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之梁傳概述

作者:陳雲飛

十三經之梁傳概述

作者:   

穀梁赤撰。

內容:   

以解釋春秋經的義例為主。

學派:   

今流傳本為今文。

特點:   

鄭玄六藝論云:穀梁善於經;晉范寧穀梁傳序云: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宋胡安國云:公羊、穀梁辭辯而義精,玩辭以義為主,則當習公穀。

注疏:   

春秋穀梁傳注疏,是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與公羊傳相近之處,一係沒有續經及續傳,二係亦用問答式之解釋體以為之,後稱「公穀體」。)

論語

作者:   

乃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作。

篇數:   

論語今傳本二十篇,始於學而,終於堯曰。習慣上稱前十篇為上論,後十篇為下論。趙普嘗謂宋太宗曰:「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版本:   

1.古論語二十一篇:於漢武帝時出於孔壁中,屬古文。

2.齊論語二十二篇:為齊國所傳之本。屬今文。

3.魯論語二十篇:為魯國所傳之本。屬今文。

4.張侯論:張禹(為西漢成帝師,封安昌侯,故曰張侯)本習魯論,又兼講齊論,後遂合而考之,從魯論二十篇為定。號張侯論,今之版本。

內容:   

論語的內容,可以「仁」字作為重心。

價值:   

論語一書,雖為雜錄之書,但可以說是孔子學說的代表文獻。

注疏:   

歷代注家以魏何晏之論語集解、宋朱熹之論語集注、清劉寶楠之論語正義為最著。

孟子

篇數: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今本七篇。

作者:

孟子七篇非出一人之手,非輯於一時,或由公孫丑、萬章輩隨時筆記,而經孟子潤色而成。

內容:   

1.孟子闡揚孔子學說,崇仁義,道性善,貴王賤霸,唐韓愈以為孟子之功不在禹下。

2.孟子之教育思想,主張自得。

3.孟子論性,性善諸說,持論堅定;與告子雄辯,開辯論之先河。

4.孟子政治思想本於孔子,然其所倡民貴君輕之說,實開今日民本、民權之先河。

地位:       

孟子原屬子部,直至宋朱熹作四書集注,宗程子之說,以為孟子傳孔子之道統。自此孟子升格為經書。宋光宗紹熙間,叢刻十三經,孟子正式被收入,為十三經之一。

注疏:   

孟子注疏是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注家以漢趙岐章句,宋朱熹集注,清焦循正義為最重要。)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