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消費理論

作者:蘇文

 經濟學-消費理論

在消費理論中,「消費者的偏好」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而「消費者的偏好」則是根據消費者自己的主觀意願,對可能消費的商品組合進行的排列,為使讀者能更加清楚消費者偏好的概念,在此先為「偏好」作一說明。

消費者偏好

同一種物品對於不同的消費者之效用是不同的,除非給定特殊的假設,否則效用是不能在不同人之間進行比較,若為同一個人,不同物品間的效用可以進行比較。

效用(Utility)

一、定義
消費者購買或使用財貨及勞務時,所獲得的滿足程度。
二、分類
(一)數列效用(Cardinal Utility)理論
假設效用可精確計算並且加總,大小可以用數字表示(Manger, Walras, Marshall & Jevons)。
(二)序列效用(Ordinary Utility)理論
假設效用不可度量,只可將滿足程度按大小順序排列的分析法,其分析方式以無異曲線為主(Hicks & Pareto)。
(三)顯示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
觀察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以判斷其對各種消費組合的偏好程度,並加以排序(Samuelson)。

效用、總效用與邊際效用

(一)數列效用分析
效用是指消費者的滿足程度;總效用(Total Utility)是指消費者從事某一行為或消費某一定量物品中所獲得的總滿足程度,用TU=f(x)或U=f(x)來表示,為一可計算之效用。一般而言,效用是所消費的商品總額之增函數,會隨著所消費的商品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總效用增加的速率是遞減的,這一現象稱為邊際效用遞減法則;其假設:1.理性消費者會去追求消費效用的極大,2.且效用可以測量,邊際效用遞減,3.貨幣的邊際效用固定。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是指每增加一單位某種商品的消費所增加的滿足程度。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