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主政治的發展

作者:陳奕凡

近代民主政治的發展

一、法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一)民主自由的力量後盾:工業革命
新式工業國    法國、比利時。
民主自由增強    工商發達,中產階級財富增加。
思想對立    維也納會議後,保守專制之恢復。
(二)七月革命(1830年):
西元1830年,因法王查理十世,欲恢復法國革命前的專制及貴族、教士的財產和特權,而引發七月革命,革命結束後路易腓力被擁護為法王。七月革命的影響有:
波蘭、日耳曼、義大利革命,但分別為俄、普、奧等國撲滅。
比利時革命
1.維也納會議後比利時被荷蘭合併。
2.七月革命成功,激發比利時的獨立革命,因受英、法等列強的支持,1831年比利時正式獨立。
3.西元1839年各國並簽約保證比利時永久中立(現今的比利時並非中立國,由於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中皆被德國佔領,比利時已放棄中立,參加北約及歐盟)。
(三)二月革命(1848年):
1.背景原因:
(1)路易腓力派兵進攻阿爾及利亞,並移民其地建立殖民地。
(2)嚴格的財產限制選舉法及不法控制國會引起人民不滿。
2.結果:
(1)公布無財產限制之選舉法。
(2)第二共和開始,選舉路易拿破崙為總統。
3.影響:
法國    引起全歐更廣泛之革命風潮。
維也納暴動    奧相梅特涅逃亡,原由其領導之保守反動勢力悉數瓦解。
頒布新憲法    奧皇斐迪南一世被迫頒布新憲法,成立立憲政府,並且廢除農奴制度。
(四)法國第二帝國的建立(1852年):
1852年,路易拿破崙稱帝,自號拿破崙三世,法第二共和結束,開始第二帝國時期。
拿破崙三世的對外措施有:
克里米亞戰爭    
時間    西元1854年。
目的    阻止俄國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之侵略,聯英敗俄。
英法聯軍之役    西元1858年與英聯合侵中國,簽訂天津、北京兩條約。
設立交阯支那總督府    成為日後侵略亞洲各地之大本營。
薩奧戰爭    西元1859年聯合薩丁尼亞王國擊敗奧國。
(五)法國第三共和的建立(1870年):
1.西元1870年普法戰爭後,拿破崙三世兵敗被俘。
2.法國由共和黨人組織新政府,改行共和(第三共和),繼續對普作戰。
3.西元1871年法國投降,割亞爾薩斯及洛林兩省給普魯士。
4.第三共和建立,從此確立了法國的民主政治。
(六)對外之擴張:
1.中法戰爭,取得安南、柬埔寨。
2.成為殖民面積僅次英國之殖民帝國。

二、英國的和平改革

(一)和平政治改革的推進:
1.十八世紀所形成之兩黨政治與內閣制度:
特徵    
1.以國會為中心。
2.由執政黨黨魁出任首相,組閣並掌行政權。
3.少數黨成為反對黨或在野黨,專以批評政府為務。
缺點    
寡頭政治    由少數人操縱的政治,並非民主政治。
衰廢市鎮    為英貴族、大地主操縱選舉花樣中最突出者。
2.英國邁向民主四部曲:
(1)西元1830年國會改選,民黨組閣執政(第一步)。
A元1832年通過國會改革法案。
B.取消所有「衰廢市鎮」的選舉權。
C.家境小康之成年男子獲得選舉權。
(2)西元1867年保守黨執政:降低選民財產限制(第二步)。
(3)西元1884年自由黨執政:完全取消選民的財產限制,所有成年男子皆獲選舉權(第三步)。
(4)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年婦女獲選舉權(第四步)。
3.兩黨之蛻變:
A.民黨後改組成自由黨,王黨改組成保守黨。
B.西元1900年英國工會組成工黨,取代沒落之自由黨。
C.保守黨與工黨為現今英國兩大政黨。
(二)社會改革之推進(19世紀):
廢除黑奴法案。
工廠法    9歲以下兒童不得僱為工人,9至13歲童工每週工作不得超過48小時,18歲以下童工不得做夜工。
國民教育法    全國分學區,每區設公立學校。
勞工賠償法。
養老金條例    發放對象為家貧年滿70歲以上之老人。
國民保險法。
(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
政治社會    改革進步的最迅速的時代。
國力    英國最富強、國力最盛的時代。
殖民地    世界上殖民地最多而又最強的國家。
世界工廠    英國為工業革命的起源地,19世紀成為世上工業最發達之國家。
世界銀行    商船最多、海外投資最多、最富有國家。
貢獻    所擁有的殖民地亦採行英國的政治制度,使民主政治擴展到世界各地。

