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貨幣、外匯與貿易 (二)

作者:陳雲飛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市場、貨幣、外匯與貿易 (二)

市場、貨幣、外匯與貿易 (二)

 

三、國際匯兌與匯率制度

   (一)國際匯兌(簡稱外匯)

        1.國際匯兌(International Remittances)之意義:

           就動態的意義而言,國際匯兌英文稱為 Foreign Exchange,為「不直接輸送現金,而藉一定之工具(例如匯票、電報或信函等)以委託支付或債權讓與的方式,清理國際間的債權債務之手段或活動。」就靜態的意義而言,國際匯兌具有「外國貨幣與對外國貨幣,及以外國貨幣表示之債權的求償」等意義。因此,凡可作為國際交易之支付工具及流通性資產者皆屬之。

        2.國際匯兌之功能:

           (1)便利國際間債權、債務之清算。

           (2)便利國際間貨幣與貨幣之兌換。

           (3)清算省時、省費並減輕風險。

           (4)促進國際貿易之順利發展。

           (5)穩定國際金融促進國際經濟發展。

           (6)可作為各國經濟發展的指標。

   (二)匯率制度

        1.固定匯率:

           (1)意義:

               一般又稱為釘住匯率,乃指國家依官定價格的範圍內買賣外匯,使外匯匯率維持於某固定水準。若遇國際收支有基本失衡時方調整到另一固定水準,此稱為可調整的固定匯率。

           (2)優點:

               A.在固定匯率下,匯率可高估或低估,適應國家情況之需要。

               B.由於匯率穩定,有促進國際貿易之功能。

               C.在此制下,政府可藉管制,直接解決國際收支之惡化問題。

           (3)缺點:

               A.合理的平價,難以訂定。

               B.不能維持匯價的安定。

               C.平價的變更難以順利進行。

               D.此制對投機者有益,故易引起國際貨幣的風暴。

        2.浮動匯率:

           (1)浮動匯率之意義:

               A.浮動匯率就是自由波動匯率,政府放棄對匯率的干涉,讓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由民間的自由市場依據供需原則來決定的一種國際匯率制度。

               B.浮動匯率最主要的特色為政府不施任何干涉,其基本原理則是透過匯率變動,直接影響國際經濟交易的數量,以維持國際收支之平衡,並使匯率穩定。若外匯需求增加,供給減少,或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失衡,則匯率將上升,即該國貨幣貶值;反之,則匯率下跌,該國貨幣升值。

               C.在浮動匯率下,市場機能有機會充分發揮作用,以促進經濟資源的有效利用;平衡國際收支,消除匯率壓力;官方無需外匯準備,無國際流動性問題的存在,並可促進自由貿易的實況。

               D.外匯價格變動後,進出口之增減究竟將達到何種程度,視此種進出口商品或勞務國內外供需彈性而定。

           (2)浮動匯率的優點:

               A.平衡國際收支,消除外匯壓力

                  浮動匯率足以消除國際收支的困難,使外匯供需平衡;雖有某種程度的波動,但絕不致使國際收支發生順、逆差,也不致對匯率產生壓力。

               B.無需官方外匯準備,故無國際流動性問題的存在

                  政府無需保有外匯準備,民間可經由正常交易及短期投機行為影響匯率及外匯持有量,而決定的匯率及外匯存量將恰為本國所需,政府無須干預。故因固定匯率及政府干涉波動幅度而產生之國際流動性不足問題可以不存在。

               C.提高國內政策的自主性

                  在浮動匯率下,國際收支平衡與否將直接導致匯率變動,且可自動實現平衡目標。故在決定國內政策時,可不考慮國際收支的影響,使國內貨幣政策更易於協調,更易於實現經濟安定的目標。

               D.促進自由貿易的實現

                  浮動匯率下,降低關稅經由提高匯率,同時使輸出輸入增加,不致引起暫時性失業,實現自由貿易的目標。

           (3)浮動匯率的缺點

               A.浮動匯率經常波動,產生不確定感,使得進出口商在其應收應付款上沒有固定的依據。

               B.增加國內政策的不安定:在浮動匯率之下,當國際收支為逆差失衡時,匯率將上升,使國內價格上升,引起工資增加,再造成物價上升,使本國物價較外國價格為高,形成國際收支逆差。

               C.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發揮調整的效果:浮動匯率,是希望藉由匯率調整,改變生產因素的分配及消費與投 資的比例等,來平衡國際收支,但此段過程牽涉到資源移動性消費、國外市場建立、國內產業改變等,並非輕易可以達成。

               D.對外匯率經常變動,可能使一國的幣信降低。

               E.欲使各國同時放棄釘住匯率而採行浮動匯率,牽涉到許多經濟、非經濟因素,並非容易。

        3.伸縮性匯率:

           (1)意義:

               為了避免浮動匯率所帶來的不安定性等缺點,許多國家都採取外匯安定基金或外匯平衡帳等方式,以政府機構買賣外匯的活動,間接管制匯率的升降,此種制度稱為伸縮性匯率制度。

           (2)調整國際收支的過程:

               在逆差失衡時,即外匯需要大於供給時,以本國貨幣買回外匯,使外匯供給增加,以維持匯率安定,並達成國際收支平衡。順差時,則賣出外匯。

           (3)優點:

               A.藉外匯買賣的操作,避免匯率的經常波動。

               B.當國際收支長期失衡時,亦可藉匯率的調整,而促進平衡,即不似固定匯率的滯泥不變。

           (4)缺點:

               A.藉外匯買賣來調整匯率,在數量須作準確的判斷,此並非容易。

               B.缺乏固定匯率的安定性,亦失去浮動匯率自動調整作用的優點。

               C.容易引起他國採取相同的行動。

        4.機動匯率:

