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與社區

作者:陳雲飛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學校與社區

學校與社區

 

一、學校生活

   (一)學校之功能

         學校教育對國家社會或個人,皆發揮了下列功能:

         1.對國家社會而言:

           (1)提高臺灣民眾的知識水準。

           (2)培養大量的知識精英。

           (3)有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階級的流動。

         2.對個人而言:

           (1)可讓學生學習適應社會的生活。

           (2)可讓學生學習基本知能。

           (3)可訓練未來國家的公民。

   (二)學校教育之階段

         1.義務教育:

           《憲法》所規定的國民義務教育,包括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

         2.選擇教育: 自主選擇的教育階段。如:

           (1)高中職校:含普通高中、綜合高中、職業學校。

           (2)大專院校:含技術學院、科技大學、一般大學。

           (3)研究所:含碩士、博士班。

   (三)學校裡的人際關係

         1.同儕關係:

           學習與同學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是學校生活中的重要課題。

         2.師生關係:

           老師是學生知識來源的主要傳授者、學習的引導者、生活的諮詢者,現代師生關係是雙向溝通的,強調的是亦師亦友,和諧相處模式。

   (四)學生自治

         1.目的:

           讓學生學習民主精神,理性表達個人意見,尊重別人想法,以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原則,以追求最大的共識。

         2.會議規範:

           (1)會議定義:

               三人以上,循一定之規則,研究事理,達成決議,解決問題,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者,謂之會議。一般會議以出席人數超過應到人數之半數,始得開會。

           (2)主席的產生與定位:

               會議之主席,除各該會議另有規定外,應由出席人於會議開始時推選,如有必要,並得推選副主席一人或數人。主席對於討論事項,以不參與發言或討論為原則。主席在表決時,以不參與表決為原則,但當正反票數相同時,主席可依個人自由意願加入表決,以達成最後決議。當所有提案都完成討論並作成決議後,由主席宣布散會。

           (3)出席者的權利與義務:

                A.出席人有發言、動議、提議、提案、討論、表決及選舉等權利。對於與會他人有失發言禮貌或有違議事規則等情事,有提出權宜與秩序問題並請主席制止或糾正的權利。不服主席決定者可提出申訴,且出席者對於會議一切問題均有質詢或答辯權、會議記錄檢閱權等等。

                B.出席人有遵守會議規則,服從決議等義務。未出席者亦同。

           (4)發言順序:

               若同時有兩人請求發言,則主席指定的發言原則,依序為:

                A.原提案人有所補充或解釋者。

                B.就討論之議案,發言最少,或尚未發言者。

                C.距離主席較遠者。

           (5)發言次數與時間限制:

               同一議案,每人不超過 2 次,每次以不超過 5 分鐘為宜。

           (6)動議種類:

                A.主動議:

                   有「一般主動議」、「特別主動議」兩種。特別主動議又可分為:復議動議、取消動議、抽出動議、預定議程動議。

                B.附屬動議:

                   以改變主動議之內容或處理方式為目的。其種類有:散會動議(又稱休息動議)、擱置動議、停止討論動議、延期討論動議、付委動議、修正動議、無期延期動議。

                C.偶發動議:

                   其種類有:權宜問題、秩序問題、會議詢問、收回動議、 分開動議、申訴動議、變更議程動議、暫停實施議事規則一部之動議、討論方式動議、表決方式動議。

           (7)動議提出時機:

               主動議提出時機以「一事不二議為原則」。附屬動議得在相關動議進行時提出,並優先討論或表決。偶發動議得在相關動議在場時提出,或於特定情況適時運用。

           (8)表決方式:

               有舉手表決、起立表決、正反兩方分立表決、唱名表決、投票表決等方式。提付表決時,對於人的表決為先提名先表決,對事的表決為後提名先表決

           (9)權宜問題:

               權宜問題是指在議場中的偶發事件足以影響議場個人或全體權利時,無論當時有任何動議或事件正在進行,都應立即提出權宜問題,由主席立即裁定,若當下未及時提出則不得再提。

           (10)秩序問題:

               秩序問題的地位僅次於權宜問題,且高於其他動議。為糾正議題進行時的錯誤,或有違議事規則並足以破壞議事秩 序,與會者可提出秩序問題。

           (11)選舉:

               選舉可採單記法、連記法或限制連記法。選舉完應當場開票,開票完畢由主席宣布結果。

二、在學習中成長

   (一)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格養成的重要基礎,人由出生至 6 歲就學前的家庭教育,對於其人格發展影響重大,是個人性格與行為養成,以及價值觀、生活習慣建立的黃金時期。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建立祥和的社會;有了家庭成員的努力,才有可愛的家庭。

   (二)學校教育

         1.臺灣的學校教育在清朝時主要是傳統私塾書院;日治時代則引進西式教育,但私塾仍存在;至民國 34 年後中華民國政府採行西式教育。

         2.個人受教育的時間分為學前教育、學校教育、補習教育、社會教育或終身教育。兒童在 3 至 5 歲期間,接受正式學校教育前所受的教育為學前教育。政府目前對學前教育之重視展現於:

