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編 (一)

作者:洪正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民法-總則編 (一)

民法-總則編 (一)

 

一、民法之起源

   (一)適用民法之方式(民法第 1 條)

        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

   (二)適用習慣之限制(民法第 2 條)

        民事所適用之習慣,以不背於公共秩序善良風俗者為限。

   (三)稱「法律關係」者

        指由法所規範,以權利與義務為內容之關係。換言之,所謂「法律關係」,即等於「權利義務關係」。

二、人

   (一)意義

        得以享受權利及負擔義務而於法律上具有人格的權利義務主體。

   (二)自然人

         1.意義:

           具備人類形體而為權利義務之主體。

         2.權利能力:(民法第 6 條、第 7 條)

           (1)享受私權,得為權利主體之地位與資格。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

           (2)胎兒以將來非死產者為限,關於其個人利益之保護,視為既已出生

         3.死亡宣告之要件:

           (1)實質要件:

                A.須失蹤人已失蹤。

                B.須失蹤人生死不明。

                C.須生死不明狀態繼續一定期間。

           (2)形式要件:

                A.須因利害關係人檢察官之聲請。

                B.須由法院宣告

           (3)失蹤人失蹤滿 7 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請,為死亡之宣告。失蹤人為 80 歲以上者,得於失蹤滿 3 年後,為死亡之宣告。失蹤人為遭遇特別災難者,得於特別災難終了滿 1 年後,為死亡之宣告。(民法第 8 條)

         4.行為能力:

           能獨立有效發生法律行為,取得權利負擔義務資格之能力:

           (1)完全行為能力人:

               在法律上能為完全有效法律行為之人,舉凡年滿 20 歲之成年人(民法第 12 條)及未滿 20 歲但已結婚之未成年人(民法第 13 條第 3 項),均具有行為能力。(註:110 年 1 月修法通過將民法成年年齡下修為 18 歲,並刪除未滿 20 歲但已結婚之未成年人有完全行為能力之規定,並定於 112 年 1 月 1 日施行。)

           (2)無行為能力人:

               在法律上不能為有效法律行為之人,舉凡未滿 7 歲之未成年人(民法第 13 條第 1 項)及受監護宣告之人(民法第 15 條),均無行為能力

           (3)限制行為能力人:

               年滿 7 歲以上之未成年人(民法第 13 條第 2 項),具有限制行為能力。

           (4)受輔助宣告人:

                A.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其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辨識其意思表示效果之能力,顯有不足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 1 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輔助之宣告

                B.受輔助之原因消滅時,法院應依前項聲請權人之聲請,撤銷其宣告。

                C.受輔助宣告之人有受監護之必要者,法院得依第 14 條第 1 項規定,變更為監護之宣告。(民法第 15-1 條)

         5.人格之保護:

           (1)權利能力及行為能力,不得拋棄。(民法第 16 條)

           (2)自由不得拋棄。自由之限制,以不背於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為限。(民法第 17 條)

           (3)人格權受侵害時,得請求法院除去其侵害;有受侵害之虞時,得請求防止之。前項情形,以法律有特別規定者為限,得請求損害賠償慰撫金。(民法第 18 條)

           (4)姓名權受侵害者,得請求法院除去其侵害,並得請求損害賠償。(民法第 19 條)

   (三)法人

         1.意義:

           自然人以外由法律所創設,具有人格之社會組織,得為權利及義務主體的團體。

         2.社團法人:

           (1)以社員的集合為中心。

                A.營利法人之設立:(民法第 45 條)

                   以營利為目的之社團,其取得法人資格,依特別法之規定。

                B.公益法人之設立:(民法第 46 條)

                   以公益為目的之社團,於登記前,應得主管機關之許可。

           (2)解散:(民法第 57 條)

               社團得隨時以全體社員 2/3 以上之可決解散之。

         3.財團法人:

           以獨立財產為中心。財團法人需有一定之捐助財產,按照捐助章程規定,由活動之機關(董事),依特定之目的,管理該特定之財產。

三、物

   (一)意義

        乃人體之外,人類所能夠支配的有體物或自然力。權利主體是人,權利客體主要是物。

   (二)種類

         1.不動產與動產:(民法第 66 條、第 67 條)

           (1)稱不動產者:

               謂土地其定著物。不動產之出產物,尚未分離者,為該不動產之部分。

           (2)稱動產者:

               為前條所稱不動產以外之物。

         2.主物與從物:(民法第 68 條)

           (1)稱主物者:

               具獨立效用之物,無須他物之存在即可獨立發生效用之物。主物之處分,及於從物。

           (2)稱從物者:

               非主物成分常助主物效用,而同屬於一人者,為從物。但交易上有特別習慣者,依其習慣。

         3.天然孳息與法定孳息:(民法第 69 條、第 70 條)

           (1)天然孳息:

                A.稱天然孳息者,謂果實動物之產物其他依物之用法所收穫之出產物

                B.有收取天然孳息權利之人,其權利存續期間內,取得與原物分離之孳息。

           (2)法定孳息:

                A.稱法定孳息者,謂利息租金及其他因法律關係所得之收益。

                B.有收取法定孳息權利之人,按其權利存續期間內之日數,取得其孳息。

         4.融通物與不融通物:

           (1)融通物:

               是得為交易標的物之物,例如自行車。

           (2)不融通物:

               是不得為交易標的物之物,例如道路、公園等公有物或公用物以及鴉片、毒品等禁制物。

         5.代替物與不代替物:

           物依其客觀上之性質得否以同種類、同品質、同數量之物相互代替,而可分為代替物與不代替物兩種。區分代替物、不代替物之實益,在於代替物為交易標的物時,不發生給付不能之事,不代替物則否。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高普考 一般警察特考 鐵路特考

優惠資訊》

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