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憲判字系列】113年憲判字第9號︱立法...
公職考試|2024/11/20
-
高普考科目刪減對照表(113新制)
高普初、地特|2024/08/09
-
公務員口試有哪些?
高普初、地特|2024/03/20
-
公務人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轉任篇
高普初、地特|2024/01/26
-
公務人員-─-辭職再任人員篇
高普初、地特|2024/01/25
社會化與社會行為
作者:studyonline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一、定義
1.社會化:
簡言之,個體將「生物的我」逐漸學習物質、心理和社會、文化技能,成為「社會的我」的過程。進一步說,社會化係一種內化過程(Internalization),是外部(集體)的規範與價值內化成為個人的心理結構與行為基礎的過程。
2.社會行為:
一個人與外界的社會環境接觸時,一方面影響他人,一方面也受他人的影響,所產生的人與人之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交互作用,即社會行為。
3.社會化之機構:
社會化的機構主要包括:家庭、學校、同儕團體、工作場所和大眾傳播媒體等五項。
二、社會化過程
1.個人方面:
個人是社會化過程的主體,人能夠社會化是因為具有以下幾個特質:
(1)人類沒有真正本能,只有反射能力與內驅力。
(2)人具有複雜且完備的神經系統,因此有學習能力、抽象思考能力及環境適應能力。
(3)人類幼稚期較長,可塑性較大,因此有充分學習機會。
(4)人類具有語言能力,藉語言的符號互動產生知識、創造制度。
2.社會方面:
社會生活的適應是個人社會化的目標,構成複雜社會化過程的兩大力量來源是制度與文化。
3.個人與社會交互作用:
社會化過程的另一重要基礎為個人必須與社會交互作用。許多事實已證實個人從小若沒有充分的社會互動,尤其是缺乏親密的家庭生活,人格無法獲得充分發展。
三、社會化中特殊名詞
特殊名詞 | 意義 |
價值(Values) | 指被多數人所共同認可的行為、觀念 |
規範(Norms) | 人在社會裡與人互動的行為標準。是由社會制定的,互動中的個人通常皆須遵守 |
民俗(Folkways) | 源於過去的某種規範,違犯者通常不會受到嚴厲處罰 |
民德(Mores) | 社會上一些關係到其存在延續的行為標準 |
禁忌(Taboos) | 某種被禁止、令人生厭及不能想像的行為 |
法律(Laws) | 被政府當局所立法規定不應有的行為 |
暫無討論 |
百科問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