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經濟學-貨幣供給(六)

作者:蘇文

總體經濟學-貨幣供給(六)

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

當市場資金充裕、信用過度擴充或是有通貨膨脹的壓力時,央行可借由一些政策工具降低貨幣的供給量以收縮信用;反之,若市場資金不足、信用過度緊縮或是有通貨緊縮的壓力時,央行也可反向借由政策工具增加貨幣的供給量以擴充經濟。
一、一般性管制(量的管制)
又稱數量的信用管制。乃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體系的準備金數量作合理控制,以便調節貨幣及信用供給量。所採的政策有(前三者為央行用以調整貨幣供給之三劍客):
(一)重貼現率
所謂重貼現,指商業銀行得以其對顧客貼現所得之商業票據,向中央銀行請求重貼現,而銀行向中央銀行支付重貼現利息,此利息即依據重貼現率來計算。調整重貼現率往往為中央銀行最先採用之貨幣政策工具,如逢市場銀根過於緊俏,利率過高,中央銀行會降低重貼現率,以因應市場資金缺口;反之,當銀根過於寬鬆,利率偏低,且投機風氣旺盛時,中央銀行宜提高重貼現率,以遏阻套利行為,並藉以收縮信用。總括而論,中央銀行調整重貼現率的目的,無非是希望藉由對銀行資金成本的控制,管制銀行信用創造能力,進而影響貨幣供給。
 使央行具備「最後貸款者」功能的政策工具。
(二)存款準備率
中央銀行為了維持金融安定與確保存款人權益,所規定商業銀行對其存款負債必須提存一定百分比的準備金於中央銀行,該準備金比率為法定準備率。透過對存款準備率的調整,不但使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隨之變動,且進而左右貨幣乘數的大小,故本質上是影響貨幣供給量的強力政策,為中央銀行最不輕易動用的貨幣政策工具。當法定準備率調高時,銀行可供貸款的金額與市場貨幣供給金額將同步降低,使貨幣供給減少;反之,當法定準備率調低時,銀行可供貸款的金額與市場貨幣供給金額將提高,貨幣供給增加。
強調中立性,符合公平原則的政策工具。
(三)公開市場操作(Opening Market Operation,OMO)
即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中,買賣各種長期或短期的有價債券,以收縮或擴張市場信用。在先進國家,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中央銀行藉改變商業銀行準備金,而實現其貨幣政策目標的主要方法。當市場信用過於緊縮時,中央銀行便在公開市場買進政府債券、商業本票等有價證券,即對市場釋出資金,市場之可貸資金增加,貨幣供給增加,進而使市場利率下跌,刺激投資,進一步提振工商業繁榮。反之,當市場信用過於膨脹,中央銀行便在公開市場出售政府債券,以收回市場流通的通貨,使得貨幣供給減少,可貸資金亦減少,進而使市場利率上漲,使工商業活動減弱。
為央行影響貨幣供給最直接迅速的政策工具。
(四)外匯操作
為維護外匯市場的穩定,央行經常以直接在市場上買進或賣出外匯的動作進行直接干預,將匯率波動與變化控制在範圍內。當央行直接於市場買進或賣出外幣時,將同時釋放或收回等值的新台幣,直接影響新台幣供給水位與利率水準。
二、選擇性信用管制(質的管制)
中央銀行對信用的種類與用途加以管制;但對於接受的對象則不加限制;即干預市場信用分配,不使其匱乏,並避免一般利息的上漲。在經濟發達的國家,當信用膨脹時,中央銀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方法,著重於對某類貸款數加以抑制,以收縮信用。在經濟落後的國家,常因信用不足,利息較高,在自由競爭下,某些重要企業難以獲得所需資金;所以,在維持利率不變的原則下,必須採用選擇性的信用管制,將有限的信用加以分配,使資金流向急待開發的途徑,管制方法,有下列三種:
(一)保證金比率
金融機構對於以證券質借申請貸款,不能以該證券的當時價格貸款,而要保留一部分保證金,通常是當時市價的某一比率。中央銀行可藉改變保證金比率,影響證券市場活動,例如當證券投機旺盛,證券價格上升時,中央銀行可提高此項比率,以減少用於購買證券的放款;進而影響貨幣數量。
(二)消費者信用管制
即中央銀行對於消費性貸款的分期付款條件加以限制,透過調整第一次還款之最低金額與償還之最長期限,以限制消費者信用。例如,當消費信用過於膨脹時,提高前者就是減少放款的最高額度;縮短後者就是增加每期所需償還金額,兩者均可減少消費者信用需要,且直接影響銀行存款及市場貨幣供給。
(三)不動產信用管制
亦稱建築信用管制,與消費者信用管制方法類似,不過,不動產信用多屬長期信用,利率的變動對各期應償還金額影響頗大。其管制理由為銀行對不動產信用的資金融通增加,不但增加貨幣數量、移轉其他部門經濟資源,且建築部門的所得增加容易吸引對其他財貨的需要,在通貨膨脹時,尤其會加深經濟不安定。
三、電子貨幣
電子貨幣雖為人類的交易帶來很大的方便,但卻也使央行在執行貨幣政策時面臨貨幣數量控制的困難,使得貨幣政策的效力受到影響。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