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族簡介 (六)

作者:洪正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臺灣原住民族簡介 (六)

臺灣原住民族簡介 (六)

 

十、邵族(Thao)

    (一) 核定時間

          民國 90 年行政院核定。

    (二) 族群簡介

          目前人口約有 826 人(民國 109 年 12 月數據)。邵族的族名 Thao,源自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日本學者引用邵語稱呼「人」的「Thao」做為邵族的族名。相傳邵族的祖先因追逐白鹿而遷至日月潭定居,其部落社會組織是以父系外婚氏族為其文化特徵,受漢文化影響頗深,但其固有的成分依舊存在,每家之客室內側左牆腳所懸掛的祖靈籃,為不見於其他族群的文化特質,頭目平時是部落祭儀的決策者與社會事務的仲裁者,職位通常由長子世襲,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是杵歌和杵音。

    (三) 地理分布邵族分布於南投縣魚池鄉及水里鄉,大部分邵族人居住日月潭畔的日月村,也就是舊稱「水沙連」的地方。少部分原來屬頭社系統的邵人,則住在水里鄉頂崁村的大平林。

    (四) 文化特質

          1. 湖上杵歌:

             邵族最為外人所熟知的莫過於「杵歌」了,而如今也發展成專業的表演歌舞藝術,並列入日月潭的八景之一、世界的 38 首著名民歌之中。「杵歌」包含「杵聲(杵音)」和「歌舞」兩部分。

          2. 獨木舟文化:

             獨木舟是邵族特殊的交通工具,是將整支樹幹挖空製成的,邵族人稱為 Ruiza,無論在潭中載人、捕魚、運貨都非常方便、適宜。

          3. 頭人制度:

             邵族為一父系氏族社會,頭人是其氏族的領導者,頭人為長嗣世襲制,戰時領導作戰,平日仲裁紛爭,並執行部落會議和長老會議所議決的事務,在傳統歲時祭儀時更扮演著主持儀式的重要角色。但受到新文明的政治角力與選舉文化影響,頭人現今僅存單純的祭祀功能。

          4. 氏族分工:

             邵族目前有七大氏族,袁、石、毛、陳、高、筆(白)、朱(丹),每個漢姓都是從氏族名稱轉變而來,取原姓氏之發音與意義。氏族的單位比家族大,為最大的親屬單位。每個氏族皆具有政治經濟及宗教職務上的分工功能。氏族分工,是因應祭典儀式的工作繁多而形成。

          5. 男女分工:

             邵族的部落事務除了各項祭儀有各氏族的職務分工外,族中事務亦有男、女職務分工,邵族人男女分工制度非常嚴格,男生從事比較粗重或危險性比較高的工作,而女生則從事一些比較瑣碎的工作。

    (五) 宗教信仰

          1. 邵族的傳統信仰為泛靈崇拜,相信世間萬事萬物都有靈的存在,信仰核心是祖靈信仰,祖靈能庇祐族眾,讓族人平安健康,且賜福給族人,使其代代繁衍並生生不息。

            (1) 最高祖靈:

                 居住在 Lalu(拉魯島)的大茄苳樹上,是最具權威的神,其能驅除惡靈,是女祭司求巫的祖師。氏族祖靈則為各氏族的始祖。

            (2) 拜公媽籃(即祖靈籃):

                 是邵族主要的宗教及巫術呈現的方式,凡是族中之重要祭儀,例如播種祭、狩獵祭、拜鰻祭、豐年祭等,都以公媽籃為供奉的對象,每家戶都有一個祖靈籃(公媽籃),內裝有祖先遺留之衣物與飾品。傳統祖靈籃都懸掛在家屋內左、右側牆壁上。現今,族人因為接受漢族信仰,而將其供奉置於神明桌上祖先牌位的位置或旁邊。這種崇拜方式,是邵族獨立成為臺灣原住民一族的最主要特徵。

          2. 雖然邵族文化在歷史演變過程中早期就與外族接觸,但是至今仍然維持嚴謹的祖靈信仰,並完整遵循每一祭典儀式的禮俗規矩。而生活中,邵族人同時也信仰漢族道教或西方基督宗教,家屋內道教神像、十字架等與祖靈籃共同存在,呈現多元宗教信仰平行存在的現象。

    (六) 祭典儀式

          整理如下:

祭典 儀式內容
播種祭 在農曆三月舉辦。播種祭原為祭粟之意,之後陸稻取代粟,改為祭播陸稻之意。同時進行的活動為架設鞦韆。只有在播種祭時,邵族人才會架設鞦韆,它象徵著作物將來能生長得既高大又茂盛。
狩獵祭 在農曆七月舉辦。原本為狩獵民族的邵族,因遷徙居日月潭而發展出漁撈文化,所以狩獵祭儀便改為以漁獵做供品的祭儀形式,「拜鰻祭」是邵族由狩獵文化轉化為漁撈文化的見證。
豐年祭 在農曆八月舉辦。豐年祭的前一天晚上,由「舂石音」奏出邵族豐年祭的前奏。所謂的舂石音,指族人圍繞著杵石所發出音階不同的聲響,再加上一旁族人手持長短不一的竹筒擊地附和,便形成迎接新年的美妙聲響。

