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的意義、分類及性質

作者:洪正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憲法的意義、分類及性質

憲法的意義、分類及性質

 

一、形式意義

     由特定制憲機關,依照一定程序所制定之成文法典

二、實質意義

     憲法乃國家之根本大法,規定下列事項:

   (一)國家基本組織與權限。

   (二)人民權利義務

   (三)國家基本國策之法。

   (四)國家其他重要制度。

三、憲法的分類

   (一)成文憲法

         將憲法以一種或數種文書構成的獨立法典,稱為「成文憲法」,又稱「狹義憲法」。全世界最早之成文憲法為美國憲法。

   (二)不成文憲法

         關於人民基本權利義務及國家組織權限等規定不具單一獨立法典之形式要件,其構成因素主要是政治運作習慣之累積,亦稱習慣法。英國為最具代表性之典範,其憲法散見於習慣先例判例及若干明文條款之中。

四、我國憲法的性質

   (一)最高性、根本性、固定性(恆久性)、妥協性、適應性(成長性)、強制性、政治性、包容性、歷史性等。

   (二)中華民國之憲法屬於公法、實體法、國內法、成文法。

五、我國憲法之基本原則

   (一)民主共和國原則

         1.依憲法第 1 條規定:

            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民主共和國。指國家代表機關元首由人民決定產生,權力為國民所擁有,僅由國民授權而委託國家機關行使。

         2.又依釋字第 499 號意旨:

           (1)憲法條文中,諸如:第 1 條所樹立之民主共和國原則…之原則,具有本質之重要性,亦為憲法整體基本原則之所在。基於前述規定所形成之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乃現行憲法賴以存立之基礎,凡憲法設置之機關均有遵守之義務。

           (2)按國民主權原則,民意代表之權限,應直接源自國民之授權,是以代議民主之正當性,在於民意代表行使選民賦予之職權須遵守與選民約定,任期屆滿,除有不能改選之正當理由外應即改選,乃約定之首要者,否則將失其代表性。本院釋字第 261 號解釋:「民意代表之定期改選,為反映民意,貫徹民主憲政之途徑」亦係基於此一意旨。

   (二)法治國原則

         1.憲法最高性原則:

            憲法為國家根本大法,獨立於其他法律之外,並且應作為所有法規的立法基礎。依憲法第 171 條規定:「法律與憲法牴觸者無效。」與憲法第 172 條規定:「命令與憲法或法律牴觸者無效。」即為本項原則的內涵。

         2.基本權利保障原則:

            基本權利包含有人權、國民權、公民權等等,由憲法明文保障。即便基本權利並未規定於憲法之中,或者漏未規定,亦不可認為憲法不須保障之,因為基本權利即憲法的基本內涵。

         3.權力分立原則:

           (1)近代權力分立原則被認為最早由英國政治學家「洛克」提出,然洛克所提出權力分立原則實際上與我們所熟悉的三權分立不同,分別為:行政、立法、外交(結盟)。而後法國的「孟德斯鳩」則提出了「行政、立法、司法」之三權,並且被美國落實於憲法之中。

           (2)中華民國憲法依孫中山先生所提出之「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考試,作為我國政府組織之基準。其實不論何種主張,其主要目的皆為分權、制衡,控制國家權力以免國家巨獸之出現,以保障人民基本權利。並且作為政府組織之基準,以求其行政效率。

釋字第 499 號解釋文[節錄]
憲法中具有本質之重要性而為規範秩序存立之基礎者,如聽任修改條文予以變更,則憲法整體規範秩序將形同破毀,該修改之條文即失其應有之正當性。憲法條文中,諸如:第 1 條所樹立之民主共和國原則、第 2 條國民主權原則、第 2 章保障人民權利、以及有關權力分立與制衡之原則,具有本質之重要性,亦為憲法整體基本原則之所在。

         4.法定原則:

            內含有法安定性原則法明確性原則信賴保護原則以及不溯及既往原則

           (1)法安定性原則:

               指法律不能隨意的被變更,即便是國家亦然。依釋字第 629 號理由書意旨:「按法治國原則為憲法之基本原則,首重人民權利之維護、法秩序之安定及信賴保護原則之遵守。因此,法律一旦發生變動,除法律有溯及適用之特別規定者外,原則上係自法律公布生效日起,向將來發生效力,…另查上開命令雖無溯及效力,而係適用於該命令生效後所進行之程序,然對人民依舊法所建立之生活秩序,仍難免發生若干影響。此時於不違反法律平等適用之原則下,如適度排除該命令於生效後之適用,即無違法治國之法安定性原則及信賴保護原則。」可知法安定性、信賴保護原則與不溯及既往原則息息相關。

