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編之法律行為-代理:意義與種類

作者:陳仕弘

民法總則編之法律行為-代理:意義與種類

意義

代理人於代理權限內,以本人名義所為之意思表示,直接對本人發生效力之制度。

種類

1. 以代理人係居於主動或被動之地位區分:
(1) 積極代理:
代理人代理本人向相對人為意思表示。(民法第103條第1項)
(2) 消極代理:
代理人代理本人受領相對人之意思表示。(民法第103條第2項)
2. 以代理權之發生原因而區分:
(1) 意定代理:基於本人之授權行為而發生。
以法律行為授與代理權者,其授與應向代理人或向代理人對之為代理行為之第三人,以意思表示為之。(民法第167條)
(2) 法定代理:基於法律規定而發生代理權者,如:
A. 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之法定代理人。(民法第1086條第1項)
B. 監護權人於監護權內為受監護人之法定代理人。(民法第1098條第1項)
3. 以代理權之有無而區分:
(1) 有權代理:有代理權人於代理權限內所為之代理。
(2) 無權代理:無代理權人以本人名義而為之代理。
4. 以代理權之範圍而區分:
(1) 一般代理:代理權之範圍未受限定。
(2) 特別代理:代理權之範圍受限定。
5. 以代理人是否自己為代理行為而區分:
(1) 本代理:由代理人自己以本人名義所為之代理行為。
(2) 複代理:
代理人以自己名義,為本人選任代理人,而由該複代理人於代理權限內代理本人為法律行為。
6. 以代理人是否明示本人名義而區分:
(1) 顯名代理:代理人明示本人名義而為代理行為。
(2) 隱名代理:
代理人未明示本人名義,但為相對人可得推知,而為代理行為。

【三民輔考-民法概要】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