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重要規定 (一)

作者:洪正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憲法重要規定 (一)

憲法重要規定 (一)

 

一、人民的權利及義務

   (一)憲法上的基本權利

         1.平等權:

           (1)憲法規定人民的基本權利有平等權、自由權、參政權、受益權等,而平等權是各種權利的基礎。如果平等權不能確實建立,其他各種權利將會一一落空。

           (2)落實在本國法規中,如憲法第 7 條規定法律地位之平等:「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又如憲法增修條文第 10 條第6 項規定兩性實質平等:「國家應維護婦女之人格尊嚴,保障婦女之人身安全,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兩性地位之實質平等。」

釋字第 666 號解釋文[節錄]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 80 條第 1 項第 1 款就意圖得利與人姦、宿者,處 3 日以下拘留或新臺幣 3 萬元以下罰鍰之規定,與憲法第 7 條之平等原則有違,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至遲於 2 年屆滿時,失其效力。

         2.自由權:

            我國憲法所保障的自由權有:

           (1)人身自由:

                A.人身自由,又稱身體自由,指人民身體不受國家權力之任意侵害。

                B.依憲法第 8 條規定:

                  (A)人民身體之自由,應予保障,除現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經司法或警察機關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審問處罰,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審問、處罰,得拒絕之。

                  (B) 人民因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時,其逮捕拘禁機關應將逮捕拘禁原因,以書面告知本人及其本人指定之親友,並至遲於 24 小時內移送該管法院審問。本人或他人亦得聲請該管法院,於 24 小時內向逮捕拘禁之機關提審。

釋字第 677 號解釋文[節錄]
監獄行刑法第 83 條第 1 項關於執行期滿者,應於其刑期終了之次日午前釋放之規定部分,使受刑人於刑期執行期滿後,未經法定程序仍受拘禁,侵害其人身自由,有違正當法律程序,且所採取限制受刑人身體自由之手段亦非必要,牴觸憲法第 8 條(人身自由權)及第 23 條之規定…。
釋字第 690 號解釋文[節錄]
…傳染病防治法第 37 條第 1 項…關於必要之處置應包含強制隔離在內之部分,對人身自由之限制,尚不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亦未牴觸憲法第 23 條之比例原則,與憲法第 8 條依正當法律程序之意旨尚無違背。
釋字第 708 號解釋文[節錄]
…惟基於上述憲法意旨,為落實即時有效之保障功能,對上述處 分仍應賦予受暫時收容之外國人有立即聲請法院審查決定之救濟機會,倘受收容人於暫時收容期間內,對於暫時收容處分表示不服,或要求由法院審查決定是否予以收容,入出國及移民署應即於 24 小時內將受收容人移送法院迅速裁定是否予以收容;且於處分或裁定收容之後,亦應即以受收容之外國人可理解之語言及書面,告知其處分收容之原因、法律依據及不服處分之司法救濟途徑,並通知其指定之在臺親友或其原籍國駐華使領館或授權機關,俾受收容人善用上述救濟程序,得即時有效維護其權益,方符上開憲法保障人身自由之意旨。

           (2)居住和遷徙的自由:

               依憲法第 10 條規定,分為:

                A. 居住自由(靜態):

                    指人民之居住處所,不受非法侵害。

                B. 遷徙自由(動態):

                    遷徙自由即行動自由,為人身自由的延伸。如搬家、出入國。

           (3)言論、講學、著作、出版自由:

               依憲法第 11 條規定,分為:

