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發展 (一) - 中國歷史

作者:陳亦凡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秦漢時期的發展 (一) -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

 

秦漢時期的發展

一、秦朝的大一統

   (一) 中央集權

         1. 中央集權:中國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

  出現「皇帝」的稱號 
將古時三「皇」與五「帝」結合,號稱「皇帝」,並自稱「始皇帝」。
●  中央政府 
政治(丞相)、軍事(太尉)、監察(御史大夫)分立制,一切大權集於皇帝一身。
●  地方政府 
廢封建,分設郡縣,地方行政權皆受中央指揮。

         2. 統一法度與文字:

            (1) 以秦國之法,實行於天下。

            (2) 統一天下度量衡錢幣車軌

            (3) 統一文字:先頒李斯所作的小篆,後行程邈所作的隸書

         3. 重要建設:

 陸路交通 (馳道) 

• 以國都咸陽為中心,東至燕齊,南至吳、楚。

• 另修築北至九原,南至零陵的南北交通大道。

• 目的為鞏固帝國、便利運輸及巡遊。

 水路交通 (運河)

鴻溝:引河水而南(汴水分流,即賈魯河)。

靈渠:即灕水,南接桂江,北接湘水。靈渠使西江(珠江上游)與長江得以
           連貫。

 防禦體系 (長城)

• 西起臨洮,東至遼東

• 戰國時代,為抵禦遊牧民族南侵而築長城的國家:秦、趙、燕

         4. 暴政:

            (1) 將各國貴族豪富,強制遷往首都咸陽。

            (2) 焚書

                 A. 原因:博士爭辯封建與郡縣的利弊。

                 B. 結果:丞相李斯建議,除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其餘藏書一律焚燒。

            (3) 坑儒:源於方士誹謗始皇不德

   (二) 秦朝對後世的影響

政治上 中央集權君主政體與行政制度規模的建立。
文化上 文字和法度的統一。
制度上 編戶齊民戶籍制度之伊始。
編戶:政府為落實徵兵及稅賦徭役徵收,進行人口與戶籍資訊的紀錄。秦大一統後,廢除貴族分封
制度,將萬民置於天子直接管理之下。
民族融合上 使上古蠻、夷、戎、狄與華夏更進一步地融合。
疆域上 使中國疆域的版圖規模,奠定了大致的輪廓。

二、兩漢的制度與社會

   (一) 政治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漢初 

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乃因襲秦代。

• 丞相有時亦稱相國

● 漢初採「郡國並行」制度

• 原因:
  鑒於秦亡之速,乃因行郡縣;周享久
  年,實因封建,故採折衷之法。

• 辦法:
  王國的丞相由朝廷派遣,統御眾官。
  中央直轄區擴大,乃置郡縣;王國內
  亦置郡縣,但租稅徭役及大部分政權
  皆歸諸侯王。

 武帝  改太尉為大司馬,由大將軍兼領。

● 七國亂後,封建制度已名存實亡

• 諸侯王的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免。

• 漢武帝實行推恩眾建政策,諸侯王其
  他兒子也能裂土受封。

● 武帝後採行郡縣制度

武帝時,合數郡為一州,全國共計十三
州。各州置刺史一人;
京畿別置司隸校
尉。

 西漢  西漢晚年:
大司馬大將軍已成為實際掌握政權之人。

● 西漢刺史

性質為監察官而非行政官,無一定治
所,只代表朝廷監督地方。

 東漢  光武帝將一切政務,交由尚書令負責,從此東漢的
尚書令高於西漢丞相。

● 東漢刺史

中期以後:固定治所,並有署吏、治獄
               之權。
晚期:刺史已成為地方最高長官。

 

 

 

 

 

考試資訊》

導遊領隊證照考試 考古題下載

一般警察特考 考古題下載

鐵路特考 考古題下載

台電招考 考古題下載

高普考 考古題下載

英文專修》雪薇英文專修班課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