           (1)著手規畫,普設高品質的公、私立幼兒園。

           (2)鼓勵各種機關設立員工子女幼兒園。

         3.學校教育分為義務教育選擇教育兩階段,終身學習強調人生全程教育,活到老學到老。義務教育國民的權利與義務民國 57 年義務教育由 6 年延長為 9 年,包含 6 年的國民小學教育與 3 年的國民中學教育,至 90 學年度改為九年一貫課程。民國 103 年開始施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選擇教育分別有普通高中、高職、綜合高中、五專、二專、二技、四技、大學、研究所、碩士班與博士班。

         4.教育改革是臺灣社會重要改革之一環,人文主義的教育精神漸獲重視,政府除著手改進各級各類考試、招生制度之外,並增設高中、大學,重視職業學校推動多元化入學方案,並且消除過去考試主導教學的弊病。

   (三)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相互配合,落實終身學習的理念,提供民眾再進修學習的管道。臺灣的社會教育規劃,除透過正規教育途徑,如國小、國中與高中的附設補校、大學與碩士班的推廣專班;亦透過非正規教育途徑,如各縣市文化中心與圖書館、社教館、美術館等機構舉辦推廣教育活動。更有空中大學利用傳播視聽媒體,推展成人進修的教育管道,使終身學習的推展更為普及(入學從寬,考核從實),以及社區大學理念推廣為社會教育注入新的強心劑,有助於學習社會的建立。

三、社區參與

   (一)傳統社區

         1.居民關係:

           (1)同鄉:如宜蘭漳州人的社區;鹿港萬華泉州人的社區。

           (2)血緣:黃厝庄這樣的地名,這就是因血緣關係而形成的傳統社區。

         2.居住形式:

           (1)集村:有好幾戶人家緊密的居住在一起。台灣集村形式傳統社區以南部平原地區較多。

           (2)散村:幾戶人家零星散布在田園之中,彼此間距離相當遙遠,這種形式便是散村。散村形式的傳統社區則以北部山區居多。

           (3)居民情誼:在傳統社區中,非常重視鄰里的互相合作

   (二)都市化社區

         1.居住形式多半為公寓。

         2.居民關係較為冷漠。

         3.居民情誼淡薄,不關心公共事務,喪失傳統守望相助與敦親睦鄰精神。

● 近代網路技術發達後,興起一種透過網路將眾多網民串連起來的虛擬社區環境,稱「網路社區」。例如各類網路論壇、網路遊戲、BBS、即時通、Facebook、教育部的亞卓市等。

   (三)社區發展

         1.定義:

            社區發展是一種多目標、長遠性、綜合性的社會福利事業,旨在透過社會運動方式與教育過程來培養社區意識,啟發社區民眾發揮自動自發、自助及人助的精神,貢獻人力、物力、財力,配合政府行政支援、技術指導,以改善社區居民之經濟、社會、文化等環境,提昇其生活品質。

         2.推行概況:

           民國 54 年行政院頒布「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確立了社區發展為我國社會福利措施七大要項之一,同時並明確規定「以採社區發展方式,促進民生建設為重點」。內政部為加強各方面之協調配合,貫徹社區發展工作之推行,乃擬定「社區發展工作綱要」,於民國 57 年呈由行政院令頒施行;並於民國 72 年修定為「社區發展工作綱領」;歷經三十餘年之推展,已取得豐碩之成果,為因應社會環境之變遷,使社區發展工作法制化,並期改變社區體質,使其更能達到民主、自治、自助之目標,乃於民國 80 年 5 月 1 日再修訂發布「社區發展工作綱要」採人民團體型態運作,目前臺灣地區已成立社區發展協會已達六千多個,賡續推行社區公共設施、生產福利、社區意識凝聚與社會福利社區化,以增進社區民眾福祉參與社區,共建家園。

         3.目前社區發展工作的主要措施

           (1)設置社區活動中心

               目前臺灣地區已設有社區活動中心四千多所,提供社區發展協會召開會議、辦理地方性青少年、婦女及老人活動,並作為社區居民平日休憩聚會之場所。另協助社區發展協會充實社區活動中心設施設備,以加強社區活動中心之各種功能,使社區活動中心能對社區民眾提供有效且多功能用途的服務。

           (2)辦理精神倫理建設活動

               為凝聚社區居民意識,提昇社區居民精神生活,由社區發展協會推動,辦理各種生活講座、社區刊物、兒童、青少年育樂休閒活動、婦女及老人健康活動、社區運動會、媽媽教室、民俗文化技藝活動、社區性福利服務等,以達成敦親睦鄰,促進社區居民互動的目標。

           (3)辦理社區守望相助

               透過社區居民共同的關注及付出參與,發揮我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傳統生活的理想,利用現代保全服務的提供或是傳統的街坊巡邏,強調「社區共同體」的概念,以促進社區居民更好、更安全的生活環境。

