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避險交易

作者:林一元

期貨避險交易

期貨避險交易
   

何謂避險

風險即損失發生的機會,規避價格變動所造成之風險,便稱之為避險,而期貨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規避現貨價格變動的風險。

多頭避險與空頭避險

一、多頭避險
1.定義
未來需要購入現貨,擔心未來價格上漲,故先購入期貨避險。
2.操作
進場日:賣現貨或手上無現貨,買期貨。
平倉日:買現貨,賣期貨。
(1)先簽定期貨合約,將目前價格透過期貨合約鎖住:
擔心未來價格上漲,代表目前現貨價格相對較便宜,故先以目前之價格簽定期貨合約,未來到期進行交割時,即以此價格進行買入交割。
(2)期貨平倉利益彌補現貨交易損失:
於簽定後至到期前,若期貨合約之市場價值亦上漲,故可考慮出售手上的期貨合約,以賺取平倉價差,再以此價差彌補現貨價格上漲之損失。
3.多頭避險者
(1)未來需要取得現貨,面臨價格上漲風險者:
擔心未來價格上漲,使得取得成本增加。
(2)擔心利率下跌者:
例如仰賴利息收入之退休人士、銀行擔心利率下跌使放款利息收入減少者,可先購入公債期貨,由於債券價格與利率呈反向關係,故未來若利率下跌,則公債期貨價格上漲,此時便可出售公債期貨獲利,藉此彌補利率下降導致收入減少的損失。
(3)未來將有外匯支出,擔心外幣升值:
例如台灣進口商將於三個月後向美國進口一批貨物,並以美元計價,此時台灣進口商擔心未來美元升值,故可先購入美元期貨避險。
(4)股市放空者:
放空股票將進行回補,擔心未來股價上漲者,可先買入股價指數期貨避險。
未來若股價上漲,大盤指數亦隨之上漲,可將原先買入之股價指數期貨賣出,賺取平倉差價,以彌補投資人須以較高成本回補(買回)股票,所造成之損失。
二、空頭避險
1.定義
未來需要出售現貨,擔心未來價格下跌,故可賣出期貨避險。
2.操作
進場日:買現貨或手上有現貨,賣期貨。
平倉日:賣現貨,買期貨。
(1)先簽定期貨合約,將目前價格透過期貨合約鎖住:
擔心未來價格下跌,代表目前現貨價格相對比較高,故先以目前之價格簽定期貨合約,未來到期進行交割時,即以此價格進行賣出交割。
(2)期貨平倉利益彌補現貨交易損失:
於簽定後至到期前,若期貨合約之市場價值亦下跌,故可考慮同時買入的期貨合約,以賺取平倉價差,再以此價差彌補現貨價格下跌之損失。
3.空頭避險者
(1)未來需要出售現貨或目前持有現貨,面臨價格下跌風險者:
擔心未來價格下跌,使得銷售收入減少。
(2)擔心利率上升者:
例如須對外籌資借款之資金需求者,擔心未來利率上升,恐使借款成本增加,故可先賣出公債期貨,由於債券價格與利率呈反向關係,故未來若利率上升,則公債期貨價格下跌,此時可便宜買回公債期貨,平倉獲利,藉此彌補利率上升導致利息增加的損失。
(3)未來將有外匯收入,擔心外幣貶值:
例如台灣出口商將於三個月後將自美國收取一筆貨款,並以美元計價,此時台灣出口商擔心未來美元貶值,故可先賣出美元期貨避險。
(4)股市投資者:
投資股票將售出脫手,擔心未來股價下跌者,可先賣出股價指數期貨避險。
未來若股價下跌,大盤指數亦隨之下跌,可將原先賣出之股價指數期貨買回,賺取平倉差價,以彌補投資人須以較低價位出售股票,所造成之損失。

直接避險與交叉避險

一、直接避險
期貨與現貨為同一商品下之避險策略。
二、交叉避險
該現貨商品本身無期貨商品可避險時,以相關性高的期貨商品來進行避險。
1.相關性
除須考慮期貨與期貨標的物間之相關性外,尚須考慮現貨與期貨標的物之相關性,以進一步連結成現貨與期貨之相關性。
2.避險效果
(1)由於用以避險之期貨標的物,與現貨標的物間仍有落差,故一般而言,交叉避險的效果,較直接避險差。
(2)交叉避險效果,直接受「期貨價格與所持有現貨價格之關聯性」所影響,故當關聯性低者,則基差波動大,恐難達到避險效果。

