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憲判字系列】113年憲判字第9號︱立法...
公職考試|2024/11/20
-
高普考科目刪減對照表(113新制)
高普初、地特|2024/08/09
-
公務員口試有哪些?
高普初、地特|2024/03/20
-
公務人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轉任篇
高普初、地特|2024/01/26
-
公務人員-─-辭職再任人員篇
高普初、地特|2024/01/25
多元文化與全球化
作者:陳雲飛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多元文化與全球化
一、文化生活
(一)文化的意義
由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文化是人類努力創造的成果,經過長期的累積,形成具有特色的傳統。譬如,我們使用的語言與文字,就是文化的重要內涵。一個人若是認真學習母語,將可以充分使用傳統的資源,進而懂得如何面對及理解世間的許多事物。文化像是一個有機體,它本身具有豐富的生命力。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須依賴人類的努力。不同傳統的人群應該互相尊重與欣賞,使世界顯示地球村的多樣性與互補性。我們在學習自己的文化傳統時,更應該出自深情的關懷與分享的喜悅。
(二)文化的內涵
文化的範圍極廣,包括人類生活的全部。若是由內涵與結構的觀點來看,可以大致分為器物、制度、理念三個層次。
1.器物層次:
器物層次與人類食衣住行的具體生活有關,一般所謂的文物古蹟,大都是古人在器物方面的發明與成果。同時一個國家是否現代化,通常以器物層次為判斷標準。
2.制度層次:
制度層次是指一個社會的典章規範與風俗習慣,它的存在是為了維繫群體關係的穩定與秩序。譬如,古代多為專制政治,今日則崇尚民主政治。
3.理念層次:
理念層次是指人生的理想與觀念,譬如真善美,透過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得以保存與發揚。藉由理念的闡述,個人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可以找到明確的定位,從而妥善安排自己的人生。
文化三層次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必須同時兼顧,並求其均衡發展。我們要善用民主時代的資源,努力學習文化三層次的內涵,然後分配自己的時間,兼顧身體與心靈的需要,經營一個充實而快樂的人生。
(三)文化的類型
1.主流文化:
社會上多數人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以及秉持的觀念或信仰。
2.次文化:
由社會上相對小眾的人所尊崇的文化,其內涵與主流文化有顯著的不同。例如以火星文交談的青少年次文化等。次文化並非較為次等的文化,也不一定與主流文化背道而馳,我們應尊重次文化,因為其使文化更多元豐富。
二、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一)認識我國文化
我們不但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也孕育出本土文化新的活力,更設法欣賞原住民文化。目前臺灣的本土文化,除了原來南島語族的原住民文化之外,還有早期移入的閩南、客家及三十八年以後來臺的大陸各省及少數民族的文化。臺灣呈現的文化風貌已成為中華文化的縮影。
(二)我國文化特質
1.博大深遠的傳承:
中華文化展現了一種深遠博大的歷史傳承。無論來自何地,去到何方,我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老祖先,而且重視家庭,以家庭為活動中心。每逢年節慶典,外鄉的遊子總是投入中山高速公路壅塞的車陣,披星載月,返回故鄉,或是祭拜祖上先賢,或是向長輩問安,這些都表示了慎終追遠,或飲水思源、重視倫理的情操。
2.獨特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
