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澳及大洋洲-世界地理
導遊領隊|2024/04/12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1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美洲-
導遊領隊|2024/04/09
臺灣觀光導覽 (一)
作者:陳偉隆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臺灣觀光導覽 (一)
臺灣概況
一、地理位置
1. 臺灣位於亞洲大陸棚東緣,是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面積約有 3.6 萬平方公里(14,400
平方英哩),位於亞洲大陸東南方、太平洋西岸東亞島弧間,北臨日本、琉球群島,南接菲律賓群
島,是往來亞洲各地的樞紐。
2. 臺灣與中國福建省東方距離約 150 公里,隔著臺灣海峽與福建相望,其中最狹處約在新竹至福建省
的距離,僅 130 公里,而最寬處位於巴士海峽交界處,達 250 公里以上,平均寬 200 公里。
二、自然資源
臺灣同時擁有熱帶、亞熱帶、溫帶等各種自然生態,其中原生特有種的比例相當高,在一萬八千四百
多種野生動物中即占 20% 以上。
三、人文風貌
由於兼融閩南、客家、外省及原住民等不同的族群,形成多姿多彩的人文色彩,無論在宗教信仰、建
築、語言、生活習慣及飲食風味上,均處處展現和諧共榮的繽紛景象;其中「美食」為最鮮明的一項
代表,多元豐富的美食饗宴,使臺灣美食王國之名備受世界肯定。
四、氣候概況
1. 大體而言,臺灣全年溫暖,四季中以春冬的變化較大,夏秋變化較小,有著最適合旅遊的天氣,年
平均溫度約為 22°C,平均最低溫不過 12° C ~ 17° C(53.6° F ~ 62.6° F),只有在少數的高
山地區,可以一瞥雪花的影子。
2. 在春夏之交時(每年的三月~五月),偶受滯留鋒面徘徊影響,有著細雨綿綿的天氣型態。臺灣的
夏天(每年的六月~八月),偶爾會有颱風經過,須留意氣象報導,因為颱風天所造成海邊波濤洶
湧的海浪,絕對不是觀賞奇景的好時機。
3. 在秋天的臺灣(約每年的九月~十一月),則可以縱情於天天的晴朗涼爽裡。臺灣短暫而溫暖的冬
天(每年的十二月~二月),是賞楓的季節,偶爾來襲的寒流,是泡湯族的最愛。
五、自然環境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是十六世紀葡萄牙人看到臺灣這片青翠秀麗的島嶼所發出的讚嘆!臺灣本島東
西狹而南北長,全島有三分之二的面積分布著高山林地,其他部分則由丘陵、平台高地、海岸平原及
盆地所構成,主要山脈皆為南北走向,中央山脈由北到南縱貫全島,是臺灣東、西部河川的分水嶺;
其西側的玉山山脈,主峰接近 4,000 公尺,為東北亞第一高峰。
1. 高山峻嶺:
臺灣擁有豐富的林相資源,3,000 公尺以上的山峰超過兩百多座,是世界各國少有的地理現象。
2. 海洋世界:
(1) 臺灣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在東海岸太平洋,可以看到一群群瓶鼻海豚、飛旋海豚、花紋海豚、
弗氏海豚、熱帶斑海豚跳躍海面。
(2) 南方墾丁以及離島的綠島、澎湖地區,還有美麗的珊瑚群,蔚藍美麗的海洋世界,盡收眼底。
3. 生態公園:
(1) 臺灣沿岸由於泥質灘地及紅樹林生長,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候鳥群,成為候鳥過境棲息的庇護所。
(2) 春夏之際由熱帶地區到臺灣來避暑的夏候鳥,如羽色豔麗漂亮的八色鳥。
(3) 秋季時由寒溫帶南下到臺灣避寒的冬候鳥,如全世界所剩不多的黑面琵鷺,每年都會來到臺灣曾
