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憲判字系列】113年憲判字第9號︱立法...
公職考試|2024/11/20
-
高普考科目刪減對照表(113新制)
高普初、地特|2024/08/09
-
公務員口試有哪些?
高普初、地特|2024/03/20
-
公務人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轉任篇
高普初、地特|2024/01/26
-
公務人員-─-辭職再任人員篇
高普初、地特|2024/01/25
市場、貨幣、外匯與貿易 (一)
作者:陳雲飛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市場、貨幣、外匯與貿易 (一)
一、市場
(一)買賣是交易行為
現代社會中消費者所消費的物品絕大多數不是自己生產的,亦即鮮少有人透過自給自足方式過生活。生產者生產的產品並非自用,而是要銷售給消費者。也就是透過交易買賣行為滿足生活所需。產品是泛指能滿足人類需求的所有東西,而商品則是產品中經過買賣行為的東西,因此買賣行為發生的處所被稱為市場。我們通常看到的市場是有形,如日常生活中到處林立的各種商店。除了有形市場,亦有無形市場,如股票市場、保險市場。如今資訊科技發達,經由電腦也可從事買賣行為。買者和賣者的買賣行為,一般皆稱之為交易,因而市場也就是指交易發生的場所。
(二)有意願與能力才有交易行為
交易行為是以貨幣(錢)從事商品的交換。而交易行為的產生,除消費者有購買意願外,尚須消費者具有相對的購買能力,且商品的價格同為買賣雙方所接受。
(三)市場結構
我們依照「產品性質、廠商家數、競爭現象之是否存在及其強弱程度」來區分下述四種市場結構:
1.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市場:
買賣雙方的競爭者,人數眾多、市場資訊完全、資源完全流動,且產品性質齊一,任何人對商品的市場價格均不能發生影響或控制的作用,均是價格的接受者。完全競爭市場是一理想結構型態,在現代經濟社會事實上甚少 存在。某些農產品(例如稻米)會趨近完全競爭市場型態。
2.寡占(Oligopoly)市場:
寡占市場依產品性質,可再分為「同質寡占」與「異質寡占」兩種。
(1)同質寡占:
即產品間無差異,例如台泥與亞泥做出的水泥功能一樣。
(2)異質寡占:
產品間存在差異,例如報紙。
寡占市場由少數幾個主要的廠商控制,且彼此間具有相互依存性;該市場的進入障礙高、資訊不完全,為追求最大利潤有可能彼此勾結以控制產品的產量和價格,形成如卡特爾 (Cartel)的壟斷性組織,為不完全競爭市場之主要型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便被認為是寡占市場中「企業聯合」(Cartel)的代表。
3.獨占(Monopoly)市場:
獨占的定義就是只有唯一賣方,且產品無替代性。完全獨占市場無供給曲線,廠商為價格的決定者。依獨占形成的原因又可分為:
(1)自然獨占:
即獨占的型態是自然形成的。其特色在於需要大量的資本與設備的投入,如:鐵路、水電、自來水等;因生產規模非常大,進入成本很高,且一定要大規模生產才能壓低成本而獲利(規模經濟)。
(2)人為獨占:
即獨占的型態是人為(例如法律、專利、特許等)形成的。例如台灣的菸酒專賣、郵局獨占經營投遞信件業務之權等。
(3)生產要素獨占:
即由獨占原料形成的。例如以前台糖獨占台灣蔗糖原料市場。
(4)技術或配方獨占:
即由獨占技術或配方形成的。例如可口可樂。
4.獨占性競爭(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市場:
其性質存在寡占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間。廠商數量多但產品存有一定的異質性,因此個別廠商具有一定程度的獨占力,可決定一定範圍的價格。例如筆記型電腦市場。上述「寡占、獨占、獨占性競爭」市場,都屬於「不完全競爭市場」。
● 市場結構類型比較
完全競爭 寡占 獨占 獨占性競爭
買方數量 多 多 多 多
賣方數量 多 少數 唯一 多
產品性質 同質 同質或異質 無替代品 異質
市場訊息 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靈通
二、貨幣
(一)貨幣的意義與功能
1.意義:
貨幣是經濟社會中為社會大眾共同接受,並由政府立法強制賦予價值意義,可作為交易媒介與清償債務工具者。貨幣的定義,常因時因地而不同,一般來說作為貨幣的財貨皆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普遍接受性:
為一必要條件,凡為社會大眾廣泛接受作為交易媒介之物便是貨幣,其須具備不易毀損之特性以應付經濟體系內龐大的交易量需求。
(2)具備穩定的計算單位:
貨幣的持有價值是與各種各類商品貨幣價格息息相關的;當商品貨幣價格或貨幣的持有價值的不穩定性,將使社會對它的接受意願降低。另外,必須達成:
