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澳及大洋洲-世界地理
導遊領隊|2024/04/12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1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美洲-
導遊領隊|2024/04/09
秦漢時期的發展
作者:陳奕凡一、秦朝的大一統
(一)中央集權:
1.中央集權:
國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
出現「皇帝」的稱號 將古時三「皇」與五「帝」結合,號稱「皇帝」,並自稱「始皇帝」。
中央政府 政治(丞相)、軍事(太尉)、監察(御史大夫)分立制,一切大權集於皇帝一身。
地方政府 廢封建,分設郡縣,地方行政權皆受中央指揮。
2.統一法度與文字:
(1)以秦國之法,實行於天下。
(2)統一天下度量衡、錢幣和車軌。
(3)統一文字:先頒李斯所作的小篆,後行程邈所作的隸書。
3.重要建設:
陸路交通(馳道)
1.以國都咸陽為中心,東至燕齊,南至吳、楚。
2.另修築北至九原,南至零陵的南北交通大道。
3.目的為鞏固帝國、便利運輸及巡遊。
水路交通(運河)
鴻溝 引河水而南(汴水分流,即賈魯河)。
靈渠 即灕水,南接桂江,北接湘水。
靈渠使西江(珠江上游)與長江得以連貫。
防禦體系(長城)
1.西起臨洮,東至遼東。
2.戰國時代,為抵禦遊牧民族南侵而築長城的國家:秦、趙、燕。
2.戰國時代,為抵禦遊牧民族南侵而築長城的國家:秦、趙、燕。
4.暴政:
焚書坑儒
原因 博士爭辯封建與郡縣的利弊。
結果 丞相李斯建議,除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其餘藏書一律焚燒。
源於方士誹謗始皇不德。
(二)秦朝對後世的影響:
政治上 中央集權君主政體與行政制度規模的建立。
文化上 文字和法度的統一。
民族融合上 使上古蠻、夷、戎、狄與華夏更進一步地融合。
疆域上 使我國疆域的版圖規模,奠定了大致的輪廓。
二、兩漢的制度與社會
(一)社會狀況與經濟政策:
1.社會背景:由於商人剝削兼併,使得農民生活艱苦。
2.重農抑商政策:
高祖 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
呂后 規定「市井子孫不得仕宦為吏」。
文帝 賈誼、晁錯等曾提出重農抑商主張。
武帝 1.依董仲舒之建議限民名田(置田產)。
2.鹽、鐵、酒專賣,均輸、平準等經濟措施,皆有抑制商人作用。
3.新莽改革:王莽篡西漢,建立短暫的新朝政權,史稱「新莽」。
土地國有 全國土地收歸國有,名曰「王田」。無田者,政府授與,一夫百畝。
禁販奴婢 禁止販賣奴婢。
國營事業 六筦 凡鹽、鐵、酒、名山大澤(林、礦、漁、牧)、錢布冶銅、五均賒貸,全歸國營。
五均賒貸 即國營平價事業和貸款業務,影響民生至鉅,五均係指絲、棉、布、帛、五穀。
在京師等六大都市設五均之官,各地設司市、泉府等官。
改革貨幣 廢除五銖錢,改定金、銀、龜、貝、錢、布等六種貨幣。
(二)教育制度:
1.漢代的學校:
太學
中央設立的國立大學。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置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並置博士弟子員(太學生)五十人。
王莽時代,增置樂經博士,每經各五人,並為太學弟子築舍萬區。
東漢光武帝於京師設太學。
明帝、章帝時太學大盛。
太學生來源:由朝廷在京師直接挑選以及由郡縣在地方選送。
太學修業年限:依成績而定。
郡國學
郡國學屬地方教育
設立之始:西漢景帝時,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設立學校。
武帝令郡國皆立學官,但尚未制度化。
地方學制的正式成立:西漢平帝,王莽當政時規定地方官學名稱,郡國曰學,縣及侯國曰校,鄉曰庠,聚曰序。
2.古文經與今文經:
三、秦漢的對外開拓
(一)與匈奴的和戰:
1.秦代之北伐匈奴:
征討者 蒙恬。
武功 盡收河南之地,後並逐退榆中一帶匈奴。
