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族簡介 (五)

作者:洪正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臺灣原住民族簡介 (五)

臺灣原住民族簡介 (五)

 

八、賽夏族(Saisiyat)

    (一) 核定時間

          民國 43 年由內政部核定。

    (二) 族群簡介

          目前人口約有 6,795 人(民國 109 年 12 月數據)。社會組織以父系氏族組織為主,各氏族團體傳統各有其圖騰象徵物。清領時期開始就有不同漢姓,逐以原圖騰譯為其姓氏之名,如「風」、「日」、「夏」等姓,信仰以祖靈與矮靈為主,祭儀活動以矮靈祭為其中最重要者,而族中歌舞精華亦以此為主,由於居住地鄰近泰雅族,在物質文化上受其影響較多。

    (三) 地理分布

          賽夏族分布在臺灣西北部,以鵝公髻山為界分屬於新竹縣與苗栗縣兩個行政區。

          1. 新竹縣境內的賽夏族人,居住在五峰鄉上坪溪流域,部落在五峰鄉大隘村與花園村內;因部落周圍有不少泰雅族部落,文化上也彼此影響,故也有紋面習俗。

          2. 苗栗縣境內的賽夏族人,居住在中港溪上游的南庄鄉東河、南河流域,以及後龍溪上游獅潭溪流域,部落集中在南庄鄉東河村、蓬萊村、南江村,以及獅潭鄉百壽村等村落內。苗栗縣境內的賽夏族部落,周圍多為客家漢族社區,生活中吸收不少客族文化。

    (四) 文化特質

          1. 父系社會:

             為從夫居的父系社會,居住方式為大家庭式,家庭中以男性長輩為尊。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度,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以前流行交換婚,通婚雙方家庭讓女兒互換為婚配對象,同氏族、聯族之間不得通婚。

          2. 社會組織:

             (1) 南、北賽夏族各有頭目一名,各家族的長老地位崇高。依實際生活及宗教活動的需要,而分為家戶、家族、祖靈祭團、姓氏祭團,其中家戶是舉行播種祭時的活動單位,家族則為各部落內掃墓和祭祖時的活動單位,祖靈祭團則是各姓氏部落性的祖靈祭活動團體,姓氏祭團則是指少數掌有全族性祭儀司祭權的姓氏所組成之超部落的活動團體。

             (2) 賽夏族是典型的氏族社會,氏族是民族活動的基本單位,掌握氏族數目便能看出民族活動的動員規模。

          3. 紋面與紋身:

             代表賽夏族青少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增加美麗和英俊的裝飾,以吸引異性。賽夏族流行的紋面分為三種:額紋、頤紋及胸紋。 

             (1) 額紋:男女皆用額紋,刺於前額中央的地方,長約七、八公分,寬約一公分。

             (2) 頤紋:僅限於男性,刺於下頷中央。

             (3) 胸紋:賽夏族男子獵過兩個首級,才有資格紋之,以表彰其勇武。

          4. 音詞反覆的祭歌:

             矮靈祭歌唱法並不像其他族群或現代歌謠的唱法,而是重覆著幾段音節。

          5. 多重語言:

             賽夏族夾雜於泰雅族與客家人之間,為了適應當地社會環境的需求,賽夏人大部分會講泰雅語與客語,甚至以此兩種語言為日常用語。

    (五) 宗教信仰

          1. 主要有祖靈信仰與矮靈信仰兩大類別,其中祖靈信仰是保護族人的主要力量,影響生活中的吉凶禍福。而矮靈信仰則與歷史傳說有關,為弔念、安撫矮靈,並祈求矮靈不再降禍給族人。

          2. 除了傳統的祭儀之外,賽夏族也深受漢人民間信仰的影響,像土地公、三山國王和祖先崇拜等,賽夏族也有類似漢人「公媽牌」的「阿公婆」祖先牌位設於每家廳堂。

    (六) 祭典儀式

          整理如下:

祭典 儀式內容
矮靈祭(又稱巴 斯達隘) 兩年一次的矮靈祭典,是賽夏族最重要的儀式,賽夏族人對於矮靈傳說與觀念相當重視,不但在祭典中遵守矮靈禁忌,生活中也遵守許多避諱的風俗。矮靈祭原是在每年農曆 10 月舉行,後來因日本政府禁止,開始改為每兩年舉行一次小祭典,每十年舉行一次大祭典,並分為南、北兩個祭團舉行。
祖靈祭 分為春季與秋季兩次,目的是祭祀氏族中過世的祖先,由各姓氏的父系血緣親族參與。
麻斯巴絡祭 賽夏族一項相當特殊的生命禮俗,是指一生中最慎重的一次回娘家,向娘家報告嫁出去的女兒終於建立了一個幸福完美的家庭的禮俗。