因中華文化的薰陶,使得中華民族擁有獨特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例如中華民族喜愛山水,傾向飄逸淡泊的風度,無論是現代假日的登山客或歷代騷人墨客留下的作品,皆可從中發現中華民族樂於與大自然融合的淡泊清遠特質。中華民族的情感表達也較為含蓄,不似外國人熱情奔放喜形於色,但內心的情愫是相同的。
3.中華民族的人格特質:
中華民族推崇的是:對國家講忠誠,對朋友重信義,追求有個性的生活意境,秉持有節操的生命意義。連橫所著的《臺灣通史》,正表露了中華民族的這種人格特質。
4.接近自然:
中華民族是一個尚美樂、愛藝術的民族;也是一個最早知道接近自然,利用自然的民族。中華民族對自然界的態度是既能親近與欣賞,又能利用與創造。例如:李天祿的布袋戲代表了熱愛藝術的情操。
5.勤儉樸實包容:
中華歷史雖然歷經天災人禍、內憂外患,仍能屹立不搖,其力量來自勤儉、樸實、包容等文化特質的影響。十項建設、經濟奇蹟等,就是發揮這種披荊斬棘精神的寫照。
6.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概念具體展現在天人相應,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的政治、倫理等社會現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因此我國天人合一、愛護大自然的文化思想與特質最能展現中國人的環保思想。
7.五倫觀念:
中華文化中的五倫觀念為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中華文化以倫理道德為基礎,以教化為方法,無論政府與民間,皆能從仁心出發,人人守法重禮,重建秩序之美。
(三)社會化(Socialization)/濡化(Enculturation)
文化在內部必須傳承,否則最後就會變成無人信仰的死文化。一種文化在內部傳承的過程,稱為社會化(Socialization)或濡化 (Enculturation);亦即個人自幼開始學習該文化生活模式而成為其社會中一分子的過程。
● 同化、涵化
同化(Assimilation):
指一種文化為另一種文化所吸收合併。例如中國秦始皇統一六國,下令書同文,以小篆同化了六國文字。
涵化(Acculturation):
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化持續地接觸,形成一個文化接受其他文化優點,融進自身文化的歷程和結果。例如臺灣餐飲業流行的無國界料理、臺菜西吃或和風洋食的文化。
三、多元文化
(一)多元文化的意涵
一個國家由不同信念、行為、膚色、語言的多樣文化所組成,其彼此關係是相互支持且均等存在。多元文化包括多樣的文化形式,尊重彼此差異,並有權積極參與社會各方面活動,而不必放棄獨 特的文化認同。
(二)多元文化下應有的態度
1.相互尊重、欣賞
基於尊重生命的觀念,人與人之間必須互相尊重、欣賞不同文化的價值,建立公平的制度。
2.交流、合作、開放心胸
接納各種不同的文化,找到共識,尋求互相溝通、和平相處之道,以避免互相衝突、戰爭、乃至全球性毀滅的危險。
四、臺灣多元的文化
(一)建築
中國傳統建築風格以樑柱磚瓦為建材,採「中軸對稱」的佈局。臺灣傳統建築中,屬於中國傳統建築的有傳統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各地的廟宇、古城門與牌坊等;屬傳統的西式建築則有教堂、洋行和古堡(如淡水紅毛城),以及日治時期所興建的官署和博物館等。當今臺灣都會區的公寓式住宅和商業大樓,是 20 世紀美國現代化建築風格影響下的產物。
(二)美術
清代來臺的閩南畫家擅長傳統中國文人畫(士大夫畫)和書法。日治時代本土畫家多受西洋美術訓練,民國 38 年後的美術家則在中國傳統書畫與西洋美術上各有所擅。更新一代則多學併中西, 創作媒材與題材更加多元。
(三)表演藝術
臺灣的表演藝術有原住民的傳統歌舞;平劇、南管、北管、佛道二教的宗教音樂;閩南系統的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客家的山歌和戲曲。近 20 多年來,新生一代利用電影、戲劇、舞蹈和音樂,反省和反映本土的歷史、文化和社會情境,流露出一股清新、自信和樂觀的氣息。
(四)文學