帶狀避險與疊式避險

若市場投資人希望透過短期利率期貨,規避利率風險,可採取帶狀避險或疊式避險:
一、帶狀避險(Strip Hedge)
又叫做分批避險。利用到期日不同之數個期貨合約,加以串接,以涵蓋整個避險期間。
1.優點
可涵蓋整個避險期間,提高避險效果。
2.缺點
遠期月份合約之流動性相對較低。
二、疊式避險(Stack Hedge)
又叫做集中避險。由於近期月份合約之流動性較高,故完全以近期月份合約來規避,待近期合約到期時,再展延至下一個交割月份,亦即以換約之方式進行。為避免期貨合約到期前之價格大幅波動,大多在合約到期前一至二週執行換約。
1.優點
近期月份合約之流動性較高。
2.缺點
合約到期時才逐次展延換約,故交易成本較高,無法涵蓋整個避險期間,容易造成期貨與現貨損益難配合。
若避險之現貨部位金額龐大,為避免期貨合約結清時造成價格波動劇烈,同時亦考慮到因換約可能造成交易成本增加,故將期貨合約分散於不同到期日為佳,即「帶狀避險」。

正向市場V.S.逆向市場

期貨價格=現貨價格+持有成本,其中持有成本包含管理費、保險費、倉儲費、利息費用等等。因此,在合理之情況下,期貨價格>現貨價格。
一、正常市場(Normal Market or Premium Market)
正常之下,期貨價格應高於現貨價格,故期貨價格>現貨價格者,稱之為正常市場,又叫做溢價市場。
二、逆向市場(Inverted Market or Discount Market)
特殊因素,諸如農產品未來產量過剩,或市場需求大幅下滑等,導致期貨價格低於現貨價格,稱之為逆向市場,又叫做折價市場。

基差

一、定義
基差(B)=現貨價格(S)期貨價格(F)
二、影響因素
1.持有成本之高低
持有成本越高,合理之期貨價格越高,則基差越小基差<0;反之,則基差越大。
2.現貨價格之變動
若現貨標的物當前供給不足,然預期未來供給將大幅增加,如此將使現貨價格大於期貨價格,使得基差>0。
三、基差與市場特性
1.正向市場
現貨價格(S)<期貨價格(F),B=S-F<0正向市場,基差為負。
2.逆向市場
現貨價格(S)>期貨價格(F),B=S-F>0逆向市場,基差為正。

基差變動之模式

一、基差轉強V.S.基差轉弱
無須判斷正向市場或逆向市場。
1.轉強(Strengthen)
(1)在基差>0之下,數值由較小正值轉為較大正值(ex.4→5)。
(2)在基差<0之下,數值由較大負值轉為較小負值(ex.5→4)。
(3)基差>0轉為基差<0(ex.5→4)。
2.轉弱(Weaken):
(1)在基差>0之下,數值由較大正值轉為較小正值(ex.5→4)。
(2)在基差<0之下,數值由較小負值轉為較大負值(ex.4→5)。
(3)基差<0轉為基差>0(ex.4→5)。
二、基差變大V.S.基差變小
首先須判斷正向市場或逆向市場,接著再以基差的絕對值大小來判斷強弱(ex.原本4→5為基差轉弱,取絕對值:∣4∣=4→∣5∣=5,即為基差變大)。
1.正向市場
由於基差為負值,因此:
(1)基差轉強(ex.5→ 4),取絕對值:
∣5∣=5→∣4∣=4,即為變小(窄)。
(2)基差轉弱(ex.-4→-5),取絕對值:
∣-4∣=4→∣-5∣=5,即為變大(寬)。
2.逆向市場
由於基差為正值,因此:
(1)基差轉強(ex.4→5),取絕對值仍為4→5,即為變大(寬)。
(2)基差轉弱(ex.5→4),取絕對值仍為5→4,即為變小(窄)。

