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作者:蘇文

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基本問題與目的

經濟學的定義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問題,目前為止,並不存在一個被所有經濟學家一致認定的定義,較為普遍且多數經濟學家接受的定義是:經濟學是研究個人、企業、政府以及其他團體如何在社會內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決定社會稀少性資源使用的科學,故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在於「資源有限,欲望無窮」(資源的稀少性),該定義強調經濟學是一門教導如何以理性的態度選擇與分配資源的社會科學。
因此經濟學的目的在於滿足人類的欲望,即滿足消費以產生效用。

商品市場

在商品市場中,廠商為產品(財貨或勞務)的供給者,家計單位為商品的需求者;透過供給需求的價格機能決定產品的價格與數量。

要素市場

在要素市場中,家計單位為要素(勞動或資本)的供給者,廠商為要素的需求者;透過供給需求的價格機能決定要素的價格與數量。

價格機能

由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在市場經濟中,價格為人們決策的方針,透過價格撮合供給和需求的數量,以達成最後的均衡;價格機能又稱「一隻看不見的手(an invisible hand)」。

研究方法

(一)歸納法(Inductive Method)
藉由觀察不同現象,整合出結論而得到的方法。
(二)演繹法(Deductive Method)
藉由假設推論,而推得出結果的方法。

研究分析

(一)靜態分析(Static Analysis)
分析達到均衡時的狀態,不考慮均衡是如何調整達成,也不考慮時間因素。
  均衡價格與均衡數量。
(二)比較靜態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
比較兩種不同條件下的均衡狀態,不考慮時間因素。
  颱風前後蔬菜價格與成交量。
(三)動態分析(Dynamic Analysis)
考慮不同時點的狀態,以及達到均衡之前的調整過程。
  蛛網理論。
(四)部分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經濟體系之均衡是在「其他條件不變(other things being equal)」的假設前提下成立,又稱為局部均衡分析。
(五)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經濟體系之均衡是由經濟體中所有部門彼此互相影響進而同時達到均衡,又稱為「全面均衡分析」。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