                A. 言論自由:

                    謂人民有表達意見或不表達之自由。例外:如釋字第 414 號理由書意旨,對於「藥物廣告(即商業言論)」基於公共利益之維護,應受較嚴格之規範。

釋字第 509 號解釋文[節錄]
刑法同條第 3 項前段以對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係針對言論內容與事實相符者之保障,並藉以限定刑罰權之範圍,非謂指摘或傳述誹謗事項之行為人,必須自行證明其言論內容確屬真實,始能免於刑責。惟行為人雖不能證明言論內容為真實,但依其所提證據資料,認為行為人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者,即不能以誹謗罪之刑責相繩,亦不得以此項規定而免除檢察官或自訴人於訴訟程序中,依法應負行為人故意毀損他人名譽之舉證責任,或法院發現其為真實之義務。就此而言,刑法第310 條第 3 項與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之旨趣並無牴觸。
釋字第 644 號解釋文[節錄]
人民團體法第 2 條規定:人民團體之組織與活動,不得主張共產主義,或主張分裂國土。同法第 53 條前段關於申請設立之人民團體有違反第 2 條…之規定者,不予許可之規定部分,乃使主管機關於許可設立人民團體以前,得就人民主張共產主義,或主張分裂國土之政治上言論之內容而為審查,並作為不予許可設立人民團體之理由,顯已逾越必要之程度,與憲法保障人民結社自由與言論自由之意旨不符,於此範圍內,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失其效力。
釋字第 678 號理由書[節錄]
憲法第 11 條規定,人民之言論自由應予保障,…所保障之言論自由,其內容尚包括通訊傳播自由之保障,亦即人民得使用無線電廣播、電視或其他通訊傳播網路等設施,以取得資訊及發表言論之自由。
釋字第 613 號理由書[節錄]
憲法第 11 條所保障之言論自由,其內容包括通訊傳播自由,亦即經營或使用廣播、電視與其他通訊傳播網路等設施,以取得資訊及發表言論之自由。

                B. 講學自由:

                    指人民可將其學術上意見,用學術研討的方式表現出來。

                C. 著作自由:

                    指人民可將內心想法,以書面文字圖畫表現出來之自由。

                D. 出版自由:

                    將內心想法以文字、圖片、攝影、錄影的方式對外公開傳播於眾之自由。

           (4)秘密通訊自由:

               依憲法第 12 條規定,人民有秘密通訊之自由。例外情形:

                A. 父母對未成年子女之書信,因行使監督權而拆閱。

                B. 監所對受刑人之書信檢查。

                C. 偵查犯罪(重大)所需之監聽、通訊檢查。

           (5)信仰宗教自由:

               依憲法第 13 條規定,宗教信仰自由包含信仰、崇拜與傳教之自由。包含內在信仰自由、宗教行為自由及宗教結社自由。

釋字第 573 號解釋文[節錄]
人民之宗教信仰自由及財產權,均受憲法之保障,憲法第 13 條與第 15 條定有明文。

           (6)集會結社自由:

               依憲法第 14 條規定,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

釋字第 445 號解釋文[節錄]
憲法第十四條規定人民有集會之自由,此與憲法第十一條規定之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同屬表現自由之範疇,為實施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基本人權。國家為保障人民之集會自由,應提供適當集會場所,並保護集會、遊行之安全,使其得以順利進 行。以法律限制集會、遊行之權利,必須符合明確性原則與憲法第二十三條之規定。
釋字第 479 號理由書[節錄]
憲法第十四條結社自由之規定,乃在使人民利用結社之形式以形成共同意志,追求共同理念,進而實現共同目標,為人民應享之基本權利。結社自由不僅保障人民得自由選定結社目的以集結成社、參與或不參與結社團體之組成與相關事務,並保障由個別人民集合而成之結社團體就其本身之形成、存續、命名及與結社相關活動之推展免於受不法之限制。
釋字第 718 號理由書[節錄]
…至為維持社會秩序之目的,立法機關並非不能視事件性質,以法律明確規範緊急性及偶發性集會、遊行,改採許可制以外相同能達成目的之其他侵害較小手段,故集會遊行法第 8 條第 1 項未排除緊急性及偶發性集會遊行部分;同法第 9 條第 1 項但書與第 12 條第 2 項關於緊急性集會遊行之申請許可規定已屬對人民集會自由之不必要限制,與憲法第 23 條規定之比例原則有所牴觸,不符憲法第 14 條保障集會自由之意旨,均應自中華民國 104 年 1 月 1 日起失其效力。

         3.受益權:

           (1)生存權、工作權與財產權:

               依憲法第 15 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

釋字第 637 號解釋文[節錄]
公務員服務法第 14-1 條規定:『公務員於其離職後三年內,不得擔任與其離職前五年內之職務直接相關之營利事業董事、監察人、經理、執行業務之股東或顧問。』旨在維護公務員公正廉明之重要公益,而對離職公務員選擇職業自由予以限制,其目的洵屬正當;其所採取之限制手段與目的達成間具實質關聯性,乃為保護重要公益所必要,並未牴觸憲法第 23 條之規定,與憲法保障人民工作權之意旨尚無違背。

