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組織與國際關係 (二)

作者:陳雲飛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國際組織與國際關係 (二)

國際組織與國際關係 (二)

 

二、國際關係

         國際關係為探討國家與國家間交往關係的一門科學。在 1648 年之前的國際局勢與現今有很大的差異,當時的政治與宗教在權力上糾葛紛雜,以單一國家而論,其中存有許多不同層級的權威體系,封建領主、國王、天主教教會等都能對同一土地、人民宣稱擁有主權,簡而言之,在同一區域上,可能有諸多統治階層,各權威所涵蓋的領土界線模糊不清。

         1648 年歐洲世界發生了一項重要事件,即為西發利亞條約的簽訂。此條約結束了歐洲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國際戰爭:「三十年戰爭」,此後,新的政治單元:主權國家形成,歐洲的國際政治情勢也產生了一套新的秩序模式,主權國家之下都有明確的領土與人民,主權概念的形成,使得在國家之下的政府對其領土、人民與各項事務具有最高的管轄權,此一管轄權排除其它外來權力的干預,也形塑出了政教分離的權威體制,此種國家體制與其以主權國家 為主的國際體系,即稱之為西發利亞體系(Westphalia System)。

   (一)國際關係的本質

         世界是由許多相互依存的單位組織而成的,其中,最主要的組成單位為「民族國家」,其行為目的係為了國家的生存、利益與發展,這些行為即國際關係的本質。因此在國際場域中,各主權國家就如同在競技場中爭權奪利、追求威望與資源,最終產生所謂的強國與弱國。故國際領域中有三項重要的特性:

         1.無政府狀態。

         2.自助。

         3.能力差距。

         但,國際場域的行為者並不僅限於民族國家,隨著全球化趨勢,各種國際組織的蓬勃發展下,廣義而言的國際關係,也同時包含了國際組織跨國公司以及個人領域的互動關係。無論是狹義或是廣義,國際關係中充滿著許多非制式與不可預期的突發事件,諸如戰爭、恐怖主義攻擊、國際金融風暴等。因此與其對於諸多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行為或是牽涉到兩個以上之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突發事件進行探究,不如對於國際體系進行宏觀的理解,更能釐清國際關係中的複雜性與多樣性。

         國際場域的行動者雖不只有「國家」,但其在國際關係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視的。國際關係的重要理論與學說中,大多以「國家」為主要的分析單位。如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及新自由制度主義(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均強調「國家」為主要的行為者,研究的方向主要為國家間的行為研究。即便是批判「國家中心論」的理論學派也並未忽略國家角色,這一派理論如批判理論 (Critical Theory) 、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 、女性主義 (Feminism)、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等,亦都以「國家」為探討主體。

   (二)國際關係理論論戰與其理念

         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歷程中曾經出現三次大規模的論辯浪潮,分別在 1930 年代、1950 年代與 1980 年代。三次大論戰的結果是造就西方國際關係研究與理論的快速發展。不同的理論與其支持者透過論辯的過程,認知到自身的不足與對方的優點,並加以自我改善。

         1.第一次論戰: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

           (1)現實主義主要論點:

               A.人性本惡的假定。

               B.國家係唯一的國際行動者,其行動目的為利益

               C.國際社會為「無政府狀態」,各國在其中競逐權力,為了保護與擴張本國利益。

               D.國家利益先於道德因素。

               E.維繫國際和平的最佳方式為「均勢」,國際結盟的重點在於維持各國與各聯盟間實力的平衡狀態。

           (2)理想主義主要論點:

               A.人性無善惡

               B.國家不一定是只為利益的自私行為者。

               C.建構有力的國際組織,做為國際間協商溝通之平台,國際組織之功能在於協調紛爭與制裁引發紛爭之國家。

               D.透過周延有效的國際公約,能約束國家行為,避免紛爭。

               E.道德因素優於國家利益。

         2.第二次論戰:傳統主義與科學行為主義

           第二次論戰的主軸在於研究方法,論辯的重點不在於對國際政治的觀點,而是在於如何建構一門理論,以及進行研究。

           (1)傳統主義:

               認為理論研究不可能有非常清晰明確的結果,真理存在於反覆的辯論與歷史詮釋之中,而非透過實驗所能得到的產物。

           (2)科學行為主義:

               應援用行為科學、數學、統計學等領域的成果,協助國際關係研究。他們相信,只有透過科學的數據與模型,才能得出放諸四海皆準,且無爭議的理論。

         3.第三次論戰:

           新現實主義、自由制度主義與建構主義至今仍在進行中的一次論辯,其中的新現實主義自由制度主義建構主義即為當代的三大主流國際關係理論。

           (1)新現實主義:

               係傳統現實主義改良之後的產物,主要論點為:

