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 (NPM)

作者:黃彥勳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新公共管理 (NPM)

新公共管理 (NPM)

 

壹、 新公共管理的概念

      新公共管理 (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是一個概念、一種新的公共行政模式。它存在諸多別名,如:管理主義、企業型政府、市場導向型公共行政、新右派、新治理、後官僚典範、新泰勒主義等。相較於傳統公共行政的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重新定位了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認為公僕應該是負責任的「經理人或管理員」,社會大眾則是以納稅來交換政府服務的「顧客」。

貳、 新公共管理的特色

      新公共管理強調向企業取經的精神並引進市場觀念、講究行政成果。故新公共管理的理念與上述新公共行政有別。現將新公共管理的主要論點歸納如下:

   一、以顧客為導向

         政府服務應以顧客為導向,增強對社會公眾需要的回應力。

   二、重視政府活動的產出與結果

         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視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和品質。

   三、導入市場競爭機制

         將市場機制帶入政府,引發公部門更大的競爭,以利節省成本,提升服務品質。

   四、注重管理與績效,實現效率

         將企業管理的方法引入公部門,以增加公共服務產出的績效。

參、 新公共行政與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行政                                     新公共管理

                       強調官僚本身問題的解決               反官僚,對官僚做有計劃的打擊

相異點                     強調公民利益                                   注重顧客導向

            強調行政人員的執行公共政策的專業能力               強調企業型的管理

 

肆、 新公共管理的特徵

     ● 採取理性途徑的處理方式,強調策略管理。

     ● 重新設計組織結構,建立負責的行政單位。

     ● 強調組織的扁平化、授權,以利績效的達成。

     ● 依經濟、效率及效能的標準來衡量組織成就。

     ● 強調市場及企業價值相調合的文化。

     ● 運用人力資源管理技術,採個人主義途徑。

     ● 能適時回應人民的需求。

     ● 以契約關係 ( 價格、品質、數量 ) 取代傳統的信託關係 ( 預算和層級節制 )。

伍、 治理 (Governance) 與新公共管理 (NPM)

      近年來治理 (Governance) 一詞在公共行政學界逐漸成為一熱門的關鍵字,治理強調夥伴、網絡與市場的重要性,因此與新公共管理 (NPM) 有著相當程度的關聯性。

   一、治理的內涵特色

      (一) 強調網絡的重要性

            此為治理最主要的特性,亦即以網絡方式而非單一政府主導公共政策之發展。

      (二) 從控制 (control) 轉換到影響 (influence)

            強調政府決策從過去的由上而下的「控制」轉為平行的「影響」,並重視協商的持續性過程而非逕採強制性措施,使得網絡中的參與者皆有可能經由彼此理性論辯、說服而改變本有的看法。

      (三) 整合公私部門的資源

            公私協力的整合運作,使得資源更有效地被運用。

      (四) 多樣政策工具的使用

            在制定與執行公共政策時,可透過更多方式以達成目標。在「治理」的概念下通常避免採取直接干預的方式。

   二、良善治理的四個要件

      (一) 課責 (accountability)

            加強政府施政能力。

      (二) 參與 (participation)

            透過「授權」提高施政品質。

      (三) 可預測性 (predictability)

            透過法律使得:

            1. 商業風險在合理範圍內。

            2. 降低交易成本。

            3. 防範政府獨斷行為。

      (四) 透明度 (transparency)

            藉由資訊公開以透明化政府施政內容。上述四個要件在構成良善治理上是相互連動的,如欲預防貪汙腐化,便需對政治人物「課責」,而手段即為立法完善以增加其行為的「可預測性」,同時亦須透過資訊公開以增進施政的透明,並以加強部屬與民眾之政策參與,方能有效達成防貪腐之最終目標。

   三、治理與新公共管理的比較

      (一) 相似處

            1. 控制與課責

                從上所述,可以發現治理與公共管理都抑制了民選官員的重要性。前者以為政治人物的核心責任在於建構網絡並整合公私部門的資源,但仍保有其傳統任務,即為設定政策目標與優先次序;後者亦強調政治人物扮演決定公部門長期性目標的角色,但不意味著在執行任務的機構與制度上便享有絕對的決定權。

            2. 打破公私部門的界限

             「治理」與「新公共管理」均認為傳統的政府與社會的連結不足,反觀私部門之企業組織,因來自市場的壓力,而發展出一套值得公部門學習的管理模式。因此「治理」與「新公共管理」均強調應打破公私部門的界限。

            3. 增加對競爭的重視

                若無「競爭」概念,公共服務的效率將無從比較,遑論提升了,「競爭」的觀點也進一步帶動了公部門在管理方式上的主動改革。即便「治理」的概念強調公私資源的整合,但同時提倡可以不同方式進行公共服務的傳遞,正是一種「競爭」概念的體現。

            4. 強調「輸出」甚於「輸入」

              政策目標的達成,不一定單靠公部門的獨立運作,公私部門間的協力合作,成為政策執行的手段之一。而「績效管理」日益受到重視,也與此一概念相關。

            5. 為「領航」角色設計出新工具

                公部門的核心任務在於決定政策目標與順序,執行面則可藉由「委外」等方式交由民間私部門完成。換言之,政府由公共服務的生產者角色轉換為提供者角色。

      (二) 相異處

            1. 「治理」概念的基本主張與傳統民主的核心觀念相符,為減少政府控制、增加人民參與,同時強調政府部門仍應保有相當權力以維護公共利益,就此而言,「治理」可謂同時兼顧公私部門的價值;而「新公共管理」則否定公共服務中任何政治與文化上的特殊性,主張透過仿效私部門的經營管理模式,即可解決政府官僚的問題,如效率低落與缺乏回應性等。

            2. 綜上所述可發現,「治理」重視過程,強調參與者相互影響的決策與執行過程;「新公共管理」強調結果,焦點在於效率及顧客滿意度。

            3. 「治理」強調組織間的整合,本質上可謂一政治理論;「新公共管理」聚焦於組織內的行政改革方式,可視為一組織理論。

            4. 在「政策擴散」的角度而言,「治理」的適用範圍廣於「新公共管理」,主要因「治理」的核心觀念與固有的民主理論相合,故即便在不同民主制度國家中仍能順利推行;「新公共管理」實務上須觀乎各國既有之政治文化與意識形態,如在主張大政府、重法律傳統之國家則不易實行。

 

補充

公、私部門之比較

                    政府組織        非營利組織        營利組織

目標              公共利益         部分公益          私人利益

核心價值       正義與經濟         正義                 經濟

關注單位        公共大眾         特定對象          特定對象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高普考 一般警察特考 鐵路特考

優惠資訊》

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