           (2)法明確性原則:

               依釋字第 432、521、594、602、690 號意旨:

               A.法律明確性之要求,非僅指法律文義具體詳盡之體例而言,立法者於立法定制時,仍得衡酌法律所規範生活事實之複雜性及適用於個案之妥當性,從立法上適當運用不確定法律概念或概括條款而為相應之規定。

               B.如法律規定之意義,自立法目的與法體系整體關聯性觀點非難以理解,且個案事實是否屬於法律所欲規範之對 象,為一般受規範者所得預見,並可經由司法審查加以認定及判斷者,即無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

           (3)信賴保護原則:

               依釋字第 525 號理由書意旨:

               A.法治國為憲法基本原則之一,法治國原則首重人民權利之維護、法秩序之安定及誠實信用原則之遵守。人民對公權力行使結果所生之合理信賴,法律自應予以適當保障,此乃信賴保護之法理基礎。

               B.行政法規除預先定有施行期間或經有權機關認定係因情事變遷而停止適用,不生信賴保護問題外,制定或發布法規之機關固得依法定程序予以修改或廢止,惟應兼顧規範對象值得保護之信賴利益,而給予適當保障,方符憲法保障人民權利之意旨。

           (4)不溯及既往原則:

               此原則自信賴保護原則延伸而來,指法律原則上僅對其生效後所發生之事實或法律關係產生效力,並不對其生效前所發生或已終結之事實產生效力。

釋字第 574 號理由書[節錄]
法治國原則為憲法之基本原則,首重人民權利之維護、法秩序之安定及信賴保護原則之遵守。因此,法律一旦發生變動,除法律有溯及適用之特別規定者外,原則上係自法律公布生效日起,向將來發生效力。惟人類生活有其連續性,因此新法雖無溯及效力,而係適用於新法生效後始完全實現之構成要件事實,然對人民依舊法所建立之生活秩序,仍難免發生影響。此時立法者於不違反法律平等適用之原則下,固有其自由形成空間。惟如人民依該修正前法律已取得之權益及因此所生之合理信賴,因該法律修正而向將來受不利影響者,立法者即應制定過渡條款,以適度排除新法於生效後之適用,或採取其他合理之補救措施,俾符法治國之法安定性原則及信賴保護原則

         5.依法行政原則:

            其子原則分別為法律優位原則與法律保留原則。詳細內容請見本章中「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

         6.比例原則:

            指國家行為必須符合適當性、必要性、衡平性,以免對於人民基本權產生不合理之侵害。亦即行政行為之手段及目的,必須合乎比例,比例原則包含三個子原則,行政行為,應依下列原則為之:

           (1)適當性原則

               採取之方法應有助於目的之達成。

           (2)必要性原則

               有多種同樣能達成目的之方法時,應選擇對人民權益損害最少者。

           (3)衡平性原則

               採取之方法所造成之損害,不得與欲達成目的之利益顯失均衡。

         7.依法審判原則:

            其中包含了「審判獨立原則」以及「法定法官原則」。

           (1)審判獨立原則:

               依憲法第 80 條規定:「法官須超出黨派以外,依據法律獨立審判,不受任何干涉。」

           (2)法定法官原則:

               依釋字第 665 號理由書意旨:

               A.任何人受法律所定法官審理之權利,不得剝奪—此即為學理所稱之法定法官原則,其內容包括應以事先一般抽象之規範明定案件分配,不得恣意操控由特定法官承辦,以干預審判;惟該原則並不排除以命令或依法組成(含院長及法官代表)之法官會議(Präsidium)訂定規範為案件分配之規定。

               B.但法院案件之分配不容恣意操控,應為法治國家所依循之憲法原則。我國憲法基於訴訟權保障及法官依法獨立審判,亦有相同之意旨。

         8.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與訴訟權保障原則:此二原則皆為保障人民基本權利而生。此二原則相輔相成,故置於一處討論之。

           (1)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此概念源自英國大憲章,傳至美國。先前多解釋此原則為對於程序法之限制,多用於限制行政與司法之運作,其中訴訟權之保障正屬於程序法之部分。惟現行為保障人民基本權利,擴大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之適用,對於實體法之規範內容,亦有適用,以其周延基本權利之保護。

釋字第 709 號解釋文[節錄]
中華民國 87 年 11 月 11 日制定公布之都市更新條例第 10 條第 1 項(於 97 年 1 月 16 日僅為標點符號之修正)有關主管機關核准都市更新事業概要之程序規定,未設置適當組織以審議都市更新事業概要,且未確保利害關係人知悉相關資訊適時陳述意見之機會與憲法要求之正當行政程序不符