           (2)請願權、訴願權與訴訟權

               依憲法第 16 條規定,人民有請願、訴願及訴訟之權。

         4.參政權:

           參政權包括了參與政權及參與治權兩種:

           (1)政權:

                A.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複決權(憲法第 17 條)。

                B.中華民國國民年滿 20 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除本憲法及法律別有規定者外,年滿 23 歲者,有依法被選舉之權(憲法第 130 條)。

                C.各種選舉,應規定婦女當選名額,其辦法以法律定之。(憲法第 134 條)

           (2)治權:

               應考試之權、服公職之權(憲法第 18 條)。

釋字第 243 號理由書[節錄]
中央或地方機關依公務人員考績法…,對公務員所為之免職處分,直接影響其憲法所保障服公職之權利,在相關法律修正前,受處分之公務員自得行使憲法第 16 條訴願及訴訟之權,於最後請求司法機關救濟。

         5.其他:

            以上未列舉之權,以不妨害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為限,亦受保障。(憲法第 22 條)。必要時,國家得以法律加以限制(憲法第 23 條)。

釋字第 587 號解釋文[節錄]
子女獲知其血統來源,確定其真實父子身分關係,攸關子女之人格權,應受憲法保障。
釋字第 603 號解釋文[節錄]

隱私權雖非憲法明文列舉之權利,惟基於人性尊嚴與個人主體性之維護及人格發展之完整,並為保障個人生活私密領域免於他人侵擾及個人資料之自主控制,隱私權乃為不可或缺之基本權利,而受憲法第 22 條所保障

指紋乃重要之個人資訊,個人對其指紋資訊之自主控制,受資訊隱私權之保障。而國民身分證發給與否,則直接影響人民基本權利之行使。戶籍法第八條第二項規定:依前項請領國民身分證應捺指紋並錄存。但未滿十四歲請領者,不予捺指紋,俟年滿十四歲時,應補捺指紋並錄存。第三項規定:請領國民身分證,不依前項規定捺指紋者,不予發給。對於未依規定捺指紋者,拒絕發給國民身分證,形同強制按捺並錄存指紋以作為核發國民身分證之要件,其目的為何,戶籍法未設明文規定,於憲法保障人民資訊隱私權之意旨已有未合

釋字第 689 號理由書[節錄]
按人民受教育之權利,依其憲法規範基礎之不同,可區分為「受國民教育之權利」及「受國民教育以外教育之權利」。前者明定於憲法第 21 條,旨在使人民得請求國家提供以國民教育為內容之給付,國家亦有履行該項給付之義務。至於人民受國民教育以外教育之權利,固為憲法第 22 條所保障(本院釋字第 382 號解釋參照),惟鑑於教育資源有限,所保障者係以學生在校接受教育之權利不受國家恣意限制或剝奪為主要內容,並不包括賦予人民請求給予入學許可、提供特定教育給付之權利。
釋字第 712 號理由書[節錄]
婚姻與家庭為社會形成與發展之基礎,受憲法制度性保障(本院釋字第 362 號、第 552 號、第 554 號及第 696 號解釋參照)。家庭制度植基於人格自由,具有繁衍、教育、經濟、文化等多重功能,乃提供個人於社會生活之必要支持,並為社會形成與發展之基礎。而收養為我國家庭制度之一環,係以創設親子關係為目的之身分行為,藉此形成收養人與被收養人間教養、撫育、扶持、認同、家業傳承之人倫關係,對於收養人及被收養人之身心發展與人格之形塑具有重要功能。是人民收養子女之自由,攸關收養人及被收養人之人格自由發展,應受憲法第 22 條所保障

   (二)憲法上人民的基本義務

         1.納稅的義務(憲法第 19 條)。

         2.服兵役的義務(憲法第 20 條)。

         3.受國民教育的權利與義務(憲法第 21 條)。

釋字第 684 號解釋文[節錄]
大學為實現研究學術及培育人才之教育目的或維持學校秩序,對學生所為行政處分或其他公權力措施,如侵害學生受教育權或其他基本權利,即使非屬退學或類此之處分,本於憲法第十六條有權利即有救濟之意旨,仍應許權利受侵害之學生提起行政爭訟,無特別限制之必要。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高普考 一般警察特考 鐵路特考

優惠資訊》

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