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政黨體系(二)

作者:林瑋

政治學-政黨體系(二)

(整理自Herbert Levine、呂亞力、陳義彥等、楊日青譯的政治學)

政黨體系形成的原因

一、杜瓦傑認為,政黨體系的形成和選舉制度有關。其認為:
(一)相對多數決傾向產生兩黨制
在一個選區內,僅有一名候選人當選,而且當選所需票數,只要超過其他候選人就可,不必達到全額的半數以上。這種制度對小黨甚為不利,其候選人甚難獲選,久而久之,小黨的一些核心份子必會因政治慾望的無法滿足而求去;反之,大黨的勢力會愈來愈鞏固。
對於選民而言,因為不想支持可能會落選的候選人,改採策略投票(strategic voting),支持次佳的候選人。這種選民投票的心理因素對單一選區下兩黨制的產生,亦有影響。
(二)比例代表制傾向產生多黨制
按照比例代表制,每一選區可選出若干名議員,而每一政黨獲選的議員的名額是按其所獲的選票在全數選票中之比例分配的,這種制度能鼓勵小黨的產生,並維持其存在,因為任何小黨,只要能在選區中得到每一數額的選票,就必然可在議會中獲得若干席次,甚至一些獲票甚少,本身無法爭取到議席的小黨,也可掌握其選票,向大黨討價還價,討得一定的政治利益,而且又可期望在以後的選舉中獲得席次。
(三)兩輪決選制易形成多黨聯盟
兩輪決選制下,選民在第一輪投票沒有策略投票的動機,小黨即使確定無法勝出,也有動機參加第一輪投票以求獲得相當支持度,便於在第二輪投票與其他政黨結盟,縱然最後是大黨勝選,大黨也不能忽略小黨的支持,形成多黨聯盟的情況。
二、呂亞力認為政黨體系的形成,和下列因素有關
(一)歷史背景
人類的政治習慣改變甚慢,往昔的政治分歧往往並不因原因消失而不見,不同社會份子對分歧雙方的支持可能持續很久,並傳遞後代。如英國,早期主要的爭執為議會權力和王權之爭,後來演變成杜里和輝格兩黨,即為保守和自由兩黨的前身。
(二)社會與文化影響
社會的高和諧度以及文化的高同質性,都有助於減少政黨數目。
(三)制度因素
政府體制也會影響到政黨體制。在總統制下,因總統的職位是個人職位,無法贏得這個位置的政黨,就無法擁有影響力。這個因素對於美國兩黨制的維持相當重要。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