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參與

作者:洪正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公民參與

公民參與

 

一、人民結社

   (一)人民有結社自由

        結社意指人們因志趣或需要相同,而結合起來組成團體

        1.重要基本權利:

           結社自由是人類的基本權利。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規定:人人有和平集會結社之自由,並不得被強迫加入任何集會。我國憲法也規定: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

        2.人民團體重要性:

           人民組成的團體可積極處理自己與公共事務,提供民意影響政府與群眾、監督政府,使其提升效能,達成公共利益與人民期望。

        3.人民團體類別:

           (1)職業性團體

               職業團體係以協調同業關係,增進共同利益,促進社會經濟建設為目的,由同一行業之單位,團體或同一職業之從業人員組成之團體。可粗分為商業團體、工業團體、自由職業團體(如醫師公會、律師公會等)、漁會、農會、工會等。

           (2)政治性團體:

               政治團體係以共同民主政治理念,協助形成國民政治意志, 促進國民政治參與為目的,由中華民國國民組成之團體。民國 76 年台灣解除黨禁後,政黨發展蓬勃,政治性團體亦日益增多。

           (3)社會性團體:

               社會團體係以推展文化、學術、醫療、衛生、宗教、慈善、體育、聯誼、社會服務或其他以公益為目的,由個人或團體組成之團體。

        4.人民團體法:

           我國人民團體之組織與活動,除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者外,依人民團體法之規定。人民團體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及省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故人民組織人民團體時,應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其後召開成立大會,並報請主管機關核准立案,始得依法向該管地方法院辦理法人登記。

        5.結社自由不包括組織幫派:

           結社自由的範圍並不包括幫派組織。立法院制定的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就是要以法律的力量嚴厲打擊幫派犯罪分子。

   (二)團體的功能

        1.關係取向:

           參加關係取向的團體,主要在和人建立關係,也就是以交朋友、 彼此聯誼為主,例如校友會或同鄉會等,參加這些團體可以結交朋友、拓展人際關係。

        2.工作取向:

           因工作上的需要,或是想要達成某種目標而組織團體來推動, 這類團體就會以工作或任務的完成為主要目標,也就是以工作為主要取向,例如環保團體、慈善公益團體、工會或公會等等。

        3.同時滿足關係與工作需求:

           人們參加團體,主要就是在滿足建立人際關係達成工作任務兩種需求。

   (三)志願結社

        「志願結社」意指一群社會成員志同道合,有特定目標,而共同結合而成一獨立運作,不受政府控制之組織。

        1.志願結社的重要性:

          (1)是公民社會的基礎,也是公共參與的最佳管道。

          (2)彌補政府效能的不足。

          (3)志願結社愈多可以反應出:

              A.公民結社愈自由、中央政府權利愈小、

              B.社會異質性愈大(愈多元)。

        2.志願結社之限制:

          (1)客觀環境的限制

              A.民間性:不具公權力,沒有強制力;無法取代政府。

              B.自主性:募款應釐清與政府、企業的關係,以免失去自主性。

              C.公共性:公器私用,公共性受質疑。

          (2)外部性效果:

              志願結社的運作,會產生「外部效果」,而且「無法排他」, 容易產生「搭便車」的心態,使從未參與付出者也能受惠。

二、社會團體

   (一)社會團體的意義

        社會團體由各種社會關係所組成,是人類生存的關鍵,亦是社會成員為達特定目標、發揮特殊功能,並依據一定程序所組成的相互關係模式。而社會關係的行為依據便是地位與角色。於社會團體中,依制度行動便是制度化,有了制度化的行為,社會團體能發揮其組織的功能,人的行為始可預測,社會秩序亦能維持。主要特徵有:

        1.成員們擁有共同的目標或價值。

        2.成員們需有持續且良好的互動。

        3.成員間必須遵守共同的規範。

        4.成員間有相當程度的情感,彼此相互接受,甚至形成歸屬感。

        5.成員們的互動行為具有持續性和穩定性。

   (二)社會團體的層次與要素

        社會團體包含三個層次:人際關係、團體關係、社會秩序。

        1.人際關係:

           指兩人間的關係,是社會組織與結構的基本單位。例如師生、夫婦等。

        2.團體關係:

           團體關係構成了社會的團體結構,存有各團體種類與相互關係, 因此認識整個社會的關鍵便是了解團體關係的模式。

        3.社會秩序:

           為最高層次的社會組織,是一種跨越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文化等的社會結構體系。如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現代工業社會、傳統農業社會、共產極權社會等等。

   (三)科層組織

        為達特殊目標,以專業化、企業化經營之結構嚴謹的大型行政組織,如政府、企業、醫院或軍隊等。

   (四)社會團體的種類

        1.依組織程序分:

          (1)正式組織

              凡依人工「設計」結構來組織的團體,均屬「正式組織」。

          (2)非正式組織

              非正式組織即相對於正式組織而來,是正式組織中,由成員間各種相同的因素「自然」結合成的團體。這些自然因素可以知名的「六同關係:同學同鄉同宗同好同事同個性」為代表。

        2.依團體成員意志分:

           (1)非志願團體:

               不以成員之自由意志為依據所組成。如對子女而言的親屬、家庭、鄰居等關係。

           (2)志願團體:

               當社會規模擴大、複雜化,且成員異質化,便需要志願團體以協助推動公眾事務,如工會、消基會、婦女團體等。

           (3)代表團體:

               由較大的社會團體選出之具代表性的組織,用以執行任務, 如民意機構的理事會。

        3.依團體成員關係分:

           (1)初級團體:

               是最初、最重要的團體層次,其組成特徵為目的性與私人性, 成員彼此接觸密切,在團體發展上尋求個人滿足,例如家庭、同學、朋友等。

           (2)次級團體:

               次級團體產生於人口增多、社區範圍擴張、社會結構分化的情況下。其成員直接接觸機會少,依賴通訊工具維繫關係, 且組織較為龐大,例如政黨、工會等。

        4.依是否以營利為目的分:

           (1)營利性團體:

               依民法、公司法、商業登記法成立,以營利為目的的團體。例如公司。

           (2)非營利性團體:

               具有法人資格,以公共服務為使命。被視作社會中的「第三部門」,雖可接受政府補助,但運作獨立於政府之外。

        5.依民法之規定分:

           (1)社團法人:

               以為基礎,分為營利及非營利社團法人。

               A.營利社團法人,如公司。

               B.非營利社團法人,如補教協會、計程車工會等。

           (2)財團法人:

               以為基礎,以公益為目的的慈善團體。如勵馨基金會。 

三、社會運動

   (一)定義

        一個團體長期而且有目標、有計畫的集體行動,其目的在於改變社會既有現象、引發社會變遷(包含抗拒或是推動社會變遷)、 影響政府政策、解決社會問題等。採用的方式有請願、遊行、遊說民意代表等立法者。

   (二)成因

        1.政治結構改變。

        2.社會資源分配不均。

        3.經濟發展的外溢現象。

        4.正式管道的不足。

        5.相對剝奪感

 

 

 

國營事業招考資訊免費下載》

網友狂推!國營CP王>>中油招考免費資料索取

單一國營事業開缺最多>>郵局招考免費資料索取

年終最高4.4個月>>台電招考免費資料索取

鐵飯碗最新資訊》中油招考 郵局招考 台酒招考 台電招考

優惠資訊》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資訊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