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澳及大洋洲-世界地理
導遊領隊|2024/04/12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1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美洲-
導遊領隊|2024/04/09
魏晉南北朝的演進 (三) - 中國歷史
作者:陳亦凡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魏晉南北朝的演進 (三)
三、學術與宗教
(一) 清談與玄學
1. 創始:
清玄之風始於魏晉之際,為南北朝學術主流,何晏、王弼首開其端,以洛陽為中心,以外多研習
儒學。
● 竹林七賢 |
• 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 7 人。 • 當時的活動區域在山陽縣(今河南輝縣西北)一帶,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即使他們的思想傾向 |
2. 談論主題:
「三玄」,即老、莊、易,東晉以後,佛學也融入其中。
3. 影響:
使知識分子趨於消極、逃避現實,形成萎靡頹廢的風氣。
(二) 文史與科技
文 學 | |
東漢 | 文章漸趨排偶。 |
魏晉南北朝 | 駢體文正式形成。 |
南朝梁 | 劉勰的「文心雕龍」為著名之文學理論著作。 |
史 學 | |
四史 |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
名著 | 晉陳壽《三國志》、南朝劉宋范曄《後漢書》、梁沈約《宋書》、梁蕭子顯《南齊書》、北齊魏 收《魏書》。 |
地理學 | |
北魏酈道元所著作的水經注,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蹟、人物典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 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
|
科 學 | |
曹魏 | 馬鈞改良織布機、製造翻車。 |
南朝劉宋 | 祖沖之推測精密的圓周率,並製造千里船。 |
農 學 | |
《齊民要術》:保存得最完整的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紀錄,由北魏賈思勰所著,是紀錄當時黃河流域下游地區農林漁 牧與釀造、烹飪、儲糧與治荒技術的專書。 |
(三) 道教的由來與發展
道家與道教 | ||||||||||||||
秦漢時代方士奉老子為始祖,於是學術上的「道家」與宗教性的「道教」混淆。 | ||||||||||||||
道教的創始 | ||||||||||||||
|
||||||||||||||
禁 教 | ||||||||||||||
北周武帝曾禁佛道二教,但不久又令立道觀。 | ||||||||||||||
重要人物 | ||||||||||||||
|
(四) 佛教的傳入與盛行
印度佛教的發展 | ||||||
創始人:釋迦牟尼,西元前 6 世紀末春秋晚期,約與孔子同時。 | ||||||
傳入中國之濫觴 | ||||||
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大月氏使者伊存東來,博士弟子秦景憲(景盧)曾跟他受浮屠佛經。 | ||||||
西域求經之始 | ||||||
|
||||||
北方興盛 | ||||||
|
||||||
江南大行 | ||||||
|
四、民族文化的融合
(一) 胡漢融合
1. 春秋戰國:
(1) 使蠻、夷、戎、狄與漢族融合。
(2) 促使秦、漢大一統的出現。
2. 魏晉南北朝:
(1) 使匈奴、羯、羌、氐、鮮卑等五胡與漢融合。
(2) 其中以鮮卑漢化最深,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更促使胡漢徹底同化。
(二) 南北文化的交流
1. 歷史重心南移:
(1) 由黃河流域向江南發展。東漢以後逐漸向南發展,江南社會基本上較北方富庶。奠基於三
國孫吳的開發江東。
(2) 漢末時,中原人士避亂至荊、揚和交州,永嘉之亂時,南走至江南的中原人士特別多。
(3) 魏晉南北朝的江南是中原正統王朝的所在,亦是中原文化傳播發展的主要地區。
2. 文化交流:
中原正統文化與吳越土著文化的交流。尤其在東晉實施土斷制度後,南遷漢人更與當地人士融
為一體,北方人學習南方人的生活習慣,南方人也染上了北方人的語言文化等。
進階學習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 |
北魏孝文帝年幼即位,由祖母馮太后攝政,馮太后是漢人,曾進行漢化改革,孝文帝受此影響,故即 1. 遷都洛陽: 孝文帝認為舊都平城為用武之地,不適合作為一國首都,而河洛為歷史名都,經濟發達,通運四 2. 推行漢化: 全面改革鮮卑舊俗,主要政策有:禁胡服,改採漢人服制。以漢語取代北(胡)語,若 30 歲以下 3. 影響: 這些政策使北魏的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皆獲得極大進展,且使得胡漢之間的民族 |
考試資訊》
英文專修》雪薇英文專修班課
暫無討論 |
百科問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