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經濟主要學派(三)

作者:蘇文

總體經濟主要學派(三)

新興古典學派

1.1970年代以後,工業化產品日趨增多,除了股票與債券市場以外,許多衍生性金融商品,更大量在金融市場出爐,經濟體系進入資訊爆炸的時代。對生產者而言,透過這些資訊,可以隨時瞭解其所生產的少數產品動態,且又因常接觸這些商品,故對這些商品訊息較易掌握。
2.然而,對消費者而言,其所面對的市場商品不常接觸,且種類多如牛毛,所以對商品的相關訊息,不易掌握。因此,造成生產者與消費者訊息不對稱。在訊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消費者僅能利用其所獲得的有限訊息,對市場進行預期。此即為理性預期,此種預期會影響其經濟行為,進而影響經濟結果,乃新興古典學派的核心思想。

新興凱因斯學派

(一)背景
20世紀70年代,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的經濟出現了「停滯性通貨膨脹」,原凱因斯學派之學者由於無法解釋該現象,而受到了盧卡斯(Lucas)、巴羅(Barro)、弗利德曼(Friedman)等人新興古典經濟學派的學者批評。為了反擊新興古典學派的批評,勞倫斯鮑爾等學者,便依據原凱恩斯的觀點精髓,並採用新興古典學派的框架,發展出新興凱因斯學派。
(二)主張
1.基本觀點
工資自由地調整促成勞動市場始終維持均衡,物價自由地調整促成商品市場始終維持均衡,並未獲得支持凱因斯學派論點的學者之認同。這些支持凱因斯學派論點的學者主張:即使接受理性預期的假說,現實社會仍存在著契約制度促成短期工資或物價的僵固,促使短期商品的標價不會輕易變更。而物價僵固的原因,又包括:
(1)菜單成本(Menu Cost):
餐廳的菜單得花錢印刷,印好了就不會天天換。由於每天更換菜單成本太高,需要重新印製價目表,因此若菜單價目表變動的次數過多,那也會給餐廳帶來不必要的成本。故大多數企業並不會頻頻調整其產品價格,相反的,企業往往會將產品價格維持在幾周、幾個月,甚至幾年內不變,使得物價存在僵固性。
(2)拍賣市場(Auction Market)與顧客市場(Customer Market):
為維護自身與顧客間的良好關係,廠商往往不願輕易調整價格。
2.衍生理論
這些學者經過十多年來的耕耘,分別提出了契約工資理論(wage contracting theory)、效率工資理論(efficiency wagetheory)、工資談判理論(wage bargaining theory)、菜單成本理論(menu cost theory)、及不完全競爭的總體理論等。這些努力的成果不僅得以讓凱因斯學派以嶄新的風貌重新站上經濟學的舞台,而且也被譽為「新興凱因斯學派」。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