九、達悟族(Tao;或稱雅美族 Yami)

    (一) 核定時間

          民國 43 年由內政部核定。

    (二) 族群簡介

          1. 目前人口約有 4,751 人(民國 109 年 12 月數據)。分布在臺東的蘭嶼鄉。達悟(雅美)族人自稱「達悟」,是「人」的意思。由於為海島地形,生活環境獨立,他們是原住民族中較晚接觸漢人的一支,傳統文化保存得最為完整。傳統的地下屋冬暖夏涼極具,全年的祭典儀式以配合捕撈飛魚之活動為主,視飛魚為神聖物,歌舞方面婦女的頭髮舞在各原住民族群獨樹一格,而男士們的勇士舞則是另一種力與美的表現。

          2. 部落間的糾紛都以親族群體相互協調解決,社會活動則端賴父系氏族群體及魚團組織來管理。物質文化表現極為豐富,雕造板舟技術,打造銀器,捏塑陶壼泥偶之技藝均具特色。

          3. 從蘭嶼的考古資料看來,出土的器物含軟玉、甕棺、玻璃珠、瑪瑙珠等,顯示蘭嶼在史前時代早期與西邊的臺灣本島、南邊的菲律賓有文化親緣關係。達悟(雅美)人的移動傳說中,亦提到祖先曾經居住過菲律賓北部的巴丹島,於數百年前遷居到蘭嶼島後,因生態、社會以及與其他族群的互動,才讓蘭嶼、巴丹兩地的文化發展漸漸不同。

    (三) 地理分布

          達悟族分布於臺東外海的蘭嶼島上,存在著紅頭、漁人、椰油、東清、胡島、銀野六村落,為臺灣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

    (四) 文化特質

          1. 傳統歌舞:

             達悟族的歌詠有五分之四屬於男性的專利,而舞蹈方面,除了小米豐收節打小米的動作外,其他的舞蹈均為女子的專利,形成有趣的特殊現象。

          2. 親族組織:

             以父系為中心的氏族,達悟族無頭目制度,是以各家族的長老為意見領袖。漁團組織是男人捕魚時形成的另一個組織。在各部落之間都有一定數目的氏族,原則上都是由長子來繼承的父系繼嗣,沒有男嗣的時候才由女性繼承,整個親族關係都是建立在血親和姻親關係之上。婚姻觀念上為一夫一妻制度,男女戀愛之後,女方搬入男方家同住,經適應後成為穩定關係;結婚的對象過去以部落內的通婚為主,現在除了在部落間通婚比例增加外,與其他原住民族、漢族通婚的比例也提高不少。

          3. 共作團體:

             傳統達悟社會中,在家庭和部落間存在若干以農漁生產為目的的共作團體,主要有漁船組、粟作團體、灌溉團體。這類團體是由一群人共有及維護某種生產工具,再群策群力使用該工具。

    (五) 宗教信仰

          1. 在宗教信仰方面,達悟族人的宇宙觀共分為八個層次,天界有五層,掌管陸地、海洋、食物、生命等。達悟族人也相信靈魂觀,對於鬼靈抱持著非常戒慎的態度,避免造成任何不好的影響,在傳統宗教祭祀中,多數都與驅逐惡靈、鬼靈有關,像是新船下水典禮儀式等。傳統宗教與生活作息緊密相關,至今仍然相當受到重視。

          2. 民國 50 年代起,基督、天主教派至蘭嶼傳教,各部落教堂、教會的聚會、場所逐漸興建,西方宗教成為達悟族主要的信仰。

    (六) 祭典儀式

          整理如下:

祭典 儀式內容
飛魚祭 蘭嶼四面環海,漁撈為主要生活方式,為祈求飛魚豐收,族人便舉行「飛魚祭」,「飛魚祭」共分十三次舉行,由「飛魚祈禱祭」揭開序幕。新船造好下水前,則依例舉行「船祭」。最後一次是慶祝飛魚每一豐收和魚季結束,女子不能參加,只能遠觀。
新船下水祭 船祭開始時,船員坐在自己的新船位子,向船靈祈禱,全村男子吟唱著湧向新船。最後,將新船拋入空中,再至海中試船,即禮成。
小米豐收祭(收穫節) 小米是達悟族人重要的作物之一,小米豐收祭,族人藉由歌舞表演來感謝天神的賜予,並祈求年年豐收。
飛魚終食祭 (manoyotoyon) 在每年的中秋節以後,是飛魚相關祭典中的最後一個。當天除了全家團圓與祈福外,也是最後一次享用飛魚乾,食用後會將剩下的魚乾丟棄。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原住民特考相關考試資訊   更多公職考試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高普考 一般警察特考 鐵路特考

優惠資訊》

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