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憲判字系列】113年憲判字第9號︱立法...
公職考試|2024/11/20
-
高普考科目刪減對照表(113新制)
高普初、地特|2024/08/09
-
公務員口試有哪些?
高普初、地特|2024/03/20
-
公務人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轉任篇
高普初、地特|2024/01/26
-
公務人員-─-辭職再任人員篇
高普初、地特|2024/01/25
政府的職能
作者:陳雲飛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政府的職能
一、政府是為民服務的
(一)政府存在的目的為增進人民福祉
政府是因應人民的需求而產生,其目的在增進人民的生活福祉。且為避免個人追求自己的幸福快樂而妨礙他人的權益,亦需由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二)政府居中解決外部成本所生的糾紛
個人的行為所產生的效果除了自己承受外,往往也會影響到其他人。行為人的行為結果,對其他人造成的影響,稱為外部性 (Externality)。
1.外部效益:
當行為人的行為帶給他人免費的利益,這種好的外部性稱為外部效益或外部經濟。例如清潔義工對環境清潔之維護。
2.外部成本:
當行為人的行為帶給他人損失或不便,但卻無須賠償或負責,這種不好的外部性便稱為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經濟。例如釋放二手菸的人增加他人罹癌的風險卻無須負責。
外部效益是很好,但多半人民不願為之;外部成本則幾乎會被人民要求減少。因此外部成本需要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協助解決(政府可透過課稅或管制減少外部成本的影響),例如政府制定菸害防制法,對菸品課徵健康福利捐、規定三人以上共用之室內工作場所全面禁止吸菸等。
二、政府的可為之務
除了外部效果需要政府協調解決外,有些物品一旦出現對使用者有利,但卻很難排除別人一起享用,而且該物品在大家使用後並 不會立即消失,譬如國防、治安、燈塔、公路等等。這些物品因為有這些特性乃被稱為共用財,亦即現今通稱的公共財。
三、政府的收入
政府是應人民需求而出現,理應由人民提供資源來委託政府提供服務,這就是納稅的基本道理。政府的收入來源除了租稅外,尚有規費、公營事業收入、舉債收入等等,但主要收入還是租稅。
(一)政府課稅的對象
政府課稅的客體或對象大致可分成三類:
1.財產稅:
以財產價值為課稅對象,如:土地稅、房屋稅、遺產稅等。
2.所得稅:
以個人及營利事業單位所得為課稅對象,如個人綜合所得稅、營利事業所得稅。我國所得稅採累進稅率之量能課稅原則。
3.貨物稅:
以市場上之商品為課稅對象,如關稅、交易稅等。
(二)課稅公平原則
一般課稅兩個原則,一是受益原則(或稱成本原則),政府以人民享受到之利益為課稅多寡之標準,亦即受益者付費,或者政府所消耗的成本為課稅標準。二是負擔能力原則,亦即依負擔租稅能力大小而徵稅。一般貨物稅是以受益原則課稅,所得稅則依負擔能力課稅。
● 規費
所謂「規費」,即基於使用者付費之原則,政府向享有特定服務之對象收取之費用,又可分為行政規費(如戶籍謄本申請費)及使用規費(如高速公路通行費)兩種。
四、政府的支出
政府支出由以下兩部分組成:
(一)消費性支出
即政府的購買行為,如:鋪橋修路、採購國防武器、開辦公立學校等。
(二)移轉性支出
是指政府資金單方面「無償」移轉支出(即不具對價關係),通 常是政府為了實現特定社會政策(如勞退補助、健保補助、受災 戶補助)的支出。
五、我國稅目簡介
(一)我國租稅結構
1.財產稅:
(1)土地稅:田賦(民國 76 年停徵)、地價稅、土地增值稅。
(2)房屋稅:以房屋使用價值增加的建築物為課稅對象。
(3)契稅:以買賣、承典、交換、贈與、分割及占有取得的房屋為課稅對象。
(4)遺產稅:以死亡人遺留的財產作為課稅對象。
(5)贈與稅:以在我國內的贈與財產為課稅對象。
(6)使用牌照稅:以使用公共水陸道路的交通工具為課稅對象。
2.所得稅:
(1)營利事業所得稅。
(2)綜合所得稅。
3.貨物稅:
(1)營業稅:於國內進口、銷售貨物或勞務時課的稅。
(2)貨物稅:以稅法規定的特定貨物於進出口時課的稅。
(3)菸酒稅:對於進出口之菸酒課的消費稅,與貨物稅同性質。
(4)證券交易稅:進行公司債或股票等有價證券之交易時課的稅。
(5)期貨交易稅:進行期貨交易時所課的稅。
(6)娛樂稅:以稅法規定的娛樂活動作為課稅對象。
(7)印花稅:於國內進行以稅法規定的立據行為時課的稅。
(二)以政府層級分
稅收屬中央政府所有,稱為國稅;屬地方政府所有,稱為地方稅。
1.國稅:
如所得稅、遺產與贈與稅、貨物稅、營業稅、菸酒稅、證券與期貨交易稅、關稅。
2.地方稅(又稱直轄市與縣市稅):
如印花稅、使用牌照稅、土地稅、房屋稅、契稅、娛樂稅。
(三)以課稅性質分
