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理論時期 (一)

作者:黃彥勳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修正理論時期 (一)

修正理論時期 (一)

修正理論時期主要學派

1.霍桑實驗學派

2.動態平衡學派

3.人性本善學派

4.理性決策學派

5.需求層次學派

6.ERG 理論

7.成就動機理論

8.激勵保健學派

此時期是對傳統理論 (X 理論 ) 時期的修正,故又稱Y理論時期。修正理論時期是在補充科學管理的缺憾,主張以「人群關係」為運用的手段,以「行為科學」為研究方法,強調組織的社會、心理系統及人的因素,認為單純物質上的改進並不能完全達成機關的目標,必須研究人的心理需要,諸如互助行為、人格尊嚴等因素。而這些理論也得到霍桑實驗的證明。

一、霍桑實驗學派

     霍桑實驗為 1924 ∼ 1932 年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堯 (Mayo) 帶領一批學者在美國的「霍桑工廠」進行的一系列實驗。

   (一) 代表人物

         1. 梅堯 (Mayo)。

         2. 羅次力斯柏格 (Roethlisberger)。

         3. 懷德海 (Whitehead)。

         4. 狄更生 (Dickson)。

   (二) 霍桑實驗的結論

         1. 尊重人格 ( 繼電器裝配實驗所發現 )

            實驗結果顯示,生產效率與工廠環境的照明強度無關,反而發現工人工作的情緒與態度才是影響生產效率的主因。而對工人的尊重 ( 環境上、領導方式上 ) 可激發工人工作之熱情。

         2. 參與及情緒發洩 ( 面談計畫所發現 )

            霍桑實驗曾對工人進行面談,以研究士氣問題。發現面談時若提供工人發洩情緒、提出合理化建議等機會,可使工人士氣高漲,產能大幅提高。

         3. 小團體的約束力 ( 接線室工作研究實驗所發現 )

            霍桑實驗最重要的發現:正式組織內部存在著小團體,這種小團體內含無形的人際壓力和自然的行事默契,也存在無形的領導者,這些要素共同約束著團體內每個成員的行為。霍桑實驗最先發現非正式組織,奠定了非正式組織研究的基礎。

         4. 社會平衡及士氣

            (1) 梅堯 (Mayo) 指出組織中存在「社會平衡」狀態,即使面對外在逆境,工作人員之間仍能繼續合作運行。

            (2) 羅次力斯柏格 (Roethlisberger) 則提出士氣的觀念,將之定義為:「個人與服務機關之間的動態平衡關係」。

            在行政學的發展史上,霍桑實驗首先強調工業中的人際關係,提醒領導者在處理管理問題時要注意人性的心理因素。開人群關係學派理論的先河。

二、動態平衡學派

     此派以巴納德 (C. I. Barnard) 為代表,著有《主管人員的職能》 (1938)。主要理論有:

   (一) 互動體系論

         巴納德認為,組織是人群間依「共同目標、貢獻心力的意願、互相溝通的能力」所組成的互動系統。

   (二) 非正式組織

         巴納德認為,非正式組織為一不具結構,依附在正式組織中,自然形成的團體。巴納德提出非正式組織有三項正功能:

         1. 從事正式組織不便溝通或傳達的意見資料。

         2. 培養員工服務熱誠、維持組織團結。

         3. 避開正式組織的控制,保持員工人格自尊與獨立。霍桑實驗奠定了非正式組織研究的基礎;巴納德則為非正式組 織理論的先驅學者。

   (三) 貢獻與滿足的平衡

         巴納德認為,人對組織的貢獻與組織給人的滿足感之間,存在平衡關係。而造成滿足的誘因包括物質與非物質兩方面。

   (四) 權威接受論

         巴納德認為,權威是存在受命者一方,而非存在於發令者。權威要能被受命者接受,命令須落在受命者的無異議區 (Zone of Indifference)。而命令要能落在受命者的無異議區,須符合以下四個條件:

         1. 命令與組織目標相符合。

         2. 受命者清楚瞭解命令。

         3. 受命者的利益與命令不相衝突。

         4. 受命者的能力足以完成命令。

   (五) 溝通

         巴納德認為,溝通是組織中的核心問題,而主管是組織內溝通系統的中心。

   (六) 主管職能

         巴納德認為,主管的責任有:

         1. 設立與界定組織目標。

         2. 建立組織內的溝通系統。

         3. 激發員工對組織的認同感。

         4. 主管應以身作則,成為組織中的道德表率 ( 創造性道德 )。

   (七) 責任道德觀

         責任非僅由組織法規所界定,而是由道德、職務、法律、技術等層面構成。

三、人性本善學派

     代表人物為麥克葛瑞格 (McGregor),於其名著《企業的人性面》 中提出 X、Y 理論:

   (一) X 理論

         對人性持負面看法,認為人性本惡。

         1. 員工是不喜歡工作的,他們會極盡所能來逃避工作。

         2. 因為員工不喜歡工作,因此領導者須以懲罰或威脅等手段來強迫、控制員工朝向組織的目標邁進。

         3. 員工不願意負責任。

         4. 多數的員工追求工作保障與物質需求,缺乏進取心。

   (二) Y 理論

         對人性持正面看法,認為人性本善。

         1. 員工視工作為休息或遊戲般的自然,而非厭惡工作。

         2. 員工會自我督促與控制工作進度,不一定需仰賴外力控制。

         3. 員工會學習承擔責任,甚至主動要求負擔職責。

         4. 員工可能提出創新見解,解決組織問題。

         麥克格瑞格認為 X 型的管理者會造成 X 型的員工,故管理者應採 Y 型領導方式來激勵員工,使組織與員工目標相結合。

                            X 理論                   Y 理論

中心觀點             工作 ( 物 )              員工 ( 人 )

基本假設                 性惡                      性善

目標一致性       員工與組織衝突       員工與組織一致

控制方法              組織控制             員工自我控制

員工態度              消極被動                熱心工作

 

四、理性決策學派

     本派的代表人物為賽蒙 (Simon),著有《行政行為》。

   (一) 理性決策理論

         賽蒙 (Simon) 的理性決策理論認為,行政行為就是組織決策制定的整個過程。而決策包括了情報活動設計活動抉擇活動三個階段,其中以抉擇活動所花時間最少。

         情報 (Intelligence)  設計 (Design)  抉擇 (Choice)

         補充

         賽蒙提出行政決策三階段

          一、情報活動:觀察與研究文化、社會、政治、經濟、技術等各方面的情形,如能做如此整體的觀察與研究,則制定的決策將比較適合行政的需要。

         二、設計活動:基於情報活動的結果,再進一步深入研究問題,提出並估量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辦法及細節。

         三、抉擇活動:基於設計活動所提出並經研判後的各種可能解決辦法,最後選擇一種予以實施。

   (二) 賽蒙 (Simon) 的其他主張

         1. 人類是有限理性的。人類受限於「社會的多元價值、注意力的限制、未來不確定因素」,故只能成為追求滿意決策的行政人,而非理性決策的經濟人。

         2. 決策的理性程度,決定了組織的效率程度。

         3. 傳統行政學只重視執行,常忽略執行前的決定。

         4. 事實與價值可以區分;善用「手段-目的」連鎖模式,可提高行政決策的效率。

         5. 傳統行政學建立的行政原則只不過是一堆行政諺語而非科學原則。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高普考 一般警察特考 鐵路特考

優惠資訊》

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