三、美國南北戰爭及發展

(一)領土擴展與西進運動:
第一次擴展
西元1803年美國壓迫拿破崙,將密士失必河至洛磯山脈,原屬法殖民地之路易西安那州賣給美國。
第二次擴展
西元1818年,西班牙被迫將所屬佛羅里達賣給美國。
第三次擴展
西元1846年,美國發動墨西哥戰爭,迫使墨西哥割讓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等地給美國。使美國成為橫跨太平洋與大西洋兩大洋的國家。
西進運動
使資源豐富的中、西部持續不斷地開發。
(二)日益嚴重的黑奴問題:
1.賴比瑞亞共和國的起源:
美國獨立後,國會通過禁賣黑奴條例,一些有良心的美國人將重獲自由的黑人送回非洲西岸。
2.工業革命對黑奴問題的影響-激發美國南北之對立:
北方工商業
發達    
1.主張解放黑奴,否則會違反憲法中人人平等之規定。
2.加強聯邦政府權力。
南方植棉業
發達    
1.南部經濟繁榮的兩大支柱為棉花及黑奴。
2.增強各州自治權,縮小聯邦政府權力。
(三)南北戰爭(美國內戰):
戰爭期間為西元1861~1865年間,共歷時4年。
1.背景原因:
黑奴問題    
《湯姆叔叔的小屋》是19世紀當時最暢銷的小說作品,內容深刻描繪出奴隸制度殘酷的本質,引起許多的同情與討論。
南北僵持局面的打破    中西部拓荒人,希望發展中西部交通及平服印第安人之侵擾,主張加強聯邦政府權力。
林肯總統當選    西元1860年,反對蓄奴之林肯當選總統。
美利堅聯盟國    南部另組美利堅聯盟國:以戴維斯為總統,並有英勇李將軍(Robert E.Lee)的幫助。
2.影響:
北方統一南方,美國民主政治和國家統一的基礎於此鞏固。
(四)經濟發展與強盛:
成為「世界民族的熔爐」。
割稻機的發明    西元1840年,使西部拓殖運動加速推進。
大資本家    石油大王洛克斐勒(標準石油創辦人)。
    鋼鐵大王卡內基(卡內基鋼鐵公司創辦人)。
    金融業鉅子摩根。
阿拉斯加    西元1867年,向俄購買阿拉斯加。
夏威夷    西元1898年,吞滅太平洋上之夏威夷,建設成軍略要地。
美西戰爭    西元1898年擊敗西班牙,奪得菲律賓群島、波多黎各、關島等地。
門戶開放政策    西元1899年,美國務卿海約翰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所有列強在中國均享有平等的工商貿易權),成為美對華之傳統外交政策。

四、義大利的統一

(一)奧國的阻礙:
維也納會議中,奧國為了阻止義大利的統一,造就其分裂的局面。於是奧國成為義大利統一的最大障礙。
(二)義大利的統一運動:
燒炭黨    為較早之反外族統治之組織,採暴動或暗殺之恐怖行動來達成統一目標。
青年義大利黨    成立者    馬志尼。
    復興運動    馬志尼要求統一國家,並恢復過去羅馬帝國之光榮。
(三)薩丁尼亞王國之領導建國運動:
1.西元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風潮中,薩國王伊曼紐二世自動頒布憲法,成立國會。
2.薩丁尼亞成為義大利統一運動領導中心。
加富爾(義大利統一運動的領導人物)出任首相之建國準備:
克里米亞戰爭    參戰,取得英、法兩國之同盟關係。
聯法擊奧    與法皇拿破崙三世達成協議。
(四)義大利統一運動的完成:
1.薩奧戰爭:
時間    西元1859年。
結果    奧敗,將倫巴底讓給薩國。
    義大利中部各小國革命,並要求與薩國合併。
2.紅衫軍之南征:
加里波底領導,結果征服了南部之兩西西里王國,獻給薩王。
3.義大利王國之成立:
時間    西元1861年。
於薩國首都杜林集會,通過憲法,宣布伊曼紐二世為義大利王國的國王。
4.義大利完成統一的戰爭:
西元1870年的普法戰爭,收回羅馬,並以之為首都。