A.作為此社會人們交換的手段及償債的工具。
B.為衡量財貨價值的標準等任務,才可以稱為貨幣。故貨幣可定義為:「凡一種財貨,具有普遍接受性與穩定性的計算單位,能夠作為一般交換的媒介、償債的工具、價值的尺度,均可稱為貨幣。」
2.功能:
在現代的經濟社會中,一切的經濟活動皆與貨幣有著密切的關係,貨幣所提供的功能,亦即其用途與貢獻可分為兩類四項來說明:
(1)主要功能(基本功能):
A.交換的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貨幣最主要且最原始功能便是充當交易媒介。貨幣因具有普遍接受性及計算單位,故在一定社會之內,可以作為各種財貨勞務的交換媒介,所有財貨與勞務均可換為貨幣,而所得的貨幣亦可換為所需要的財貨勞務。交易媒介表現著貨幣的具體用途,人們可以使用貨幣以滿足交易的需要;貨幣經濟與物物交換最大差異在於人們利用貨幣潤滑交易流程以減少交易成本,消除了物物交換的不便,簡化交易,降低交易成本,進而促進生產分工及專業化;整體而言,有利於產出水準的增加、就業機會的提高,經濟發展的速度明顯的提升,增進經濟社會的效率。
B.價值的標準(Stand of Value):
又稱為計算的單位。有了大眾接納作為交易媒介的貨幣後,商品便可以該貨幣之單位做為標示交換比率(即價格)的基準,使得財與勞務的價值有了一致性的衡量標準,各種財貨勞務的價值便可用價格來表示,亦才可以比較各種不同財貨勞務間價值的高低,進一步使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能夠作最合理有利的計算與選擇。
(2)附屬功能(引伸功能):
A.價值的儲藏(Store of Value)
假設仍處於物物交換的時代,沒有貨幣,人們欲儲藏財富的價值,只有儲存貨物,但容易腐壞,而且不方便。 在現代社會中,當人們透過工作提供勞務換取所得後,消費剩餘的所得必須加以儲存,此時儲存貨幣是其中方式之一,亦即儲藏了貨幣所具有的購買力。貨幣不但儲存容易,且因貨幣的流動性大,可以隨時隨地換為所需的財貨與勞務,在正常情形下,貨幣價值穩定,故儲存貨幣,就是儲藏價值。值得一提的是,現代人常用的信用卡,是一種延期支付的信用交易工具,使消費者可先消費後付款。因此,信用卡有塑膠貨幣之稱,但因其不具價值儲藏之功能,不符合貨幣之定義。
B.延期支付的工具(Deferred Payment)
借貸行為的發展是現代信用經濟的基礎,然借貸行為若是承諾在未來某一時點償還同樣的實物,即使信用沒有問題,也易因財貨的大小、品質不同,而引起糾紛。貨幣可將實物借貸化成共同的計算單位,使債權、債務皆以貨幣表示,借貸行為因此更加方便。同時,生產者易藉由資金融通,取得其需的資本財,不啻鼓勵生產事業的進行。
3.貨幣供給與準備率:
由中央銀行所發出的通貨,包括流通於民眾手中與銀行保有準備金的通貨,為強力貨幣。法定準備率是指以法律規定的商業銀行對於存款所必須保持的準備金比例。
● 信用卡是一種延期支付的信用交易工具,使消費者可先消費後付款。因此,信用卡有「塑膠貨幣」之稱,但卻不是貨幣(因其不具價值儲藏之功能)。
(二)幣值與匯率
幣值代表一國貨幣的價值(或稱購買力),假如我們以美元為衡量標準,那麼新臺幣的幣值可以「1 美元兌換 30 元新臺幣」來描述,這種兌價也就是匯率。若以上述兌價為基準,假設現在 1 美元只能兌換 28 元新臺幣,那麼代表美元對新臺幣貶值(或稱新臺幣對美元升值),美元的購買力下降。而為什麼我們不說美元貶值,而是說美元對新臺幣貶值呢?這是因為世界各國貨幣本身的幣值每天都在不斷升貶(可以想像成股價),所以「美元貶值」指美元本身價值下降,「美元對新臺幣貶值」指美元相較於新臺幣是貶值的(可能是美元貶值且新臺幣升值;或美元、新臺幣都貶值,但美元貶值幅度較大)。至於幣值升貶的主要影響有:
1.升值有利進口貿易及出國旅遊,不利出口貿易:
一國貨幣升值代表外國產品變便宜(出國旅遊成本也降低),進口商成本降低,該國對外國貨的需求也增加(需求法則的反映)。相反的,該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會變貴,競爭力會下降,出口商訂單會減少。例如我國電子業以外銷為主,且商品以美元報價;新臺幣升值將大幅影響電子業獲利,這也是央行不願新臺幣大幅升值的原因之一。而傳統產業由於原物料多由國外以美元報價進口,新臺幣升值反而有利於成本之下降。
2.貶值有利出口貿易,不利進口貿易及出國旅遊:
一國貨幣貶值代表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變便宜,競爭力上升,外國對該國商品之需求增加(需求法則的反映),出口商訂單增加。相反的,外國產品變貴(出國旅遊成本也增加),進口商成本增加。
例如美國在 2008 年金融風暴後持續採寬鬆貨幣政策,放任美元貶值,使美國商品在國外產生價格優勢,透過刺激出口來復甦美國經濟。
(三)控制貨幣數量為重要課題
貨幣數量增多不見得是好事,如果社會上每一個人的貨幣數量都 增加了,這個時候社會上的商品並沒有增加,若每一個人都把所 有貨幣拿出來買商品,就只會促使商品的價格上漲。如果貨幣量 繼續增加,商品數量卻增加有限,這些分到較少貨幣者的生活愈 苦。因此控制貨幣數量為現代經濟社會之重要課題。
