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 (一)

作者:洪正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民事訴訟法 (一)

民事訴訟法 (一)

 

民事訴訟流程如下:

發生爭執(禁止當事人自力救濟)

    ↓

裁判請求權(憲法第 16 條)

向法院請求對個案作出決定以資救濟

    ↓

起訴,依標的金額決定應採:

1.通常程序

2.簡易程序(50 萬以下)

3.小額程序(10 萬以下)

    ↓

選擇救濟方式:

不一定要透過訴訟,可循仲裁、

調解、督促程序(支付命令)等

其他方式為之。

    ↓

審查起訴書狀與訴訟要件

    ↓                                                         

指定言詞辯論日期並將起訴狀送達對造 

    ↓ 

準備程序

(進行爭點整理,以利日後程序順利推展)

    ↓ 

言詞辯論

    ↓

   判決

    ↓

上訴第二審

(少數案件得跳過第二審,直接由第三審法院審理,稱為飛躍上訴)

    ↓

上訴第三審

(並非所有案件都能上訴第三審; 其限制)

    ↓

判決確定

    ↓

對確定判決之非常救濟:

再審程序、第三人撤銷訴訟

 

   (一)總論

         1.意義:

           民事訴訟,從訴訟之提起,法院就民事事件審理之對象,經過審理之過程到裁判確定之程序,此過程即為民事訴訟程序;主要目的在解決私法的紛爭,即人與人間關於經濟上(財產權上)或者身分上關係所生之紛爭。

         2.性質:

           民事訴訟法為公法、程序法、強行法、私法之助法。

         3.種類:

           (1)給付訴訟

               以請求權存在或命被告履行一定行為為訴訟標的之訴訟。

           (2)確認訴訟

               以確認法律關係存在或不存在為訴訟標的之訴訟。

           (3)形成訴訟

               以判決形成某種法律效果或變更權利狀態為訴訟標的之訴訟。

         4.審理原則:

           (1)「當事人進行主義」與「職權進行主義」:

               民事訴訟原則上採當事人進行主義,如在調查證據上,當事人主張對己有利之事實者,應負舉證責任。惟如有涉於公益,則法院亦會以職權加以干涉。

           (2)「言詞審理主義」與「書狀審理主義」:

               原則上一、二、三審之程序皆採言詞審理主義,例外始採書狀審理。

           (3)「兩造審理原則」與「一造審理原則」:

               原則上採兩造審理主義,例外採一造審理主義。例如當事人之一方拒不到庭,法院可依職權採一造辯論判決。

           (4)「直接審理主義」與「間接審理主義」:

               以直接審理主義為原則,間接審理主義為例外,例如法官非參與判決基礎之辯論者,不得參與判決。

           (5)「公開審理主義」與「秘密審理主義」:

               以公開審判為原則,秘密審理為例外。

           (6)「自由心證主義」與「法定證據主義」:

               自由心證主義為原則,法定證據主義為例外。

         5.訴訟費用之負擔:

           (1)訴訟費用,由敗訴之當事人負擔。(民事訴訟法第 78 條)

           (2)各當事人一部勝訴、一部敗訴者,其訴訟費用,由法院酌量情形,命兩造以比例分擔或命一造負擔,或命兩造各自負擔其支出之訴訟費用。(民事訴訟法第 79 條)

   (二)訴訟之主體

         1.法院:

           (1)意義:

               A.廣義:

                  乃掌管民事、刑事、行政訴訟案件、非訟事件及司法行政事務機關之總稱。普通法院分為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三級。行政法院則為地方法院所設立之行政訴訟庭(審理簡易訴訟程序、交通裁決、保全證據、保全程序及行政訴訟強制執行等事件)、高等行政法院、最高行政法院三級

               B.狹義:

                  指實際上審判民事、刑事、行政訴訟案件之法院,又稱裁判意義之法院。地方法院原則上以法官 1 人獨任審判或 3 人合議行之。高等法院以 3 人合議審判案件。最高法院以 5 人合議審判案件。

                                                        審判程序

法院

通常程序

(一般民事事件)

簡易程序 小額訴訟 程序
地方法院 簡易庭  

第一審

(事實審)

獨任制

第一審

(事實審)

獨任制

民事庭

第一審

(事實審)

獨任制或合議制

第二審

(事實審)

合議制

第二審

(法律審)

合議制

高等法院 

第二審

(事實審)

合議制

x x
最高法院

第三審

(法律審)

合議制

第三審

(法律審)

合議制

x

           (2)法院之管轄:

               A.管轄者,謂依法律之規定,將一定之訴訟事件,分配於各法院之標準。

               B.管轄之分類:

                 (A)職務管轄。

                      可分為普通職務管轄(審級管轄)。特別職務管轄,此為就特別民事訴訟事件,法律所定之特別管轄。如

                      a.因不動產之物權或其分割或經界涉訟者,專屬不動產所在地之法院管轄。(民事訴訟法第 10 條)

                      b.因侵權行為涉訟者,得由行為地之法院管轄。(民事訴訟法第 15 條)

                      c.共同訴訟之被告數人,其住所不在一法院管轄區域內者,各該住所地之法院俱有管轄權。但依第 4 條至第 19 條規定有共同管轄法院者,由該法院管轄。(民事訴訟法第 20 條)

                 (B) 土地管轄:

                      a.普通審判籍:

                         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之法院管轄。(民事訴訟法第 1 條)

                      b.特別審判籍。(民事訴訟法第 3 條至第 20 條)

                      c.指定管轄。(民事訴訟法第 23 條)

                      d.合意管轄:(民事訴訟法第 24 條、第 25 條)

                         分為明示的合意管轄及擬制的合意管轄。

           (3)法院之闡明義務

               A.意義:

                  由於民事訴訟採「當事人進行主義」,有關訴訟之標 的、聲明、證據等等,原則上法院只能在當事人所主張的範圍中進行審理。然而事實上並非所有當事人都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例如如何為適當的訴之聲明),就此為防止突襲性裁判,立法者賦予法院闡明義務;法院應向當事人發問或曉諭,並使其為完整之陳述或完全之辯論。

               B.現行法之規定:(民事訴訟第 199 條、第 199-1 條)

                 (A)審判長應注意令當事人就訴訟關係之事實及法律為適當完全之辯論。

                 (B) 審判長應向當事人發問曉諭,令其為事實上法律上陳述、聲明證據或為其他必要之聲明及陳述;其所聲明或陳述有不明瞭或不完足者,應令其敘明或補充之。

                 (C) 陪席法官告明審判長後,得向當事人發問或曉諭。

                 (D)依原告之聲明及事實上之陳述,得主張數項法律關係,而其主張不明瞭或不完足者,審判長應曉諭其敘明或補充之。

                 (E) 被告如主張有消滅或妨礙原告請求之事由,究為防禦方法或提起反訴有疑義時,審判長應闡明之。

         2.當事人:

           (1)當事人能力:(民事訴訟法第 40 條)

                A.有權利能力者,有當事人能力。

                B.胎兒,關於其可享受之利益,有當事人能力。

                C.非法人之團體,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者,有當事人能力。

                D.中央地方機關,有當事人能力。

           (2)訴訟能力:

               能獨立為法律行為負擔義務者。(民事訴訟法第 45 條)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高普考 一般警察特考 鐵路特考

優惠資訊》

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