臺灣文學寫作的風格和主題多彩多姿,作品多為國語創作散文、小說、劇本和新詩。曾在臺灣文壇形成一股風潮,並留下深遠影響的有反共文學、懷鄉文學、現代文學和鄉土文學。而近年來臺灣出現臺語文學、客家文學和原住民文學。
(五)學術
臺灣知識體系若以書籍為指標,則以中國傳統文化與道統,以及歷代文人士大夫思想、佛道的宗教文化最為完整。而由國外輸入的自然科學、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等翻譯書籍,則成為現代學識的一部份,經由長期的吸收融匯,本國學者或發明家亦能在國際間的若干學識、技術領域嶄露頭角。
(六)臺灣精神
1.開放、包容與冒險。
2.勤勞、踏實與敬業。
3.平等、自由與尊嚴。
五、全球化
(一)定義
全球化是指因科技、傳播媒體、交通運輸等不斷地進步發達,使得國際間的區隔愈來愈小,不論是文化交流、經濟發展、人民通 訊,都隨著愈趨頻繁的聯繫而緊密,終至將國際間的界域消融而相互依存,成為全球一體的「地球村」。
(二)全球化對現代家庭生活產生的影響
面對全球化世代的來臨,現代家庭挑戰的課題如下:
1.生育率降低:
老化與少子化,已是全球各國社會結構的發展趨勢,老年人口的照護已是家庭無可避免的壓力。
2.成員性質的改變:
全球化帶來各國人民前所未有的頻繁互動,跨國界地移出、移入,異國聯姻,改變家庭成員性質,如台灣地區快速成長的外籍配偶即是顯例,不僅造成文化間的衝突調適,也迫使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
3.結構多元的變形:
「養兒防老」、「代代相承」、「一家團圓」等傳統觀念已被打破,使得更多元的家庭型態出現,如「單親家庭」、「無婚姻關係的家庭」、「同性家庭」、「繼親家庭」等, 持續挑戰著人們的家庭觀念。
(三)資訊時代的國際文化交流
傳播科技使得從來不出國門的人,也可以輕易得到有關世界各地方鄉土民情的資訊,全球傳播網路尤其助長了這方面的發展。
1.全球網路的形成背景:
傳播科技在 1990 年代快速發展,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衛星電視與電腦網路。衛星電視利用衛星傳播訊號,最廣可以涵蓋到地球 1/3 的面積。電腦網路以線路傳送訊息,使用者可以在分秒間與世界上其他角落的使用者通訊。衛星電視與電腦網路這種沒有疆界的特性,使得全球傳播網路逐漸成形。
2.國際文化交流帶來的影響:
文化交流的影響常常是多方面的。不同價值觀念與作法彼此激盪,也可能使文化內涵更加豐富。文化本來是生生不息的,除非受到刻意壓抑,否則對於外來刺激都會產生排阻與融合、衝突與接受的現象。
3.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
(1)了解與認同本土文化: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受到多重文化的影響;這些文化就好像大小不同的圓圈,將我們圍在當中。要談國際文化交流,我們必須先知道自己是誰,不自卑,也不自大,才不會未交流就先迷失自我。
(2)尊重不同文化特色:
當交通與傳播科技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當世界成為地球村,文化交流已經無可避免。互相尊重就成為和諧共處的最基本條件,而在此基礎上的交流始有正面收穫。
4.中西文化交流:
文化的交流分三個層次與順序進行,往往先從器物層次開始,而後是制度層次,最後是理念層次。而文化交流最後必然遭遇的便是理念層次的溝通,也只有透過中西理念的雙向溝通,才能激出心智的火花,並重新加以詮釋傳統文化與思想,使其再生活力,重新作為現代器物與制度層次的理念基礎。
試題練習
1. 下列關於文化交流的敘述何者正確?
(A)文化交流的影響都是正面的
(B)文化交流會促進世界大一統文化
(C)文化交流是從工業革命後開始存在
(D)文化交流會豐富本土文化的內涵
Ans:D
2. 面對全球化的浪潮,何種觀點與做法是較不正確的?
(A)應和諧開放與尊重差異的多元文化
(B)了解文化交流帶來的影響都是正面
(C)努力推動全球在地化、在地全球化
(D)國際共同打擊犯罪、遏止疾病傳染
Ans:B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優惠資訊》
暫無討論 |
百科問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