五、德意志的統一

(一)維也納會議後的日耳曼:
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日耳曼分為3百多邦。
拿破崙    拿破崙將日耳曼合併成30多邦,為日耳曼統一奠立了初期根基。
日耳曼邦聯    維也納會議時組成的。
    公會    由奧國擔任主席,普魯士擔任副主席。
    性質    不是一個國家組織,而是國際性組織。
    缺點    被譏笑為「惰性中心」。
    影響    奧國利用公會主席地位,推行專制反動政策,成為日耳曼統一之阻礙。
(二)統一運動的基礎:
少年同志會    由知識分子組成的學會,鼓吹日耳曼的統一。
著名史家    19世紀如蘭克、蒙森、霍沙等鼓吹統一。
關稅同盟    建立    西元1818年,由普魯士提倡。
    影響    建立統一關稅,促使工商業發展。
    意義    為日耳曼統一的經濟基礎於此奠立。
日耳曼
國民會議    召開    西元1848年受二月革命風潮影響而舉行。
    議決    建立統一國家訂定憲法,推舉普魯士國王為皇帝。
    結果    因奧國反對而失敗。
(三)俾斯麥的鐵血政策:
背景    1.普魯士王威廉一世即位。
    2.欲行普遍性徵兵制度,但遭國會反對。
俾斯麥    1.被任命為首相。
    2.日耳曼統一工作之新階段。
    3.鐵血政策,不顧國會反對,逕行加稅和擴軍。
(四)締造統一的三次戰爭:
1.丹麥戰爭:
時間    西元1864年。
結果    1.普聯奧擊敗丹麥。
    2.奧國分得好斯敦,普國分得什列斯威(普奧戰爭導火線)。
2.普奧戰爭:
時間    西元1866年。
結果    1.促使法國保持中立,普魯士聯合義大利擊敗奧國。
    2.成立北日耳曼聯邦,邀請日耳曼北部21邦所組成,以普王為元首,日耳曼統一目標由此邁進一大步。
3.普法戰爭:
導火線    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普拒絕法之無理要求)。
時間    西元1870年。
結果    色當之役    十萬法軍被迫投降,拿破崙三世兵敗被俘。
    法割讓亞爾薩斯(煤)和洛林(鐵)兩省。
    日耳曼
全境統一    西元1871年,普王威廉一世於巴黎凡爾賽宮正式即位為德意志皇帝。
(五)社會立法之推行:
1.俾斯麥十分注重勞工福利,自西元1883年起,即開辦勞工疾病等相關保險。
2.建立了世界最早的勞工保險制度。

六、中南美洲獨立運動

(一)背景:
1.遠因:
十六至十七世紀時,葡萄牙與西班牙對中南美洲進行殖民運動,採取榨取式高壓統治的殖民經濟。引發了當地住民的不滿。
2.近因:
(1)拿破崙崛起,侵略西班牙,使西班牙無暇顧及中南美洲。
(2)美國獨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的民主思潮傳入中南美洲。
(3)美國發表門羅宣言,表示不希望歐洲國家干涉美洲事務。
(4)西蒙•玻利瓦、聖馬丁等革命英雄的領導。
3.結果:
中南美洲各國紛紛脫離葡、西兩國掌握,產生一波獨立風潮,前後共形成超過20個國家,為各國因種族、貧富差距,以及軍人干政等問題,故政局皆不穩定。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