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澳及大洋洲-世界地理
導遊領隊|2024/04/12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1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美洲-
導遊領隊|2024/04/09
臺灣觀光導覽 (八)
作者:陳偉隆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臺灣觀光導覽 (八)
三、僅被地方政府認定之原住民族群
西拉雅(Siraya) |
• 分布於臺南、高雄、屏東地區。 • 因血統及文化早已漢化,未能獲臺灣中央政府認定為原住民族。2005 年原臺南縣政府認定其為「縣 定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第一個由地方政府所承認的原住民族。2010 年縣市合併後的臺南市政府仍 認定其為「臺南市定原住民」。2013 年,花蓮縣富里鄉公所亦跟進承認。 • 西拉雅族之族群文化特色為阿立祖的信仰,以及傳統祭典,如在公廨舉行的平埔族夜祭。 • 因擁有以壺代表神靈的拜壺文化,因此也被稱之為拜壺的民族。 |
大滿(Taivoan) |
• 或稱大武壠族,主要分布在臺南、高雄兩地區的丘陵和河谷地帶。 • 2009 年因莫拉克颱風遭洪水及土石流覆滅的高雄小林村,八成人口為大滿族原住民。 • 2013 年花蓮縣富里鄉鄉長正式認定當地的平埔族群(西拉雅、馬卡道、大滿等族群)為「鄉定原住 民」。 |
馬卡道(Makatau) |
• 分布於高雄、屏東平原地區。於清代文獻記載為鳳山八社。 • 2016 年屏東縣政府開放該縣內未正名原住民族人進行「熟」註記,肯認馬卡道族為屏東縣定原住民。 |
四、尚未被認定之原住民族群
清代初期,清廷嚴格限制女性移民,因此許多漢人男性便和原住民族女性結褵。歷經長時間的通婚及
文化融合後,不少原住民族與漢人同化。目前尚有資料可考者,其分布區域如下:
雷朗(Luilang) |
分布於臺北盆地及桃園。 |
凱達格蘭(Ketagalan) |
分布於臺北北濱、金山、基隆一帶。 |
道卡斯(Taokas) |
分布於新竹、苗栗、臺中一帶。道卡斯為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所命名。 因臺語發語近於大甲,故又稱大甲族。 |
巴則海(Pazeh) |
主要居住在臺灣中部埔里盆地愛蘭地區,又稱巴宰族。目前仍保有族語巴宰語及傳統文化。 |
巴布薩(Babuza) |
分布於大肚溪以南,濁水溪以北地區。又稱貓霧拺族。 |
巴布拉(Papora) |
分布於臺中清水、梧棲。 |
洪安雅(Hoanya) |
分布於雲嘉地區,又稱洪雅族。 |
五、原住民族日
1. 臺灣過去對原住民族的稱呼:
回顧臺灣的歷史,原住民族曾被歷代統治者賦予不同的名稱,如清朝時期,稱原住民為「番」,其
中服政府之教化者稱為「熟番」,未服教化者稱為「生番」;日治時期,稱原住民為「蕃」或「高
砂」;戰後則稱為「山胞」。
2. 原住民入憲:
自 1984 年起,原住民族及社會各界即強烈要求政府將「山胞」― 自戰後沿用多年之名稱,正名為
「原住民」。1994 年 8 月 1 日,憲法增修條文終於順應原住民族之意願,將「山胞」正名為「原
住民」;其後並於1997年第四次修憲時確立其「民族」屬性,而擁有「集體權」概念的「原住民
族」稱呼。
3. 原住民族日的由來:
行政院早在 2005 年 6 月 15 日召開院會通過之「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中,定每年 8 月 1
日為「原住民族日」,以紀念 1994 年 8月1日憲法增修條文將「山胞」正名成為「原住民」,惟
迄未完成立法。為了紀念這段原住民族藉由正名運動,回復自己在臺灣地位的歷史,並喚醒國人對
原住民族的正確認知,行政院已於 2016 年 7 月 27 日核定 8 月 1 日為「原住民族日」。
考試資訊》
英文專修》雪薇英文專修班課
暫無討論 |
百科問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