           (1)性質:

               有人謂其為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有人謂為浮動匯率。茲分析其性質如下:

               A.此制之本質仍為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因我外匯市場仍不具備浮動匯率市場之三條件:

                  (A)匯價由市場決定。

                  (B) 利率由市場決定(我國市場利率仍非完全由市場決定)。

                  (C) 買賣外匯自由(我國市場之外匯買賣仍非絕對自由)。

               B.充其量我們只可說此制為我國由固定匯率走向浮動匯率之歷程,或是嚴格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2)優點:

               機動匯率制度在理論上的優點有六:

               A.避免國際通貨膨脹的傳播。

               B.增強我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

               C.國際收支平衡的自動調節。

               D.緩和外匯存底累積對貨幣供給額的壓力。

               E.匯率可適應經濟情況機動調整。

               F. 強化企業體質,改善經濟結構。

               上述理論上之優點,以匯率由市場決定為原則,現行機動匯率制度,匯率由五家買賣外匯指定銀行代表於每營業日上午九時會商決定,故是否能達成上項優點,頗值得懷疑。

           (3)缺點:

               機動匯率制度類似於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其主要目的一方面免求合理的匯率,避免外匯累積過多所造成對貨幣供給量的壓力,另一方面又期望匯率安定,以免影響國貿的發展。換言之,機動匯率希望兼顧匯率的合理與安定,因此,為了達成上項雙重目標,在做法上也就出現了下列缺點:

               A.為進行匯率干預,中央銀行不得不持有相當的外匯存量,而且其干涉能力愈大,外匯存量愈多,因而不能避免外 匯存量變動對貨幣供給量所造成的壓力。

               B.匯率干涉的幅度及時機,都是人為決定的,會導致心理與投機的匯率不安定,而有礙國貿的發展。

               C.在干涉匯率之下,未必是合理的匯率,貿易順差仍然存在,國內財政與貨幣政策不能不同應貿易順差而進行被動的調整,故真正自主的經濟政策仍無法建立。

● 台灣目前外匯供給主要來源

(一)物品和勞務的輸出:主要的決定因素為:

1.外國所得水準的變化:外國的所得水準提高則本國出口增加,外匯供給增加。

2.外國嗜好的變遷:外國對本國物品的嗜好增強,則外匯的供給增加。

3.外國競爭者及本國產品輸入國物價水準的變動:外國物價水準相對上升,有利於本國出口的發展,增加本國的外匯供給。

(二)移轉性收入:決定於本國僑民對國內親友的匯款及禮物,也決定於政治因素,與匯率的高低無關。

(三)資本流入:利率差距、利潤率的差距、投資機會都是吸引外人到本國投資的誘因。資本流入,則外匯供給增加。

四、交易與貿易

   (一)交易

        1.定義:

           產品泛指透過生產,能滿足人類需求的所有物品。商品為經過交易買賣行為的產品。交易指買者與賣者的買賣行為,而買賣發生的場所稱為市場

        2.過程:

           (1)消費者對於產品感興趣,且具有相應的購買能力。

           (2)以買賣雙方皆能接受的價位完成交易。

           (3)交易即是以貨幣從事商品交換、完成交易的行為。

        3.交易媒介:

           最早的交易形式為「以物易物」,後由政府立法強制貨幣具有相應價值,以貨幣作為交易的媒介。

        4.公平交易法:

           我國為維護交易秩序與消費者利益,確保公平競爭,促進經濟之安定與繁榮。以獨占結合聯合行為為主要規範內涵,制定了有經濟憲法之稱的公平交易法

   (二)比較利益原理

        由經濟學家李嘉圖(Ricardo)所提出。從事所花費成本相對小的專業事務便是符合比較利益原理,經由分工專業化,再加上交換的過程,可較單打獨鬥獲得更多的利益,且使每個人所能享用物品的數量和種類增多,生活也更幸福。若擴大到國與國之間就稱為國際貿易

   (三)國際貿易

        1.每個國家依據本身工業、科技發展與知識經濟的優勢,專業生產較為利己的產品,藉由國際貿易交換彼此所需,即為國際貿易。

        2.由商流方向觀察,可分為出口貿易進口貿易過境貿易。若由交易進行方式區分,則有直接貿易間接貿易之分。國際貿易如從本國立場來觀察,即為對外貿易。其中「出超」意謂出口總值大於進口(即所謂貿易順差),有利於國內資本累積(即外匯存底)與經濟成長;而「入超」表示進口總值大於出口(即所謂貿易逆差),不利國內經濟發展。

 

試題練習

1. 以下關於「國際貿易」的敘述,那項是正確的?

   (A)「關稅」和 「配額」是在稅制上做調整,但其目的是完全相反的貿易政策

   (B) 只要擁有「絕對利益」,不一定要擁有「比較利益」,兩國之間就可以藉著貿易互蒙其利

   (C)「配額」與「自動出口設限」,都是在數量上對出口商品的限制

   (D)不管是關稅、配額或那種型式的貿易政策,只要是干預自由貿易,都會造成市場總效益的減少

                                                                                                                           Ans:D

 

2. 亞當斯密(AdamSmith)認為,在經濟生產的過程中,為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必須採取專業化的生產,專業化與分工其實是兩個同義詞,而所謂的分工是基於什麼原則?

   (A)選擇 (B)供需 (C)比較利 益 (D)市場分配

                                                             Ans:C

解析

比較利益的原理即社會或團體中每人從事本身擅長的工作(專業化生 產,有效運用技術或資源),可為團體獲取最大利益。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高普考 一般警察特考 鐵路特考

優惠資訊》

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