稅收負擔無法轉嫁給他人,稱為直接稅;可以轉嫁則稱為間接稅。
1.直接稅:
如所得稅、遺產與贈與稅、證券交易稅、期貨交易稅、土地稅、房屋稅、契稅。
2.間接稅:
營業稅、貨物稅、菸酒稅、關稅、印花稅、使用牌照稅、娛樂稅。這類稅金的繳稅者可以把稅的成本轉移至商品價格上由消費者承擔,故稱間接稅。
六、我國地方財政問題
(一)地方財政困難原因
因人口日增、公共需求增加、政府組織編制擴大,而地方稅收多屬財產稅,無法即時反應所得與需求,且地方財政倚賴補助金,缺乏自主性,故地方財政困難。
(二)地方財政紓困之道
1.依憲法均權原則採獨立稅制。
2.制定地方特別稅。
3.以公共造產開闢新財源。
4.簡化地方政府體制,提高行政效率。
5.改進補助金制度。
● 公共造產
公共造產,指「地方政府」依其「地方特色及資源」,所經營具有經濟價值之事業。常見的公共造產事業有:果菜市場、風景區、海水浴場、游泳池、納骨塔、公墓等。
七、公共問題與公共政策
(一)意義
公共政策簡單說就是政府用來解決公共問題的方法。以下列舉兩位學者的界定:
1.戴伊(T.R.Dye):
公共政策是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的任何行為。
2.伊斯頓(D.Easton):
公共政策是政府對社會價值從事權威性分配的行為。
(二)運作階段
公共政策的運作過程可以區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政策問題界定 (問題形成階段)→ 政策規劃 → 政策合法化 → 政策執行 → 政策評估
(三)類型
學者羅威(Lowi)將公共政策的類型分為:
1.分配性政策:
政府分配利益予某標的團體,如社會福利政策,將服務、義務、利益與成本等分配給不同族群的人承擔或享受。
2.重分配性政策:
將某一標人口的利益或成本轉移給另一標人口享受或承擔,如採累進稅率的綜合所得稅、全民健保、老人年金。
3.管制性政策:
政府設立特定之原則或規範,來管制特定標的人口之活動,如 SARS 流行期間,機場等出入境地點強制量旅客體溫,以及入境旅客的攜帶物管制等。
4.自我管制性政策:
政府對某標的團體之活動方式,僅設立原則性規範,而要求其對細節進行自我管制,如大學自治。
(四)公共問題發生的原因
1.市場失靈:
受某些外在因素影響,使市場在自由運作下無法達到應有效 率。常見引起市場失靈的因素有:
(1)自然獨占(Natural Monopoly):
某產業因生產的「規模經濟」特別顯著,以致形成之壟斷。
(2)外部性(Externality):
特別指外部成本,即當一個經濟個體行為的負面結果透過非市場因素而影響到其他人,而受影響者無法透過市場向施害者求償;如工廠排放污水影響下游養殖業。
(3)公共財問題(Public Goods):
由於公共財有以下特性,使民間企業不願或無能力提供,而需由政府介入解決。
A.無法排他性(無排斥性):
指無法禁止他人享受該財貨,例如警察維護治安帶來的好處是人人共享的。
B.非對立性(不可分割性、非敵對性):
財貨可讓多人共用而效用不會減少,例如圖書館。
C.擁擠性:
當財貨的消費者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後,會造成其它消費者的不便,例如上下班時段的公路擁塞現象。
D.資訊不對稱性(Information Asymmetry):
消費者因資訊或專業之不足,而無法與生產者在市場上立於公平合理之地位。
2.政府失靈(Government Failure):
當市場失靈時,政府雖可介入干預,但受限於代議政治本身之缺陷、政府官員與民代之私心、利益團體介入等因素,實際上往往未能帶來理想效果,甚至引發更多問題,此即稱「政府失靈」。
(五)政府面對公共問題的態度
1.遏阻發生:
政府自公共問題發生 → 政策規劃 → 政策執行 → 阻止公共問題發生
2.任其發生:
政府在公共政策運作的過程,不主動採取任何策略,任公共問題自生自滅。
3.鼓勵發生:
政府會協助民眾界定問題,但只扮演旁觀的協助者角色。
4.促其發生:
政府面對公共問題最積極的態度。極力主導公共政策運作的過程。
試題練習
1. 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權限,是依據事務的性質劃分。凡事務有全國一致性質者,由中央政府負責;有因地制宜性質者,由地方政府處理。依此精神,下列那一項是憲法所規範由「中央立法並執行之」的事務?
(A)決定放颱風假 (B)研發鄉土教材 (C)增設地方法院 (D)辦理教師甄選
Ans:C
2. 立法院正在著手修定《菸害防制法》,其中有立委建議應對邊走邊抽菸者開罰,引起不少癮君子抗議。此種透過立法取締抽菸的動作是屬於政府的那一項功能?
(A)提供公共財 (B)處理外部效果 (C) 維持公平交易 (D)改善所得分配
Ans:B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優惠資訊》
暫無討論 |
百科問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