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經濟學

作者:林瑋

國際政治經濟學

(整理自彭懷恩和陳義彥等的政治學)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1960年代後,國際經貿關係對於貿易國人民的影響,比起戰爭更為切身與全面,再加上後工業時代的來臨,人權、環保、女權、金融等議題的出現,傳統國際關係理論無法提供有效的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學因而成為顯學。戰後的國際政治經濟學,主要有幾個理論作為發展的代表。
一、功能主義
功能主義試圖說明50和60年代歐洲經濟快速整合的過程。從簡單的跨國煤鐵產銷合作,藉著溢出效果(spillover effects),促成交通、運輸、重工業等產業的跨國經濟合作,以及歐洲共同市場的出現。
二、新功能主義
1980年代,歐洲經濟整合再度加速,學者修正功能主義後提出新功能主義,認為經濟整合有助於歐洲聯盟的出現,但需要考慮到政治的自主性。沒有政治領袖共同推動,經濟整合不一定會導致政治整合。
三、互賴理論
互賴理論強調國際經貿合作的益處,認為大國之間以及大國和小國間可以藉國際合作機制,讓所有國家都獲得經貿合作的利益,並減少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衝突。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理論

一、自由經濟學派
(一)國際經濟的本質是互利的,為了實現這個互利的目的,國際貿易和國際貨款應該自由化,減少政府的干預。
(二)非關稅障礙,例如使用本國特殊的衛生標準,製造規格和複雜的行政程序等,都應該廢除,避免阻擋外國產品的進入。
(三)政府不應干預匯率的浮動,應該讓市場來決定本國貨幣在世界市場的價值。
(四)各國政府應該鼓勵跨國公司來本國營業,因為跨國公司可以帶來先進的技術,大量的資金和現代的管理知識。
(五)各國政府亦應該支持國際經濟組織,因為這些組織有促進國際貿易和協助國家發展的功能。
二、馬克思理論
(一)國際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工業國剝削開發中國家。為減少剝削,開發中國家應拒絕與工業國家貿易,增加關稅或非關稅障礙。
(二)為以較少的錢購買工業國家的技術和先進機器,開發中國家應該使自己的貨幣升值。
(三)跨國公司剝削本國廉價勞工,又不會將利潤回饋當地社會,所以開發中國家應該設法掌握這些組織,削弱他們的職權。
(四)開發中國家應該彼此合作,成立自己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對抗工業國家。
三、統合主義與發展國家論
(一)統合主義與發展國家理論以本國經濟發展為主要考量,但順應世界資本主義的特性,決定其經貿政策。
(二)對於貿易和國際貸款,他們主張有規劃的自由化,並不任由市場來決定。
(三)關稅和非關稅障礙採有計畫的控制。
(四)貨幣貶值有助於出口,因此傾向於低估貨幣價值
(五)跨國企業對本國產業的衝擊不同,審慎評估後,引導有利本國經濟發展的跨國公司來投資。
(六)國際經濟組織和區域經濟整合都有助於本國產業,政府應當支持。
四、重商主義
(一)重商主義是為了保護本國產業,打擊其他國家產業的一種貿易策略。
(二)政府藉貶值協助本國產業搶佔他國市場。
(三)政府可利用高關稅和非關稅障礙阻擋他國產品進口。
(四)對於跨國企業、國際經濟組織和區域經濟整合,抱持著高度的政治警覺,盡量予以控制。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