文溪口沼澤地度冬。
(4) 每年國慶期間,準時來臺共度光輝十月的國慶鳥─灰面鷲。
六、歷史沿革
1. 臺灣的歷史至少可上溯至 7000 年前。
2. 7000 年前起到大約 400 年前,南島語系原住民的祖先先後、陸續地漂流到臺灣來,成為目前所知
臺灣最早的居民。
3. 「臺灣」原本是古代臺灣南部大潟湖「海翁窟」(今臺南市安平與赤崁樓之間)海外沙線上一個小
部落的名稱。
4. 十六世紀的「臺灣」指今天臺南安平古堡一帶。
5. 十七世紀初指今天臺南市一帶,十七世紀中明鄭和清朝對抗期間,臺灣已經是今天臺灣全島的代名
詞。
6.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清廷決定在臺灣設官分治,設一府三縣,府名臺灣,縣名臺灣、諸
羅、鳳山,「臺灣」正式成為今天臺灣本島與澎湖列嶼的代名詞。
臺灣的史前遺址
一、人類歷史的畫分
據傳統分類法,距今 4.5 萬年前至 1 萬年前
舊石器時代晚期 |
特色 |
• 有打製石器、骨角器,未見磨製石器。 • 採集、漁獵的生活。 |
文化代表 |
• 臺東長濱文化: 臺灣臺東縣長濱鄉發現的八仙洞,是臺灣所發現最古老的文化。 • 臺南左鎮人: 舊時認為是臺灣所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但學界尚有爭議。 • 苗栗網形文化。 |
相關性 |
一般認為與大陸系統的舊石器時代文化有關。 |
約距今 1 萬年前開始
新石器時代 | ||||||||||||
7000 年前至 2000 年前間結束,進入銅器時代。 | ||||||||||||
特色 | ||||||||||||
• 有磨製的石器。 • 陶器的使用。 • 有玉器配戴。 • 根莖作物的栽培(開始發展農業及畜牧)。 |
||||||||||||
文化代表 | ||||||||||||
|
||||||||||||
相關性 | ||||||||||||
上述文化或與大陸東南沿海的新石器文化有密切關係,或與東南亞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相關連。 |
約距今 2 千年前
金屬器時代 |
特色 |
• 除了石器和陶器外,已使用銅器、鐵器以及煉鐵。 • 過著以稻米為主,根莖作物為輔的農耕生活。 |
文化代表 |
十三行文化、蔦松文化、靜浦文化。其中以十三行遺址最著名,位在新北市八里區。 |
發展差異 |
因為地域差異的關係,在兩千年前臺灣西部大都已進入金屬器時代,但東部和中央山區許多地方仍停留在新石器時 代晚期的階段。 |
※ 進階學習
十三行文化
以農業生活為主,但其商業活動亦十分活絡,除陶器之外,從鐵渣和礦石的發現,得知當時已有煉鐵的概
念,只是技術未達成熟,亦沒有足夠的出土器物可證明該文化具有製作鐵器的能力。遺址發現有五銖錢、
開元通寶以及瓷器等,說明其與唐宋元時的中國、東南亞均有往來。遺址中並發現大量墓葬相關之器物和
人骨,其中最具特色的便為屈肢側身葬的埋葬方式。
二、臺灣本島稱呼的改變
島名 | 時代 | 稱呼 | 時代 | 稱呼 |
三國 | 夷洲 | 鄭成功 | 東都 | |
隋至元代 | 流求 | 鄭經 | 東寧 | |
明代 | 東番、大員 | 清代 | 臺灣 | |
葡萄牙人 | 福爾摩沙 | 日本人 | 高砂、高山國 |
城市名 | 現名 | 舊名 | 現名 | 舊名 |
基隆 | 雞籠 | 臺南 | 赤崁 | |
淡水 | 滬尾 | 高雄 | 打狗 | |
萬華 | 艋舺 | 恆春 | 瑯嶠 | |
新竹 | 竹塹 | 宜蘭 | 蛤仔難 | |
彰化 | 半線 | 花蓮 | 哆囉滿 | |
嘉義 | 諸羅 |
考試資訊》
英文專修》雪薇英文專修班課
暫無討論 |
百科問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