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總則 (一)

作者:洪正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刑法-總則 (一)

刑法-總則 (一)

 

一、刑法之定義、目的與範圍

   (一)刑法之定義

        刑法是規定犯罪行為及其刑罰之法律。

   (二)刑法之目的

         1.應報理論:

            應報理論認為,犯罪行為違抗了法規範,因此須透過國家強制力處罰行為人以回到正義的狀態。或有稱為絕對刑罰理論

           (1)在應報理論的脈絡之下,刑罰並不是用來實現任何社會目的之手段。

           (2)其次,應報並非指「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方式對行為人復仇。而是透過對行為人施以刑罰來達到補償目的,彌補其所造成的不正義狀態。

         2.預防理論:

            相對於應報理論,預防理論則強調刑罰是一種可以達成社會目的之手段-即減少犯罪行為的社會目的。而預防理論又可依對象分為兩派:

           (1)一般預防:

               刑罰的目的在於嚇阻一般社會大眾,使其不敢從事犯罪行為。

           (2)特別預防:

               強調要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須針對已經犯罪的行為人進行矯治。因此刑罰並非以嚇阻一般社會大眾為目的,而是著重在犯罪人的矯治與威嚇,使之不敢再犯。

   (三)刑法之範圍

         1.時間之適用範圍(從舊從輕主義):(刑法第 2 條)

           (1)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2)沒收、非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之法律。

           (3)處罰或保安處分之裁判確定後,未執行或執行未完畢,而法律有變更,不處罰其行為或不施以保安處分者,免其刑或保安處分之執行。

         2.地域之適用範圍:

           (1)屬地主義:(刑法第 3 條)

               本法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者,適用之。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器內犯罪者,以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論

           (2)保護主義、世界主義:(刑法第 5 條)

               本法於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以下各罪者,適用之:

               內亂罪、外患罪、妨害公務罪、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造有價證券罪、偽造文書罪、毒品罪(但施用毒品及持有毒品、種子、施用毒品器具罪,不在此限)、妨害自由罪海盜罪加重詐欺罪

         3.屬人主義:

           (1)本法於中華民國公務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下列各罪者適用之:

               瀆職罪、脫逃罪、偽造文書罪、侵占罪。(刑法第 6 條)

           (2)本法於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第 5 條、第 6 條以外之罪,而其最輕本刑為 3 年以上有期徒刑者適用之。但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在此限。(刑法第 7 條)

         4.複勘原則(刑法第 9 條):

            同一行為雖經外國確定裁判,仍得依本法處斷。但在外國已受刑之全部或一部執行者,得免其刑之全部一部執行

二、刑法之性質

     刑法為公法、實體法、國內法、強行法、成文法、普通法、主法、行為法。

三、罪刑法定原則

   (一)依刑法第 1 條規定

        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亦同。

   (二)「罪」、「刑」法定

        習慣法不得為刑法之法源。亦即未經立法程序加以條文化不得作為刑事判決之依據。

   (三)「罪」、「刑」均衡

       否定絕對不定期刑之原則。

   (四)不得溯及既往。

   (五)類推適用之禁止。

四、刑法之構成要件

   (一)客觀構成要件要素

        因犯罪類型不同,刑法對於各種犯罪而規定之客觀構成要件要素遂不相同,但其中亦有共通之一般要素,此可分為「行為」、「行為之主體」、「行為之客體」以及「行為之情狀」。

   (二)主觀構成要件要素

         1.行為非出於故意過失者,不罰。過失行為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刑法第 12 條)

         2.故意:

            就行為人主觀心態上之不同,故意可分為「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分述如下:

           (1)直接故意:

               依刑法第 13 條第 1 項規定,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為故意。即屬直接故意。

           (2)間接故意:

               依刑法第 13 條第 2 項規定,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者,以故意論。即屬間接故意。

         3.過失:

            過失在類型上可分為「無認識之過失」與「有認識之過失」。茲分述如下:

           (1)無認識過失:

               依刑法第 14 條第 1 項規定,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即屬無認識過失之定義。

           (2)有認識過失:

               依刑法第 14 條第 2 項規定,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信其不發生者,以過失論。即屬有認識過失之定義。

五、違法性

     法定阻卻違法事由計有以下各種:

   (一)正當防衛

         1.意義:

            指針對現在進行中之不法侵害或攻擊行為所為之必要防衛。

         2.法律規定:

            依刑法第 23 條規定,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二)緊急避難

         1.意義:

            指行為人處於危急情狀下,為避免自己或他人之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上的現時存在之危險,而出於不得已,致侵害他人法益之行為。

         2.法律規定:

            依刑法第 24 條規定,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三)依法令之行為

         1.自助行為(民法第 151 條)。

         2.父母之懲戒權(民法第 1085 條)。

         3.逮捕現行犯之行為(刑事訴訟法第 88 條)。

         4.依法施行人工流產之行為(優生保健法第 9 條)。

   (四)公務員依上級命令之職務行為

        依刑法第 21 條第 2 項規定,依所屬上級公務員命令之職務上行為,不罰。但明知命令違法者,不在此限。

   (五)業務上之正當行為

        依刑法第 22 條規定,業務上之正當行為,不罰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高普考 一般警察特考 鐵路特考

優惠資訊》

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