(四)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
依中央銀行法規定,中央銀行為國家銀行,隸屬行政院。為全國 金融行政管理機關、控制調節全國信用的最高機關,以及金融制 度中心。
1.中央銀行的職能:
(1)作為銀行的銀行,進行金融監管協調。
(2)發行全國貨幣,並控制全國貨幣供給量: 依中央銀行法規定,中華民國貨幣,由中央銀行發行。中央 銀行發行之貨幣為國幣,對於中華民國境內之一切支付,具 有法償效力。貨幣之印製及鑄造,由中央銀行設廠專營並管 理之。
(3)代理國庫,為政府財政機關,進行國際金融活動。
2.貨幣政策的目標:
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目標為維護經濟穩定,防止金融混亂對社 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其主要目標可分為四項:
(1)維持經濟穩定,安定全國金融體系。
(2)促進經濟正常發展。
(3)促進充分就業。
(4)平衡國際收支。
3.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用以穩定全國金融體系、調節景氣的工具, 可分為量與質的管制。
(1)量的管制(一般性管制):
A.公開市場操作
公開市場操作(又稱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調節市 場貨幣流通性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藉由中央銀行與指 定交易商進行有價證券買賣與外匯交易,吞吐基礎貨幣, 實現貨幣政策調節控制目標。
B.重貼現率政策
重貼現率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錢時,付給中央銀行 的利率,其高低會影響銀行的資金成本,進一步影響我 們在銀行存錢和向銀行借錢的利率。重貼現率政策具有 宣示央行貨幣政策方向與導引市場利率上升或下降的作 用,是預測市場利率最好的先行指標。舉例而言:
(A)市面資金過多時:
央行提高重貼現率,降低商業銀行借款需求,貨幣供 給量減少(緊縮性貨幣政策),一般市場利率提高。
(B) 市面資金短少時:
央行降低重貼現率,提高商業銀行借款需求,使貨幣 供給量增加(量化寬鬆性貨幣政策),一般市場利率 下降。
C.存款準備率:
為一般銀行存款準備金和存款間的比率(假設存款準備 率為 10%,則銀行每接受客戶 100 萬存款,其中 10 萬為 準備金不可動用)。存款準備率高則銀行可用來放貸的 錢變少,市場信用緊縮、利率提高,為一影響貨幣供給 量的強力政策。
(2)質的管制:
A.選擇性信用管制:
中央銀行以保證金比例、信用管制(不動產信用管制、 消費者信用比例)等金融工具,管理特定信用的流向與 流量。
B.直接管制:
中央銀行以信用分配、流動比例、利率上限等方式直接 干涉或控制銀行的信用創造活動與經營原則。 C.間接管制: 中央銀行透過道義說服使各銀行配合(例如發新聞稿或 請銀行喝咖啡之類,因只動嘴巴,又稱為下巴骨政策) 或自動信用管制。
● 通貨緊縮 V.S 通貨膨脹
通貨緊縮
一般指整體物價持續下跌。造成原因可能是政府的緊縮性貨幣政策, 或社會上生產過剩與消費減退的現象,帶動了物價下跌,長期性的通 貨緊縮將造成生產萎縮。
通貨膨脹
指整體物價持續上漲。造成原因可分「需求拉動」及「成本推動」兩 種。前者指商品及勞務的總需求大過總供給(過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 商品),後者指供給生產不足或生產成本上漲。兩者都會導致物價上 揚,相形之下貨幣貶值,此時靠領固定薪水的上班族群生活水準最易 降低,且對債權人(債主)不利
● 財政政策
定義
指經由政府徵稅與公共支出的調度,以防止經濟上的動盪,而達成物 價穩定、經濟成長、充分就業及所得分配的平均等目標。 換言之,乃指為達成特定的財政政策目標(亦即經濟政策目標)而予 以體系化的各種財政手段。
類型
可分為「緊縮性、擴張性、平衡性」財政政策三種。
-緊縮性:目的在抑制社會總需求,如增稅或減少財政支出。
-擴張性:目的在刺激社會總需求,如減稅或擴大財政支出。
-平衡性:不影響社會總需求,又稱中性財政政策。
優點
短期內即可產生效果(貨幣政策則會有延遲效應)。
缺點
要經立法院通過才能執行,執行上的限制較多。 貨幣政策因不必經過立法院,可立即執行。
實例
2009 年馬政府的消費券就是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代表。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優惠資訊》
暫無討論 |
百科問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