下載 (銀行能力檢定測驗)

金融證照考試一覽證照考古題下載

優惠資訊》

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拚國考免出門,LINE免費線上諮詢還能領3大好禮

看好了!雲端函授課程陪你防疫搶高薪,7大高效學習優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資訊

加入FB粉絲團》金融銀行專業教室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