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政治經濟學
一般行政|2017/09/14
-
政治學-全球化與國家
一般行政|2017/09/14
-
政治學-全球化與國家
一般行政|2017/09/14
-
政治學-全球化與國家
一般行政|2017/09/14
-
政治學-國際政治理論
一般行政|2017/09/14
政治學的發展(二)
作者:林瑋新制度論
新制度論是70年代,學者重新檢視制度影響的結果,其認為人的行為乃是受到制度的制約,制度提供誘因,進而左右人的行為。新制度論主要受到三個學科的影響:
(一)經濟學
又稱為「理性選擇制度論」,此理論主張人是理性自利,並藉由經濟學的方法探討各類制度的問題。理性選擇制度論認為,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建立履行契約的機制,制裁欺騙行為,解決集體行動的問題。
(二)社會學
社會制度論認為,人是鑲嵌在無法控制的社會、經濟與政治所形成的文化、習慣與組織等制度之中。這些制度內化行為者的行為,提供行為者準則,進而影響行為。
(三)歷史學
歷史制度論認為,制度只是歷史過程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分析時著重歷史過程的影響,認為經由長時間,大規模的蒐集資料,必然可以得到一個一般性的結果。
理性選擇理論
理性選擇理論假設人是理性的,其行為以目標為導向,並不考慮是否合乎道德。因此,理性選擇理論所要解釋或分析的對象在於,個體如何選擇,以及決策者如何決策。另外,在該理論中,理性的定義,在於人的行為是否合乎聯結律(connectivity)和遞移律(transitivity),並追求極大化效用。
公共選擇理論
公共選擇理論和理性選擇理論的假設相同,都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都以經濟學的研究方式應用在政治學的研究。但公共選擇理論關注的焦點在於,個人偏好如何轉化為集體偏好,如何協調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公共選擇理論指出,如果允許個人(如政客或官僚)運用國家權威獲得利益,將成本轉嫁至他人身上,無法達到資源最佳配置,因此,國家機關必須受到嚴格控制,避免將資源從有效率的市場被奪走。因為,如果沒有任何限制,容許國家任意妄為,民主將導致非理性的結果。
現代化理論
現代化理論認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在於採取民主政治以及技術創新所帶來的擴散效果。該理論認為,一個現代化的政治體制會呈現出當代的經濟體系,也就是透過市場機制的競爭市場進行分工以及資源分配。而技術的創新除了帶來更具效率的生產方式,更會為社會注入革新的力量。
準此,現代化理論認為,開發中國家應當努力學習西方先進國家,在政治上走向民主化,在經濟上走向市場化。這些作為將有利於開發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改善人民的生活水準。
依賴理論
現代化理論在現實生活的實踐中並未替開發中國家帶來繁榮,取而代之的是進口依賴以及貧富差距。因此,學者提出依賴理論用以反駁現代化理論。依賴理論以拉丁美洲國家為觀察對象,認為國際因素是造成開發中國家落後的因素,因為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廉價的勞工以及貨物進行剝削,並透過資金與技術的優勢掠奪了開發中國家的資源與市場,使得開發中國家依賴已開發國家。在這種狀況下,開發中國家無法順利地變成現代化國家,促成國家的進步與發展。
世界體系理論
世界體系理論由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提出,從世界體系的角度依照各國工業化的程度,將國家分為核心國家、半邊陲國家以及邊陲國家。認為工業化並非一蹴可成,有些國家居於世界體系的「核心」,具有支配「邊陲」的優勢。和依賴理論類似,認為核心國家會剝削邊陲國家,但並不認為這種狀況是永久持續存在的,因為邊陲國家透過自身的努力可以逐步提升到半邊陲甚而核心國家。
暫無討論 |
百科問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