十一、噶瑪蘭族(Kavalan)

    (一) 核定時間

          民國 91 年行政院核定。

    (二) 族群簡介

          1. 目前人口約有 1,528 人(民國 109 年 12 月數據)。因為相信萬物有靈而延伸出特有祭儀文化與治療儀式。治療儀式由巫師擔任,先以酒請示之後,再祈求祖靈降臨治病,在治病過程巫師還需吟唱專屬的歌曲。而工藝方面,噶瑪蘭族目前仍保有編織香蕉絲的技術,非常具有特色。

          2. 早期住屋為高架的干欄建築,具有古東南亞文化的特徵。噶瑪蘭族人透過航海進行交換貿易,十九世紀末期受「加禮宛事件」影響,族人隱匿於阿美族部落超過一世紀。後噶瑪蘭族族人發起民族正名運動,並為了能展演噶瑪蘭族的文化特色,不惜將神聖私密的 kisaiiz(除瘟祭)公諸於世,讓一般大眾、政府認識他們的存在,終於在民國 91 年公告認定為臺灣原住民族之一,稱為噶瑪蘭族。

    (三) 地理分布

          噶瑪蘭族自稱為 kavalan,意思是平原的人類,有別於居住山林地區的泰雅族,其原是居住於蘭陽平原,後因漢人爭地壓力而逐漸南遷,是最晚漢化的平埔族。噶瑪蘭族以前稱為蛤仔難三十六社,但事實上其聚落的數量是超過六、七十個社以上。主要分布於宜蘭、羅東、蘇澳一帶,以及花蓮市附近、東海岸之豐濱鄉、與台東縣長濱鄉等地。

    (四) 文化特質

          1. 部落組織:

             (1) 在噶瑪蘭族的舊社中,採行以部落為中心的組織型態,首領是以推舉的方式產生的。噶瑪蘭族並沒有社會階級之分,他們只有按年齡分級,社會地位和職務隨著年齡而不同。

             (2) 中年以上的男性稱為長老,由長老共同決定部落內重要公眾事務,並由頭目擔任召集人,也負責對外聯繫與執行。長老制度肩負部落內外溝通、聯繫的任務,像是文化傳承、祭典舉行,以及行政部門與部落之間的公共議題協商等,都是由長老們與頭目共同討論後決定。

          2. 家庭組織:

             噶瑪蘭的傳統社會遵循母系繼嗣原則,夫從妻居,子女從母居,男性於成年結婚後隨同妻子居住,並以家中女性長者為尊,男子招贅後即放棄繼承權。後因與漢人通婚頻繁後,父系認同現象日盛。 

    (五) 宗教信仰

          1. 噶瑪蘭人的宗教信仰以祖靈崇拜為中心,並在靈魂的觀念中分為善靈、惡靈與自然靈。將人間與靈界分開,相信靈界有鬼神能保佑或懲罰凡人,部落裡有祭司和巫醫來負責靈與人之間的溝通,並為族人治病。祭師只有女人才可擔任,其傳承是母女代代相傳,一旦祭師無女可傳,這一系祭師自然宣告結束,回歸祖靈懷中。

          2. 十九世紀末期,長老教會的馬偕傳教士,一面在北部行醫,一面進行傳教工作,當中多次深入噶瑪蘭族部落治病、傳教。噶瑪蘭族人被馬偕牧師的真誠熱情感動,除改信基督宗教外,還以馬偕的「偕」為姓氏,感念其奉獻精神。二十世紀開始到現在,族人也因為天主教傳教,以及長年與漢族從事漁業活動的關係,使得族人的信仰呈現多元宗教並存的現象。

    (六) 祭典儀式

          整理如下: 

祭典 儀式內容
祭祖儀禮 (Paliling) 為噶瑪蘭在新年前夕,祈求有個順利的一年之祭儀。此儀禮是噶瑪蘭裡最單純的祭儀,亦是最固定的家祭。其分為 Dopuawan 系統和 Kavalan 系統,因在使用的祭品與儀式開放性上各有不同之處。故兩個族群雖然在時間的洪流中逐漸融合為噶瑪蘭族,但每當除夕前進行祭祖,族人仍可靠著儀式痕跡辨識出族群的來源。此儀禮是噶瑪蘭裡最單純的祭儀,是最固定的家祭。
海祭(sepaw tu lazing) 在海邊祭祀祖靈的儀式,其目的是在於祭拜祖靈及掌管海洋的神靈。舉行的日期由各部落自行決定並獨立舉行。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原住民特考相關考試資訊   更多公職考試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高普考 一般警察特考 鐵路特考

優惠資訊》

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