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社會制度與經濟文化 (一) - 中國歷史

作者:陳亦凡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明清的社會制度與經濟文化 (一) -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

 

明清的社會制度與經濟文化

一、政治制度

   (一) 官制

         1. 特色:

            (1) 中央官制不設宰相,改置內閣

            (2) 君主專制,皇帝獨攬大權。

            (3) 中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變革。

         2. 明代:

            (1) 中央:

 ● 殿閣大學士 ● 
襄理文墨,備顧問。
 ● 內閣 ● 
成祖時大學士得參機務。
 ● 閣權制度完備 ● 
仁宗以後,閣權漸重,超越六部,權限較丞相為小,只有「票擬」之權,行政決定權仍在皇帝,故與丞相不同。

            (2) 地方:

                 A. 改元代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使司或行省)。

                 B. 改路為,保留州縣

                 C. 設立左右 2 位布政使(司)。

                 D. 一省事務歸三司,三權分立,決策歸中央。

布政使司 掌民政、財政。
按察司 掌監察、刑罰。
都司 掌兵事。

                 E. 總督與巡撫

性質 臨時,遇有特殊事故才派至地方。
作用 統一地方事權
職權 前者總督軍務,後者巡行安撫。
中期後 漸成常設。

         3. 清代:

            (1) 中央:

                 A. 清內閣大學士之職權遠不及明代之因:

                    (A) 清代皇帝事必躬親,大權不外假於他人。

                    (B) 清代軍國重務不經內閣,初有議政王大臣,雍正以後有軍機處參與國務軍機。

                 B. 軍機處的設立:

  時間   於雍正皇帝時設立。
  原因   因用兵西北,故專設之。
  組成   選王公、大臣為軍機大臣,其職權為掌理機密重務。
  地位   中央最高決策機構,但沒有直接向六部及各省發布命令的權力。

            (2) 地方:

                 A. 廢承宣布政使司,逕為行省。

                 B. 行省長官:

  總督或巡撫   轄布政、按察兩司。
  互相制衡   巡撫低於總督,但可單獨奏事,以收互相箝制之效。

   (二) 兵制

         1. 明代(衛所兵制):

            (1) 衛、所的設置:

                 A. 多設於軍事要衝之區。

                 B. 區內人民稱軍戶,受衛所管轄,有當兵的義務,平時農耕,有事出征。

            (2) 性質:終身職、世襲制

            (3) 指揮階層:

             中央兵部    京師五軍都督府    都指揮使司 ( 各省 )    衛、所 

            目的:
            集權中央,
兵不為將有,頗有唐代府兵制度的精神。

            (4) 衛所制與府兵制之不同:

  兵制     兵源     服役年限  
府兵制 府兵區中富家的壯丁 有退役年齡
衛所兵制 衛所區內男子皆兵 終身職,且世代相襲

         2. 清代:



性質 滿洲兵民合一的兵制。
創立者 清太祖努爾哈赤。
部族 按部族分立八旗,每旗各置旗主,以治民統兵,戰鬥力極強。
腐化 入關後,漸漸不能作戰。

 



性質 滿清入關後收編的明軍
角色 八旗腐化後,作戰主力轉以綠營為重。
腐化 高宗末期,川楚教匪亂起,綠營不堪作戰。
替代 代之而起者為地方團練、鄉勇。

 


性質 湖南各地團練之整合。
創立者 曾國藩。
特色

• 與傳統清朝軍隊綠營、旗營不同:湘軍集中於一地,綠營兵則分散各地。

• 湘軍戰鬥力強且團結,指揮體系明確有效率。

角色 湘軍在清朝末年扮演重要的軍事力量。左宗棠即率領湘軍,採用「緩進速決」的戰略,收復新疆。
衍伸 李鴻章在上海創建的淮軍,其建制皆與湘軍相同。

 

 

 

 

考試資訊》

導遊領隊證照考試 考古題下載

一般警察特考 考古題下載

鐵路特考 考古題下載

台電招考 考古題下載

高普考 考古題下載

英文專修》雪薇英文專修班課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