           (4)推動社區志願服務

               透過社區發展協會對社區內退休人員、家庭主婦、青年學生 等未開發人力,鼓勵參與社區服務,利用個別餘暇加以組織、激發潛能,按照個人興趣與專長,以協助社區自助、自治,針對社區基本資料調查,青少年、兒童團隊組訓,鄰里活動推展,貧病孤苦關懷訪問,社區環境整理,里鄰守望相助等活動,提供服務。

         4.社會福利社區化:

           為增進有組織、有計畫的福利輸送,強化家庭及社區功能, 結合社會福利體系與社區發展工作,整合社區內、外資源,建立社區福利服務網絡,以確保福利服務落實於基層,內政部 85 年 12 月 16 日核定實施「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實施要點」。其實施要領為:

           (1)選定福利社區:省(市)、縣(市)政府原則以社區(或聯合鄰近社區)為核心,以生活共同圈之服務輸送可近性、社區居民參與性、福利資源完整性作為規劃福利社區之範圍,經勘定後實施。

           (2)確認福利需求:指定專人協助社區訂定計畫,蒐集資料,了解民眾之問題及需求,掌握福利服務之現況,協調福利資源之運用,據以實施。

           (3)加強福利服務:以社區現有之福利工作,繼續加強辦理,進而擴大福利工作項目,充實服務內涵,並結合社區內、外福利服務體系,建立社區服務網絡,提昇社區服務品質。

           (4)落實社區照顧:推展社區福利機構小型化、社區化,並倡導福利機構開拓外展服務,促使資源有效利用。

           (5)配合國宅整建:增設福利設施,便利各項福利設施之使用,達成福利可及性之功能。

   (四)社區總體營造

         1.簡介:

           (1)「社區總體營造」主要希望由社區居民的觀點,重新詮釋與參與具有地域特色之文化性公共事務,強調透過「由下而上」、「民眾參與」、「社區自主」、「永續發展」等運作原則與方式,培養凝聚社區意識,開發利用社區人力資源,加強社區營造人才培育工作,強化社區組織運作,期能藉此喚起民眾參與民主社會的公民意識,逐步累積社區的基礎能量,凝聚居民共識,共同思考社區的發展方向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依「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獎助須知」寬列了「社區影像」、「社區刊物」、「地方文史」、「社區學習」、「文學藝術」、「社區工藝」、「傳統藝術」、「表演藝術」、「藝術創作」、「生態保育」、「文化資產」、「社區產業」、「其他領域」等 13 項補助領域。

           (2)社區營造的定義,簡單來說乃是利用各種方法,針對地域特色之文化性公共事務予以發揚光大,改造社區的整體文化,也就是讓社區居民總體的知識與行為的總集,表現的更有價值,更有助益性,而間接的提高了居民的人文素質,包括所謂的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才能和習慣等。由於精神面的提昇,也因此可能影響到優質化的公共硬體 (硬件),建設上更容易推動。

         2.社區總體營造計畫:

           (1)強化地方「自助互助」

               以社區為操作主體,政府分層負責,政策宏觀引導。開拓社區營造新的操作模式,協助地方政府落實推動社區營造,並透過擴大初階社區培育,以增加社區的視野,帶領更多的社區進入社區營造的領域。

           (2)促進社區生活與文化融合

               建立文化生活的永續傳承模式,轉化在地生活經驗。透過社區生活影像、文字、圖片紀錄、社區劇場等方式,結合社區遊學,帶動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重新激勵在地生氣。

           (3)激發在地認同情感

               協助社區進行內部幹部訓練,強化組織運作,引導民眾參與的社區組織模式,培養權利義務精神,激發在地共同情感。

           (4)開創在地特色的文化觀光內涵

               透過在地故事的紀錄及轉化,增加文化觀光的創意思考元素,創造出獨具台灣魅力的文化特色。

 

試題練習

1. 根據我國《民法》之規定,姻親包括三種,下列何者不屬於姻親的親屬關係?

(A)血親之配偶 (B)配偶之血親 (C)血親之配偶之血親 (D)配偶之血親之配偶     Ans:C

解析

民法:稱姻親者謂血親之配偶、配偶之血親及配偶之血親之配偶。

 

2. 根據一般議事規則之規定,當議場的突發事件或狀況,例如有人大聲喧嘩、鼓譟,造成會場秩序混亂,足以影響出席人的權益時,出席人得向主席提出何種問題,來保障開會成員的權益?

(A)秩序問題 (B)動議問題 (C)權宜問題 (D)程序問題                                     Ans:C

 

 

 

公職考試資料下載》

缺額最多公職考試,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

非警校生也能考,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

考試門檻低,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

更多考試資訊》

高普考 一般警察特考 鐵路特考

優惠資訊》

立即線上諮詢/來班來電洽詢

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息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