基差變動與避險效果

一、多頭避險
1.進場:買期貨,賣現貨賣基差。
2.平倉:賣期貨,買現貨買基差。
由於多頭避險時,係先賣出基差,因此又叫做空頭基差,平倉時再買入基差,故基差轉弱必能獲利。
二、空頭避險
1.進場:賣期貨,買現貨買基差。
2.平倉:買期貨,賣現貨賣基差。
由於空頭避險時,係先買入基差,因此又叫做多頭基差,平倉時再賣出基差,故基差轉強必能獲利。

避險損益估計

一、透過現貨與期貨之買賣價格計算
若貿易商以$6.72/英斗的價格,買入52,000英斗玉米,同時以8.05/英斗的價格,賣出10口期貨合約,合約規模為每口5,000英斗。於三個月後,以$6.90/英斗賣出玉米,並以$8.03/英斗平倉期貨,則此舉之避險損益
二、透過基差變化計算
大陸紡織業向澳洲進口棉花200,000磅,當時價格為73美分/磅,為防止未來價格上漲導致成本增加,紡織業買入10口棉花期貨避險,價格為78美分/磅。於到期時,現貨價72美分/磅,期貨以76美分/磅平倉,則此舉之避險損益
進場當日基差:73¢78¢=5¢
平倉當日基差:72¢76¢=4¢
依據「多弱空強」原則,多頭避險在基差轉弱時能獲利,而本題為基差轉強:5¢→4¢,因此該避險行為反而造成1¢損失:
1¢×200,000=200,000¢=$2,000損失$2,000。

期貨避險比例

一、避險比例
避險比例=(期貨數量(買或賣))/現貨數量
每單位現貨需要多少單位期貨來進行避險。
二、避險比例之高低
應提高避險比例,即應增加期貨部位數量之狀況
現貨市場價格風險變大。
期貨市場價格風險變小。
期貨與現貨之相關程度增加。
應降低避險比例,即應減少期貨部位數量的狀況
現貨市場價格風險變小。
期貨市場價格風險變大。
期貨與現貨之相關程度減少。
三、最適避險比例
即風險最小的避險比例-
最適避險比例(H)= = = × 
 :現貨(S)與期貨(F)之相關係數
 :現貨(S)標準差
 :期貨(F)標準差 
 :現貨與期貨之共變異數 × × 
 :期貨變異數 
四、單純期貨避險策略
1.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同向且同幅度變動下
依據現貨部位與期貨部位相同價值之概念,建構避險比例,稱之為「單純避險策略」。
2.期貨契約避險口數之計算
五、β系統風險
1.投資風險
投資總風險=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
(1)非系統風險:
又稱公司風險,即因公司企業本身所個別產生之風險。由於該風險可透過多元投資組合來加以分散,故又叫做「可分散風險」。
(2)系統風險:
又稱市場風險,即因總體環境因促使市場發生變化,所產生之風險。由於該風險是全面性的,無法透過多元投資組合來加以分散,故又叫做「不可分散風險」。
2.β值
對理性投資人而言,會將其投資加以分散,而非系統風險便是透過投資分散之策略,使其降至最低,甚至使其為0。因此,投資組合只考慮無法分散的系統風險。而系統風險又以β來衡量
(1)β>1,投資組合風險,大於市場平均風險
報酬波動幅度>市場報酬波動幅度。
(2)β=1,投資組合風險,等於市場平均風險
報酬波動幅度=市場報酬波動幅度。
(3)β<1,投資組合風險,小於市場平均風險
報酬波動幅度<市場報酬波動幅度。
六、股價指數期貨
1.降低系統風險
系統風險無法透過投資組合加以分散,因此產生了股價指數期貨。
2.避險原理
若A君手上持有2,000萬元之股票資產,此一投資組合恐因系統風險(ex.金融風暴)而造成損失,故A君可透過賣出股價指數期貨,來規避此類風險,屆時若因金融風暴衝擊全球市場,導致股價全面下跌,A君可買入已下跌的股價指數期貨進行平倉,藉此獲利以彌補股票市場之損失。
3.股價指數期貨避險之口數
期貨契約避險口數= ×(目標β-原來β)
七、合成資產
投資人可藉由買進現貨並賣出期貨部位,其報酬等同於買進債券賺取利息收入,此套利策略稱之為「合成債券部位」。
1.現貨-期貨=合成債券買現貨+賣期貨=合成債券。
2.上式亦可表示為:債券+期貨=合成現貨
就期貨基金經理人(CPO)而論,可透過股價指數期貨構建合成資產。
(1)當股市前景看壞時,可考慮從下列方法中,擇一採用:
A.處分起始時的股票現貨部位,將所獲得之資金轉入債券市場。
B.保留起始時的股票現貨部位,放空(賣空)股價指數期貨。
(2)當債市前景看壞時,可考慮從下列方法中,擇一採用:
A.處分起始時的債券現貨部位,將所獲得之資金轉入股票市場。
B.保留起始時的債券現貨部位,做多(買入)股價指數期貨。

