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澳及大洋洲-世界地理
導遊領隊|2024/04/12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1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美洲-
導遊領隊|2024/04/09
旅遊安全與緊急事件之處理 (二) - 旅遊安全
作者:陳偉隆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旅遊安全與緊急事件之處理 (二)
三、飛航旅行的注意事項
飛機機艙內的環境可能令搭機旅客感覺到不同程度的不舒服,而生病的乘客可能受到的影響更大。故
此,旅遊人士應防範於未然。
1. 艙壓相關的問題:
當飛行於 11,000 ~ 12,200 公尺的高度時,機艙內的氣壓是相當於約海拔 1,800 ~ 2,400 公尺
高度的大氣壓力。患有心肺疾病、嚴重貧血的旅客最好在出發前諮詢醫師。
(1) 噁心腹脹:
機艙內的低氣壓會使腸道內的空氣膨脹,常會令人有噁心腹脹的感覺。旅客可以在登機前及在
機上減少食量和避免喝些含氣泡的飲料。
(2) 鼻塞耳痛:
嬰幼兒因為耳咽管的直徑較小而比成人更容易出現耳咽管阻塞、耳痛的情形。當飛機降落時給
小孩一個奶嘴或糖果來吸吮,可以讓小孩中耳內氣壓平衡,減少耳痛。
2. 濕度:
機艙中空氣的濕度比較低,約 10% 至 20%;而一般家中的濕度多在30% 以上。乾燥的空氣會使
得口腔、喉嚨、眼睛和皮膚乾澀。在飛機上吃些喉糖可以舒緩喉嚨乾澀的感覺,塗抹乳液可以保持
皮膚滋潤。儘量不要配戴隱形眼鏡而改戴一般眼鏡。
3. 暈機:
很少人乘坐大型客機會有動暈症,反而小型飛機的乘客就會比較多些。預防的方式有:登機前三個
小時儘量不進食、或在登機前二十四小時只進食三小餐、主要吃碳水化合物,選擇坐在中段機艙內
的位置,或服用醫師開的止暈藥物,可以減低動暈的機會。
4. 特殊健康問題人士要注意的事項:
以下的建議可做為參考,但個人特殊狀況仍應諮詢平日照護的醫師或其他專業人員。
糖尿病 | 糖尿病人應攜帶隨身的食糧,及熟悉因橫跨時區而須調整胰島素劑量的方法。 |
癲癇症 | 當乘坐飛機時,由於低氧濃度、不定時進食、失眠和時差都會增加癲癇的機會。患癲癇症的病人 應結伴同行或事先提醒飛行服務員自身的情況。 |
骨折 | 登機前已受傷的旅客,如因滑雪腳傷而須打石膏,應要求座位有較大的空間來容許提高或移動受 傷的腳,避免血液滯留引致深層靜脈血栓形成。有部分骨科醫生建議剛打了大塊石膏的病人應延 遲四十八小時後才乘機。 |
牙痛 | 牙齒的問題應於起飛前數星期治療好,因為蛀牙和牙科手術會使牙齒間窩藏一些小氣泡。當到了 高空,氣泡會膨脹而產生痛楚。 |
近日有手術的 人士 |
如腹部內視鏡手術或是因視網膜剝離進行眼科手術等,會在手術時額外加入氣體到身體中。因此 近日有手術的人士應該在出發前諮詢醫師是否應延遲搭機。 |
會受到安檢措 施影響的人士 |
如裝有心律調節器可能會受到干擾,或使用針劑藥物的旅客可能因安檢因素被欄截,因此這些旅 客應隨身攜帶醫師證明文件。 |
傳染性疾病 | 目前的研究顯示經由飛航旅行造成傳染性疾病散播的危險性極低。主要是因現代的國際旅行的航 機機艙的空氣都有嚴格的品質控制,機艙內的換氣頻率是每小時 20 ~ 30 次,再循環的空氣量可 以達到 50%;且再循環的空氣多會經過 HEPA 過濾,可以去除大多數的細菌、黴菌和病毒。 |
潛水者 | 為了減少發生減壓症(俗稱潛水夫病)的風險,潛水者應該避免在潛水後的 12 小時內搭飛機、或 上升至海拔 600 公尺以上的高度。 |
其他的飛航旅行的禁忌 | |
• 小於兩天大的新生兒。 • 懷孕三十六週以上;經產婦(係相對於初產婦之名詞,指曾經生過多於一個孩子的婦女)三十二週以上。 • 不穩定心絞痛。 • 最近有心肌梗塞或中風。 • 任何處於傳染性疾病的疾病活動期者,如開放性結核病患。 • 精神分裂症尚未獲得良好控制者。 • 十分嚴重的慢性肺部疾病患者或者氣胸尚未恢復者。 |