           (2)訴訟權保障原則:

               依釋字第 418 號理由書意旨,憲法第 16 條保障人民訴訟權,係指人民於其權利遭受侵害時,有請求法院救濟之權 利,法院亦有依法審判之義務而言。此種司法上受益權,不僅形式上應保障個人得向法院主張其權利,且實質上亦須使個人之權利獲得確實有效之保護。

         9.國家賠償體系原則:

            依憲法第 24 條規定,凡公務員違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權利者,除依法律受懲戒外,應負刑事及民事責任。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損害,並得依法律向國家請求賠償。明文揭示國家賠償法之上位概念。國家賠償法規定之賠償義務如下:

           (1)人之責任:

               依國家賠償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於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者,國家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公務員怠於執行職務,致人民自由或權利遭受損害者亦同。此條為公務員故意或過失之責任規定,屬於「人」的責任。

           (2)物之責任:

               依國家賠償法第 3 條規定,公共設施因設置或管理有欠缺,致人民生命、身體、人身自由或財產受損害者,國家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屬於無過失責任,國家必須賠償。

          10.一事不二罰原則:

               指國家不得對人民同一違反規定之行為或事件作多次、重複之處罰。所謂多次、重複應依不同處罰之個別目的判斷之。

               (1)依釋字第 503 號意旨,二者處罰目的及處罰要件雖不相同,惟其行為如同時符合行為罰及漏稅罰之處罰要件時, 除處罰之性質與種類不同,必須採用不同之處罰方法或手段,以達行政目的所必要者外,不得重複處罰,乃現代民 主法治國家之基本原則。

               (2)此原則不只限於行政罰之部分,舉凡國家對人民之裁罰權皆應受此原則之限制,否則國家將擁有無邊無際之裁罰權。

         11.平等原則:

              謂平等原則即指相同事件作相同處理,不同事件作不同處理。除非有正當合理之事由,否則不得有差別待遇。

             (1)依我國憲法第 7 條規定,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揭示了平等原則的內涵。其他如憲法第 129 條規定,本憲法所規定之各種選舉,除本憲法別有規定外,以普通平等、直接及 無記名投票之方法行之。又或依憲法第 159 條規定,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亦指出平等原則之精神。

             (2)平等原則亦落實於行政法之基本法律原則之中,並明文訂於行政程序法第 6 條規定,行政行為,非有正當理由,不得為差別待遇。詳請見本章中「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

         12.國民主權原則:

              依憲法第 2 條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此即國民主權原則。又依釋字第 645 號理由書意旨:

             (1)依憲法本文之設計,我國憲政體制係採代議民主,其後雖歷經多次修憲,惟憲法第 53 條規定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第 62 條、第 63 條規定,立法院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由人民選舉之立法委員組織之,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立法院有議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之權。又中華民國 86 年 7 月 21 日修正公布之憲法增修條文第 3 條第 2 項亦維持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之精神,是代議民主之政治結構並無本質上之改變。

             (2)憲法亦明定人民得經由創制、複決權之行使,參與國家意志之形成。在不改變我國憲政體制係採代議民主之前提 下,立法機關依上開規定之意旨,制定公民投票法,提供人民對重大政策等直接表達意見之管道,以協助人民行使 創制、複決權,與憲法自屬無違。

         13.租稅法律原則:

             (1)依憲法第 19 條規定,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此即租稅法律原則(又稱租稅法定原則),明示了法律若無納稅之規定,人民便無納稅之義務。因課稅是對人民財產之一種妨害,若未依法為之,則可能造成國家權力過度擴張,國家可以漫無依據的侵害人民之財產權。因此,納稅主體與客體、稅率、稅目、納稅方法與期間等等相關之租稅構成要件皆應明訂於法律中,以保障人民基本權。

             (2)依釋字第 660 號理由書意旨:

                 依憲法第 19 條規定,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係指國家課人民以繳納稅捐之義務或給予人民減免稅捐之優惠 時,應就租稅主體、租稅客體、稅基、稅率等租稅構成要件以法律定之。惟主管機關於職權範圍內適用之法律條 文發生疑義者,本於法定職權就相關規定予以闡釋,如係秉持一般法律解釋方法,且符合相關憲法原則,即與租稅 法律主義無違。

   (三)社會國原則

         憲法基本國策各條文。國家有義務調和社會對立,消弭階級,造就公平正義之社會。

   (四)多元文化國原則

         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憲法增修條文第 10 條)。藉由憲法的遵循消除不同族群間之歧見, 讓全民共識凝聚。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高普考 一般警察特考 鐵路特考

優惠資訊》

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