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族簡介-1

作者:洪大正

台灣原住民族簡介-1


基本生活

一、生態、聚落型態及建築方式

原住民非常懂得因地制宜,什麼樣的地理環境,建築出什麼樣的居住文化。如:
(一)達悟族半穴居:符合蘭嶼海島夏季多颱風、冬天東北季風肆虐的氣候。
(二)排灣、魯凱、布農族的石板屋:盛產石板頁岩外且深藏於叢山密林中,不易讓人覺察。
(三)居住在高山地區的泰雅、太魯閣、賽夏、鄒等族:則選擇以竹子、樹木、茅草為材,搭建自己的家屋。

二、族群歷史

早期台灣的住民所使用的語言屬於南島語言,與東南亞、南太平洋島嶼使用的語系相同,因此被歸類為南島語族(Austronesian)。臺灣南島民族在過去的歷史中大都沒有文字紀錄,直到三百多年前,尤其在荷領時代,對台灣部分平埔族才有較詳細可靠的紀錄。因此在那之前的歷史,都可算是史前史。對於南島民族的研究,到後來公認以語言學的研究方式探討其起源與遷徙,最為適當。

三、社會組織

(一)聚落組織
1.聚落指的是人群聚居最小的單位,清代以來台灣原住民的聚落通稱為社,漢人聚落則稱為庄。原住民聚落的性質,大體可以分成三類:
(1)第一類:與部落組織相一致。
(2)第二類:以族人的血緣團體或祭祀團體相一致。
(3)第三類:為純地緣型團體,由一部落的若干氏族或小祭祀團結合為一社。
2.部落是以地域社會為基礎的最原始政治組織。大致上部落有兩大類型:
(1)聚居型部落的成員比鄰而居,以會所為中心,周圍分布著耕地、獵場、漁區。
(2)散居型部落的成員分散在附近的山區,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
(二)年齡階級
在台灣原住民社會中,許多部落有年齡階級與會所制度。男子在到達一定年齡後,就會依其社會責任,被編入不同的年齡階層中,並進入會所受身心上嚴格的訓練。年齡階級與集會所所蘊含的社會意義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在依年齡階級而形成的社會秩序下,對年輕人實施一連串的嚴格訓練。
(三)親族組織
在台灣原住民社會,家族是最堅強的共有財產和共同生活基本單位,因此財產繼承權和家長權是並行的。台灣原住民的親族組織類別分為氏族社會和世系群社會兩種。氏族社會以其血緣繼嗣方式分為父系氏族社會和母系氏族社會。世系群社會同理分成父系世系社會、母系世系社會及雙性繼嗣世系社會。

四、生命禮俗

(一)婚姻
各族群都嚴守一夫一妻制,不允許重婚,也禁止同姓和近親結婚,並區別正式的婚姻與苟合。
(二)生育
一般家庭重視男孩的出生,但撫養時並沒有重男輕女的現象。
(三)命名
不論父系或母系制度,大都由父母親來命名。名字的選擇是命名者的責任。命名的方法不一定,最常見的是繼承祖先的名字。

五、祭典儀式

(一)傳統信仰
一般而言,台灣原住民諸族的傳統信仰應為泛靈信仰。所謂的「泛靈」指的是天地萬物、自然界現象、祖靈等皆有其靈。
(二)傳統祭儀
祭儀,是台灣原住民族文化極重要的部分。原住民的祭儀種類很多,族群互異;而各族群本身不同的祭儀也具備不同的意義。如:賽夏族的矮靈祭、阿美族的豐年祭皆可說明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多元性與豐富性,及其深具文化意涵的社會機制。 
(三)當代信仰
一般而言,台灣原住民各族的當代信仰體系中,以基督教長老會及天主教為最多,另有真耶穌教會等。除此之外,仍有少數保持傳統信仰及漢人民間信仰。而在日常生活中,原住民各族傳統信仰裡的部份「禁忌」仍被遵守著。

六、衣飾文化

服飾本身具有以下六種屬性:
(一)顯示了社會階層以及特殊身分或事蹟的意涵。
(二)與社會組織的組成原則息息相關。
(三)具有男女分工的特性。
(四)反映了文化接觸所造成的社會變遷。
(五)為族群認同的重要表徵。
(六)具有傳統藝術美學的意涵。

七、工藝文化

在許多文化中,擁有創造力的藝術家與工藝技術者,往往被視為擁有超自然的能力。在台灣南島民族中也有這種情形,可以從他們的建築、宗教場合、服飾、製陶等物質表現上看出,並有極高的成就。
(一)紋面
紋面藝術具有族群辨識、成年的標誌外,也是生命禮俗的表現,象徵傳統追求的美立成熟與尊嚴。
(二)陶藝
傳統陶甕對排灣、魯凱族而言是地位權勢的象徵,永遠擺放在家中顯著的地方。阿美婦女也擅製陶,製作出包括日常用具的鍋、杯、湯碗等,造型獨特古樸。過去製陶是一項神聖的工作,因為有一部份是祭祀用的陶器,開工時要祭拜,製作中有種種禁忌。達悟族人製作的陶器和生活息息相關,像是煮飛魚的陶甕或盛菜的碗盤,通常是男子的工作。
(三)雕刻
木雕在原住民文化上具有象徵意義,主要和階級社會及宗教信仰有關。從部落觀點來看,雕塑維繫著族群文化傳承延續。以個人觀點來看,木雕是原住民在生活創作上最佳的表現方式。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