四、常見旅遊傳染病種類
1. 呼吸道傳染病:
● 傳染的途徑 |
呼吸道傳染病傳染的途徑包括空氣及飛沫傳染的傳播方式,主要和病原體飛沫核懸浮在空氣中的粒子 • 藉由空氣傳播的疾病:傳染性肺結核、麻疹、水痘等疾病。 • 藉由飛沫傳染的疾病:流感、百日咳、SARS、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飛沫的產生主要是因為感染 |
● 預防方法 |
• 戴口罩來遮蔽口、鼻之黏膜以預防飛沫傳染。 • 不要吸煙、均衡飲食、適量運動以提升個人免疫力。 • 避免前往擁擠和空氣不流通的場所。 • 呼吸道禮儀也是避免疾病傳播的方式之一。 |
特別介紹 |
中東呼吸系統症候群(MERS) MERS 在 2012 年中東地區首次被發現,2015 年 5 月傳入南韓後發生上百名感染病例。依目前研究 |
2. 食因性傳染病:
● 傳染的途徑 |
旅遊人士常常因食用或飲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而生病。 飲食污染來源通常來自人類和動物的糞便。當處理食物時,若未洗淨雙手,則不潔的食物與水或生食都有可能會引 起霍亂、傷寒與副傷寒、小兒麻痺症、桿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A 型肝炎、E 型肝炎、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病 毒、肉毒桿菌中毒、病毒性腸胃炎、庫賈氏病(狂牛症)、肝吸蟲或食物中毒等,而造成旅遊人士健康上的危害。 |
● 預防方法 |
一般較常見的旅遊傳染病就是民眾至東南亞或開發中國家旅遊,感染到腸道傳染病。在熱帶或亞熱帶 • 進食前和如廁後一定要以肥皂洗手。 • 只吃完全熟透的食物,避免進食未完全煮熟的海鮮,如:沙拉、生魚片、貝類等。 • 只飲用煮沸的水、由信譽良好的公司製成的包裝完整的飲品以及經消毒過的奶類或其製品。假如當 • 不要吃已去皮的水果和未經洗淨的蔬菜。 • 不食用路邊攤販賣的食物。 |
3. 蟲媒傳染病:
● 常見之蟲媒傳染病 |
黃熱病、登革熱、瘧疾、日本腦炎、恙蟲病、萊姆病、流行性斑疹傷寒、屈公病、西尼羅熱、裂谷熱(里夫谷 熱)、非洲錐蟲病、淋巴性絲蟲病、克里米亞 – 剛果出血熱、茲卡病毒等。 |
● 避免蚊蟲叮咬之防護措施 |
• 避免在黃昏以後到黎明之間外出。 • 外出時,穿淺色長袖、長褲衣物,身體裸露的部位可擦防蚊藥膏或噴防蚊液。 • 住在有紗門、紗窗且衛生設備良好的房子。 • 睡覺時使用蚊帳,檢查蚊帳是否有破洞,蚊帳內是否有蚊子,可以噴殺蟲劑或點蚊香。 |
特別介紹 |
茲卡病毒 茲卡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經由蚊子叮咬傳播,1947 年於烏干達茲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 |
4. 動物傳染病:
● 常見之動物傳染病 |
狂犬病、鼠疫、漢他病毒症候群、貓抓病、兔熱病、亨德拉病毒及立百病毒感染症、疱疹 B 病毒感染症、第二型豬 鏈球菌感染症、鸚鵡熱、拉薩熱等。 |
● 預防方法 |
避免接觸狗、貓、鼠等動物,以免動物咬傷或接觸其分泌物而傳染疾病。被動物咬傷、抓傷時,應記住動物特徵, 且迅速就醫。 |
特別介紹 |
狂犬病 出國旅遊前,分別於行前 0 天、7 天、21 天(或 28 天),各施打一劑疫苗。尤其是高危險族群, |
5. 接觸傳染病:
● 常見之接觸傳染病有 |
破傷風、類鼻疽、B 型肝炎、C 型肝炎、D 型肝炎、梅毒、淋病、愛滋病、伊波拉病毒出血熱、馬堡病毒出血熱 等。 |
特別介紹 |
伊波拉出血熱 由伊波拉病毒引起,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體液或分泌物(如血液、嘔吐物、汗液或糞便等)傳播。 |
考試資訊》
英文專修》雪薇英文專修班課
優惠資訊》加入全國分班LINE@迅速掌握最新考訊及各地優惠訊
暫無討論 |
百科問與答