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 (二)

作者:黃彥勳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公共政策 (二)

公共政策 (二)

 

參、政策規劃

   一、定義

         為解決公共問題,採用一系列方法原則,設計出可能解決問題的替選方案之過程。涵蓋了設計方案評估方案推薦方案三個流程。

   二、政策規劃原則

      (一) 公正無私

            設計政策時應考量能否體現社會正義。

      (二) 弱勢族群利益最大

            設計政策時應考量對於社會上弱勢族群的照顧。

      (三) 個人受益

            設計政策時應考量政策的利益是否能為社會中的每個成員所分享。

      (四) 分配普遍

            設計政策時應考量政策利益及成本的分配應能普及至社會多數人。

      (五) 持續進行

            設計政策時應考量過去、現在、未來的可行性。

      (六) 緊急處理

            設計政策時應考量輕重緩急的問題。

      (七) 人民自主

            設計政策時應考量可否由民間處理 ( 可否民營化 )。

   三、政策規劃步驟

      (一) 決定目標與確認問題。

      (二) 評量需求與敘明目的。

      (三) 設計替選方案。

      (四) 比較替選方案。

      (五) 由替選方案中選定最佳方案。

      (六) 設計執行與評估辦法。

肆、政策合法化

     針對政策規劃時期所選定的方案,提交權利機關審核,完成法定程序,以便付諸執行。

伍、政策執行

   一、定義

         將選定的政策方案付諸實行,稱為政策執行。古語有云: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講的就是政策執行的重要。

   二、政策監測 (Policy Monitoring)

      (一) 提供公共政策因果資訊的一種分析方式。

      (二) 目的在解釋政策執行情況以及評估執行效果,以確保政策有效執行。

      (三) 可以作為政策評估的先決條件。

      (四) 包括「事前監測、事中監測、事後監測」。

      (五) 政策監測的功能

            1. 順服功能 (compliance)

               透過政策監測,可得知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行政相關人員、標的團體或其他關係人,是否遵守由立法機關、管制性機關等所定的標準、程序和規定。

            2. 審計功能 (auditing)

               透過政策監測可獲知其所提供的資源和服務,是否真正到達被服務者的手中。

            3. 會計功能 (accounting)

               透過政策監測可以獲知在某一段時間內,是否由於公共政策的執行,而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上發生了改變,及其改變的程度為何。

            4. 解釋功能 (explanation)

               透過政策監測可以解釋為何某一公共問題的不同方案,在執行了之後,會有不同的結果出現。

陸、政策評估

   一、定義

         以科學方法蒐集資訊,對政策之制定、內容、執行過程、結果等進行評估,以決定該政策是否需修正、持續或終止。政策評估是以基本價值為依據,具備目的與手段兼顧的雙重特性,多屬回溯性質。

   二、種類

      (一) 預評估 (pre-evaluation)

            1. 規劃評估

               政策在規劃階段所做的評估,以茲執行前之參考。

            2. 可評估性評估

               (1) 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所做的評估。

               (2) 評估政策可否被評估、應否被評估、是否值得被評估、評估後有無參考價值等。

            3. 修正方案評估

               針對政策的修正方案進行評估。

      (二) 過程評估 (process evaluation)

            1. 對「問題認定、政策規劃、政策合法化、政策執行」等階段之過程內容進行評估。

            2. 可避免產生以正確方法解決錯誤問題的第三類型錯誤。

      (三) 結果評估 (outcomes evaluation)

            1. 產出評估

               對機關可見的產出,如服務次數、金錢補助數額、物品產量等的評估。

            2. 影響評估

               政策執行後,對標的人口產生之有形、無形、預期、非預期影響進行評估。

   三、政策評估的積極目的

      (一) 作為比較各替選方案之優先順序的依據。

      (二) 作為改善政策實施程序的參考。

      (三) 作為增刪特殊政策執行策略和技術的參考。

      (四) 作為繼續或停止政策實施的參考。

      (五) 作為其他地方推動類似政策的參考。

      (六) 作為分配各競爭政策所需資源的依據。

      (七) 作為接受或拒絕政策所涉及途徑或理論的基礎。

      補充

      雷發 (Howard Raiffa) 之錯誤決策模型

      第一類型錯誤:拒絕真實的虛無假設。

      第二類型錯誤:接受錯誤的虛無假設。

      第三類型錯誤:以正確方法解決錯誤問題。

      第四類型錯誤:以錯誤方法解決正確問題。

   四、評估結果處理方式

         唐恩 (Dunn) 認為,政策評估的結果有以下四種處理方式:

      (一) 調整

            若執行發生困難,或環境因素已變遷,均需調整原政策。

      (二) 持續

            政策之執行能收預定的效果,即可持續進行。

      (三) 終止

            若問題已解決,或造成更多問題,則需終止原政策之執行。

      (四) 重組

            若評估後發現未能達成政策預定目標之原因為問題界定失當,使用了錯誤的政策,則需重新啟動公共政策運作的過程。

   五、回應性評估

         古巴 (Guba) 與林肯 (Lincoln) 將政策評估的演進分為四代:

      (一) 第一代評估

            政策評估者僅以技術性測量工具評估政策。

      (二) 第二代評估

            政策評估者應扮演描述者的角色,強調現實生活實地調查。

      (三) 第三代評估

            政策評估者應對政策目標本身的價值有所判斷與評論。

      (四) 第四代評估

            政策評估者著重政策利害關係人的訴求、關切、爭議等回應性觀點的表達來建構問題,又稱回應 – 建構性評估。

柒、政策名詞

   一、黑箱

         伊斯頓 (D. Easton) 以系統途徑研究公共政策,其中的轉換過程,常被比喻為「黑箱」。

   二、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執行過程中為達成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手段或方法。

   三、政策科學

         研究與公共政策有關之各種論題的系統性知識,最著重對政策有關之學術理論與方法論的研究探討。

   四、公共選擇理論

         假設人均是理性自利的,會自我選擇最適當的解決問題方法 ( 決策 )。所以主張最少干涉的政府 ( 最小政府 ) 即好的政府。

   五、鄰避情結 (Not in My Back Yard, NIMBY)

         直譯為「不要在我家後院」,指的是民眾因環境意識抬頭,排斥某些社會必要設施 ( 如焚化爐、掩埋場、核電廠等 ) 興建於自己居家附近,造成人人有需求卻人人不想要的情結。此情結會造成 政策執行時的阻礙。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高普考 一般警察特考 鐵路特考

優惠資訊》

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