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全球化與國家

作者:林瑋

政治學-全球化與國家

全球化的概念

(一)全球化是因應相互交織的複雜網絡而生,意指我們的生活日益受到離我們距離遙遠的事件和決定所影響。全球化的主要特徵是,地理的距離已逐漸喪失其重要性,領土上的界線也變得較無意義。
(二)全球化由上而下建立了單一的全球體系,使之與同質化(homogenization)相關。也就是每個人都收看相同的電視節目、購買相同的產品、品嘗一樣的食物、支持同一群運動明星,世界上的文化、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差異不再。
(三)全球化有時與地方化又一同發生,其原因包括:
1.民族國家組織經濟和政治的能力降低,基於民族主義的忠誠義隨之消退,取而代之的是與個人相關的地方社群、宗教或種族認同感。
2.同質性帶來恐懼與威脅,這會激起文化與政治上的抗拒。
3.全球化反倒對社會及文化多樣性創造出更複雜的型態。在開發中國家,透過本土化(indigenization)的過程,將西方的消費商品納入傳統的文化實踐。

全球化的形式

(一)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的觀念是,所有經濟體皆被相互連結的全球經濟體所吸納。如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所言,「世界由各國經濟體到全球經濟體的一種轉變。在全球經濟中,所有的生產將國際化,而金融資本也能立即、自由地在國家間流動。」經濟全球化最關鍵的意涵是,各國掌握經濟的能力下降,特別是抗拒自由市場規則自行重建經濟的能力下降。
(二)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意指某地所產出的資訊、商品、形象匯入全球流動中,此流動趨向將國家、區域和個人間的文化差異扁平化。文化全球化一方面受到跨國公司的成長和全球商品出現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受到衛星通訊的傳播、電子通訊的網絡、資訊科技與網路以及全球媒體企業等資訊革命的影響。
(三)政治全球化
政治全球化意指跨國性的組織不但在單一國家行使管轄權,在涵蓋多國的國際區域中亦可行使管轄權。當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聯盟、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和世界貿易組織等,都遵守政府間主義原則時,理論上它們應能扮演協調機制,使各國行動一致。另一方面,這類超國家主體得以將其意志施加於各國。

全球化的爭論

(一)全球化的相信論者
1.相信論者認為,全球化為世界帶來最重要的改變是世界貿易程度的提高,特別是各國金融與貨幣交易的提升。另外,新式資訊與通訊科技出現,提供即時獲得全球影像、訊息的管道,以及出現能在世界各地都能購買的商品。
2.在經濟成長上,全球主義者認為,富庶人口逐漸增加,大多數貧窮人口已逐漸脫離貧窮。這些都受益於自由貿易使得各國能依據最佳優勢生產專業商品。
3.在關於風險的議題上,全球主義者承認任何競爭市場內部都存有風險,但根據古典經濟學的原則,所有的市場最終會趨於平衡,供給與需求會趨向一致,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性會逐漸減少。
4.在政治層面上,全球化相信論者認為全球化是支援民主化浪潮的主要因素之一。因為全球化會造成「歷史的終結」,資本主義的擴張將會導致各國普遍接受自由民主的原則與結構。
(二)全球化的懷疑論者
1.懷疑論者指出,大量的經濟活動仍只發生在國家邊境之內,並不具跨國性質。
2.全球化最具爭議的就是不平等的競爭。贏家必然是跨國企業及先進工業國家,輸家則是那些低工資、法律規範薄弱,生產逐漸以全球市場而非內需的開發中國家。
3.風險議題上,懷疑論者認為全球化會逐漸增加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理由主要計有:
(1)經濟決策逐漸受到全球金融市場影響,而全球金融市場是不穩定的,因為大多的經濟行為都是投機的,都是基於短線的經濟為主要考量。
(2)風險社會的特徵是個人主義的崛起,以及對傳統、社群、既有機構的關聯衰退。
(3)全球化造成環境的危機與破壞。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盲目追求利潤而對生態議題不感興趣。
4.全球化對民主反而會造成損傷。
(1)全球化將經濟權力集中,使得政治權力都掌握在跨國企業手中。跨國企業透過品牌的發展,操控消費者的愛好,確立唯物主義的價值。而且跨國企業因擁有重新配置資本與生產於全世界的能力,因此較各國政府更具決定性優勢,使其能有效避免民主的控制。
(2)當逐漸增加的經濟活動與國家邊界脫鉤,而政治仍在國家邊境內運作時,現存的國際組織因過於弱小無法對全球資本主義問責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