               A.國家為唯一的國際行為者,主要目標為追求權力

               B.權力的追求無關人性,而是因為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結構。

               C.權力相對觀:除了本國的利益與權力,他國擁有的利益與權力更是比較的重點。

               D.國際合作是可能的,但國際政治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仍是權力。

           (2)自由制度主義:

               也稱新自由主義,強調合作國際制度,主要論點為:

               A.國家並非唯一的國際行為者,國際組織與其他非國家行為者日益重要。

               B.認同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但認為國際間的「合作」能產生互惠的效果。也不否認「合作」有可能會產生磨 擦,甚至戰爭。

               C.國際間共同認可的制度有一定的重要性,透過完善制度,各國得以和平分取資源與利益,進而避免衝突產生。

           (3)建構主義:

               重視「觀念」與「認知」的作用,其論點亦承認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但認為此無政府狀態取決於行為者對彼此的認知與定位,主要有三種類型:

               A.霍布斯體系

                  在主權國家制度建立以前,也就是西發利亞體系建立以前,國家間處在敵對的狀態,國際社會中充滿衝突與暴力,國家的生存是最重要的目的,而軍事力量是唯一的手段。因國家間缺乏相互認同國家生存權或主權的概念, 此種國際社會可稱為霍布斯無政府體系。霍布斯體系中的國家行為取向有以下幾點:

                  (A)意圖改變現狀以取得國家利益。

                  (B) 以最壞的方向考量其他國家的意圖,因此極少出現合作。

                  (C) 軍事力量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的表徵。

                  (D)戰爭、暴力的使用不受到限制。

               B.洛克體系

                  在洛克體系中,國與國之間將彼此視作競爭對手,不同於霍布斯體系的敵人觀,在洛克體系中,並不以消滅對方為目標,國家間處在競爭的狀態,行動的基礎為相互承認主權。由於核心的理念是「競爭」,而非「敵對」,因此降低了軍事實力的比重。國家的形為取向則有以下幾點:

                  (A)承認相互的主權。

                  (B) 重視絕對利益。

                  (C) 軍事力量的要求比重降低。

                  (D)戰爭、暴力受到限制。

               C.康德體系

                  無政府結構中的康德體系,國家間視彼此為朋友關係,其中有兩項原則:其一為非暴力規則,即不使用戰爭或威脅的方式解決爭端;其二為互助規則,即一方的安全受第三方威脅,雙方將聯合對抗第三方國家。因此,康德體系不僅是承認彼此主權,更進一步認為彼此都有不受暴力侵害之權利。

   (三)國際體系

         如前所述,「西發利亞條約」之後所形成的國際體系,學者一般認為是民族國家的開始,隨之形成的「主權」觀念,使近代的國際體系得以逐漸成型,除了主權觀以外,歐洲對外的積極擴張、重商主義的發展、宗教改革的蔓延、民族主義的伸張,對於近代國際體系也都有強化作用。國際體系的發展可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1.古典期(Classical Period):1648-1815

           此時期之特色有:

           (1)活動範圍較小,東西方世界不相往來。

           (2)經濟上自給自足、相互依賴相當小。

           (3)戰爭規模不大、一般可以控制。

           (4)君主國家、民主國家並立,互動的規範較原始。

           (5)國際成員多是主權國家,其他成員幾乎不存在。

           (6)國際衝突較多、合作較少,稍不小心即有戰爭。

         2.轉承期(Transitional Period):1815-1945

           此時期之特色有:

           (1)活動範圍從歐洲逐漸擴散至世界主要地區。

           (2)交通發達,世界往來加深,但也增進了合作與衝突。

           (3)國際貿易增多,世界文明增進。

           (4)戰爭規模加大,常有重大影響。

           (5)君主國、民主國、集權國家、甚至法西斯主義國家、共產國家等各種意識型態與相應之國家體制類型均有。

           (6)主權國家以外的成員逐漸出現。

           (7)民族主義的影響日益增強,強國、弱國間的差異也日漸擴大。

         3.現代期(Contemporary Period):1945-

           此時期之特色有:

           (1)人類活動與競爭範圍已無所不在,甚至擴展到太空領域。

           (2)衝突的情況更多。

           (3)貧富差距的問題益加嚴重。

           (4)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出現,全球性的安全威脅加深。

           (5)一超多強的國際社會生態形成。

 

試題練習

1.近年來,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組成自由貿易區,區內各國關稅減免,將對臺灣產業造成衝擊。此「東南亞國家協會」是屬於那一種組織?

(A)全球性國際組織 (B)區域性國際組織 (C)國際非政府組織 (D)專門性的國際組織

                                                                                                                           Ans:B

2.綠色和平組織強調反核與環保,發揮了國際組織的那一功能?

(A)促進地球環境的保護 (B)化解國際社會的衝突 (C)保障國際社會的安全 (D)提升國際人權的水準

                                                                                                                                                   Ans:A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高普考 一般警察特考 鐵路特考

優惠資訊》

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