2.漢代初年和親政策:
原因 平城之圍,匈奴冒頓單于圍高祖,因陳平獻計故得脫。
建議者 劉敬。
措施 以宗女妻冒頓,歲贈匈奴絲織品、糧食,以換取和平。
期間 自高祖至文景時代。
3.武帝北伐:
元朔二年 衛青出擊入侵匈奴,收復河南地,置朔方郡。
元狩二年 霍去病率軍。
隴西大捷。
匈奴渾(昆)邪王率眾四萬人降漢。
北地大捷。
置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
※意義:隔斷匈奴與羌的聯絡,開啟漢通西域之路。
元狩四年 衛青自定襄出塞,霍去病自代郡出塞,大破匈奴,從此漠南已無匈奴勢力。
4.宣帝後之漢匈關係:
宣帝 匈奴入侵烏孫,為漢所敗,後匈奴內亂,五單于分立。
甘露三年,呼韓邪單于入朝,願留光祿塞,作漢屏障,漢與之和親。
元帝 郅支單于威脅西域,被漢西域都護甘延壽與副校尉陳湯發兵攻殺。
呼韓邪單于三度入朝,漢與之和親。
5.東漢與匈奴的關係:
光武帝 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
明帝 北匈奴連西域兵入寇河西,漢以竇固討之,屯田伊吾盧。
章帝 北匈奴遭鮮卑、丁零攻擊,紛紛降漢。
和帝 永元元年,竇憲、耿秉大破北匈奴,直抵燕然山。
永元三年,竇憲北伐匈奴,有金微山(今薩彥嶺)大捷。
※意義 北匈奴西移,成為西元四至五世紀影響歐洲歷史的匈奴。
(二)西域的經營:
1.西域的定義:
泛指 玉門關、陽關以西之地。
狹義 即今之新疆,主要為天山南路。
廣義 天山南、北路及蔥嶺以西,包括今之中亞、西亞及印度。
2.張騫通西域:
時間 武帝時(共2次)。
目的 第一次 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第二次 聯結烏孫,斷匈奴右臂。
結果 兩次出使皆無所獲。
意義 第一次 了解了西域諸國的形勢。
第二次 從此西域大通。
影響 引起武帝經營西域的興趣,之後接連遣使西域,多為政經因素。
張騫出使西域,史稱鑿空,對於溝通中西交通與促進文化交流,貢獻甚大。
3.西域的經略:
武帝 對西域用兵之始 元封三年,虜樓蘭、破車師,控制西域門戶。
命李廣利伐大宛,震服西域。
於敦煌至鹽澤間,沿途設亭,又於輪臺、渠犛屯田。
宣帝 於車師屯田。
置西域都護之始 神爵二年,匈奴日逐王來降,漢設西域都護於烏壘城,以鄭吉為都護。
4.東漢對西域的經營:
班超 明帝 命竇固屯田伊吾盧,並派班超出使西域,遂又恢復了對西域的經營。
和帝 以班超為西域都護。
班超曾派甘英通使大秦(羅馬),結果不成。
班勇 重定西域諸國,僅限於蔥嶺以東。
(三)四方與南海的開發:
1.南越的平定:
越人 東甌 又稱東越,散布於今浙江南部。
閩越 居今福建。
南越(粵) 統稱百越,散居在今兩廣和越南北部。
東甌
閩越 秦 於其地設閩中郡,併入版圖。
漢 漢武帝平南越復滅閩越,徙其民於江淮之間。
南越 秦 於其地設南海(廣東番禺)、桂林、象郡(越南北部)三郡,納入版圖。
西漢 漢高祖 冊封趙陀為南越王。
漢武帝 南越相呂嘉反,元鼎六年平定,以其地分置南海、合浦、儋耳、珠崖、蒼梧、鬱林、交阯、九真、日南九郡,再度納入版圖。
東漢 光武帝 南越再叛,馬援進討,平交阯。
3.朝鮮的平定與倭奴入貢:
朝鮮 周初 封宗室箕子於朝鮮。
漢武帝 朝鮮北部 武帝伐之,分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
朝鮮南部 有臣服中國的三韓:馬韓、弁韓、辰韓。
西漢末年 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分據朝鮮。
日本 西漢武帝 樂浪郡成為朝鮮半島和日本至中國的交通孔道。
東漢光武帝 中元二年,倭奴國朝貢,賜以漢倭奴國王印。
4.南海交通:
對外交通要地 南越的番禺、徐聞、日南。
路線 自南海等港口出發,經馬來半島、遠至印度東岸黃支國。
設官 政府特設「譯長」管理航行之事。
要事 東漢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即奧理略)遣使來漢。
暫無討論 |
百科問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