避險效果

一、避險績效之影響因素
利用期貨與現貨價格間存在同向變動的關係,並藉由一買一賣構成避險投資組合(以基差風險取代價格風險)。換言之,基差之變化,決定避險效果的優劣,而下列因素更直接影響基差之變化:
1.期貨標的物之相關性
標的物相關性越高,避險績效越好。
2.到期月份:
期貨交易之到期月份,係由交易人自行選擇。若交易月份選擇不當,則很可能影響期貨之流通性,除此之外更可能因為換約而增加交易成本,進而影響避險績效。
3.期貨操作之方向(多頭或空頭)
操作方向影響基差變動,而基差變動又決定避險績效。
二、完全避險
1.定義
避險操作能完全消除現貨部位的價格風險,以「基差不變」為必備條件,亦即期貨與現貨兩條價格曲線間,等距平行,也就是基差為一固定值。
2.無法達到完全避險效果之原因
(1)期貨與現貨價格不完全相關。
(2)基差變動不確定。
(3)期貨交易規模已標準化,難以與現貨之質量相配合。
(4)期貨交割日,與現貨價格風險消除日非同一天。
三、靜態避險V.S.動態避險
1.靜態避險
持有至到期日而不調整避險比例之策略。
2.動態避險
在避險期間密切留意市場動態與避險組合之市值,隨時調整期貨數量。

適避險比例之迴歸分析模式

一、迴歸分析
統計學的一環,主要探討二個或二個以上變數間之影響關係。對於現貨與期貨這兩個變數,即可用線性迴歸方程式進行分析:
y=a+bx+ε,a、b為迴歸係數,ε為誤差項將現貨價格變動幅度△S,與期貨價格變動幅度△F,分別帶入應變數與自變數y、x中:
△S=a+b△F+ε
二、最小避險比例
迴歸式△S=a+b△F+ε中,b即為最小風險比例。
三、避險績效
以判定係數(R2)來檢視
判定係數(R2)=迴歸變異/總變異=1-不可解釋之變異/總變異=1- 
其中:
Var(ΔS)=Var(a+bF)+Var(ε)總變異=迴歸變異+不可解釋之變異。
0<R2<1,且誤差變異數Var(ε)即為「基差風險」。

期貨交易避險

一、商品期貨避險
判斷應採取何種策略(多頭避險或空頭避險)。
基差變動分析:
進場:基差= - 
平倉:基差= - 
依據多弱空強原則,估算避險後之損益。
期貨損益計算:
有效售價=平倉時現貨出售價格 ■(+期貨部位獲利@-期貨部位損失)
淨進貨成本=平倉時現貨買入價格 ■(+期貨部位損失@-期貨部位獲利)
二、外匯期貨避險
有效匯率之計算
有效買進匯率,等同於商品期貨之淨進貨成本:
有效買進匯率=平倉時即期匯率 ■(+期貨部位損失@-期貨部位獲利)
有效賣出匯率,等同於商品期貨之淨銷售價格:
有效賣出匯率=平倉時即期匯率 ■(+期貨部位獲利@-期貨部位損失)
三、利率期貨避險
有效融資利率,等同於商品期貨之淨成本
有效融資利率=平倉時利率 ■(+期貨部位損失@-期貨部位獲利)
淨發行價格,即淨募集價格,等同於商品期貨之淨售價
淨發行價格=平倉時公司債發行價格 ■(+期貨部位獲利@-期貨部位損失)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